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面对劳动仲裁,是否要提及离职?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劳动者无需离职即可参加劳动仲裁,离职后也可申请劳动仲裁。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应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申请。劳动者作为证人参加劳动仲裁属于参加社会活动,用人单位应支付工资。

法律分析

劳动者作为当事人参加劳动仲裁的,不需要离职。劳动者离职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申请。

但属于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

劳动者作为证人参加劳动仲裁的,属于参加社会活动。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视同其提供了正常劳动而支付工资。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中的离职问题:权衡利弊,如何做出明智选择?

在劳动仲裁中,是否要提及离职是一个关键问题。权衡利弊并做出明智选择对于员工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考虑离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员工认为当前工作环境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及离职可能是一个选择。然而,需要谨慎权衡离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失去稳定收入和福利。其次,需要评估劳动仲裁的前景。如果员工相信劳动仲裁能够解决问题并获得合理赔偿,那么提及离职可能是有利的。然而,如果劳动仲裁的结果不确定或时间成本过高,员工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提及离职。综上所述,员工应该综合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和劳动仲裁前景,做出明智选择。

结语

劳动者在参加劳动仲裁时,不一定需要离职。即使劳动者已经离职,仍可以在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前提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益被侵害之日起。然而,对于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此外,劳动者作为证人参加劳动仲裁属于参加社会活动,用人单位应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按正常劳动支付工资。综上所述,员工在劳动仲裁中需权衡利弊,谨慎选择是否提及离职,综合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和劳动仲裁前景,做出明智决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条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视同其提供了正常劳动而支付工资。社会活动包括:

依法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

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

出任人民法庭证明人;

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

《工会法》规定的不脱产工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因工作活动占用的生产或工作时间;

其它依法参加的社会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