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政治认识论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目标  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技能

  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是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情感

  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是认识目的教学,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     本框的主题是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围绕这个主题,本框共23个自然段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段),引出本框主题。

  第二层意思(第2—8段),讲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第一点表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由于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所以说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

  第三层意思(第9—14段),讲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第二点表现,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层意思(第15—18段),讲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第三点表现,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获得认识,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而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区分两个“根本”。即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

  第五层意思(第19—22段),讲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第四点表现,即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材通过打捞石兽的事例,说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六层意思(第23段):本框题内容的小结。根据以上层次要点的分析,综合出一个结论,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启发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结论

  教具学具  书,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西红柿原产于美洲,但当地人一直怀疑它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定尝它一下。据说,这位画家在吃时,就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但画家不但没死,反而第一个品尝了西红柿的美味。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实践对认识还有哪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从预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从哪里来?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只能来自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第一,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们面对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都不是由人任意规定的,而只能由实践

  需要来决定。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

  没有丈量土地等最初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早期的数学;没有古代的战争,就不可能有《孙子兵法》;同样,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也来自实践。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请同学们思考毛泽东的这段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接触客观事物,并与之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殊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现在,我们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个是: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来自哪里?

  一个是:我们的知识大多数来自书本,因此,能否认为实践只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对于第一个问题:凡是认识都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同样来自实践。

  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来源只有一个,是实践,因为书本知识同样来自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知道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实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

  动认识的发展。

  正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推动人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客观上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

  同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⒊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第五课中已经知道: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认识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性,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不是目的,只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准备,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几个?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才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特点。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那么,到底如何检验?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指导实践,如果能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必须清楚的是:科学理论是主观认识,不能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小结:这节课,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四个方面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可见,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 

  课内练习课外练习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蕴涵的哲理是:(   b  )

  a. 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d .要获得真知,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是由于:(  d     )

  a.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课后札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而,青年学生应当自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成材。

  注:各组可依据本学科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本学期进行了课堂比赛的教师

  及汇报课的教师填写后,一式两份送交王明和老师处,以备存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