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的意义与数学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左的方向为负方向。
(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
记作:(+2)+(+3)= +5
(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
记作:(—2)+(—3)= —5
(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
记作:(+2)+(—3)= —1
(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
记作:(—2)+ (+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
1、(—4)+ (—1) 2、 (+5)+(—3) 3、 (—4)+(+7) 4、 (—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 +(—1800),1、2 +(—5、34)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
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
记作:(—3)+0 = +3 或(+3)+0 = 0
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运用新知
1、例题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
例1: 计算下列各题:
(1)180 +(—10); (2)(—10)+(—1);
(3)5 +(—5); (4)0+(—2)。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符号特征,再教师示范写出过程,并强调题的类型每一步的理由。
解:(1)180+(—10)(异号型 )
=+(180—10)(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170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2)(—10)+(—1) (同号型)
=—(10+1) (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
对于(3)、(4) 小题,让学生解答。
在讲完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刚才做题时的基本思路。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为三句话: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
2、练习
(1)(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的符号,并说明理由:
①(+3)+(+6); ② (—6) +(—7)
③ (+12)+(—7) ④ (+5)+(—10)
(2)计算下列各式:
①(—25)+(—7); ②(—13)+5;
③(—23)+ 0; ④ 45 +(—45)。
(3)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度,白天比夜间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4)某升降机第一次上升6米,第二次下降7米,第三次又上升5米,此时升降机在初始位置的_____方(填"上"或"下")相距____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题、2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