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4—11 从结构阅读解析克莱斯特悲剧色彩的死亡观 罗琛陈婷 (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克莱斯特的小说大多就是以死亡为主题。本文将从纵向利用结构阅读中重建深 层结构的方式对比研究克莱斯特三篇死亡主题小说,解读作者带有悲剧色彩的独特死亡观。 关键词: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悲剧;死亡观 中图分类号:l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086—01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 响,从而投射到内心世界中。茨威格在《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 林、克莱斯特、尼采》一书中以这样的描述开头来评价德国作家 克莱斯特:在德国,没有哪个方向是这个不安宁的人没有踏上过 的,没有哪个城市是这个永远无家的人没有栖居过的。他几乎总 是在路上。克莱斯特一生都在东奔西走,结识了许多的人和物, 他的内心充满着混乱和矛盾。他想认识这个世界,想学习所谓的 真理来解决自己心中的无序与困惑,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不断的 经历挫折与打击。他妄想成为比歌德席勒更出色的作家,却将自 己呕心沥血的手稿付之一炬。他害怕心中那个永远激荡的魔鬼, 却又苦于没有方法打败它,死亡的念头一直存在克莱斯特的头 脑中,他从来不惧怕死亡,也不逃避死亡。在其作品中也始终在 重述着死亡的主题,但不同时间段,不同心境下,在不同作品中 所表现的死亡形式及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重建深层建构 结构阅读指对文本内在结构的研读,它主要是考察文本内 在结构和其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其中重建深层结构是结构 阅读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重建深层结构“是一种通过分析文本 内在要素及组织原则以把握叙事文结构规律的阅读方式”,这种 阅读不对作品作原子式的分析,而是识别作品的结构和系统,在 找出该作品的结构和系统之后,主要不是论述它的独到之处,而 是探讨它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利用重建深层结构的阅读读方 式研读克莱斯特的三篇代表小说《智利大地震》、《圣多明各的婚 约》和《义子》,可以发现其在深层叙事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表屡结构 深层结构 智利大地震 荷赛发被判死刑,赫罗尼莫准备上吊自杀 主人盆迈囱死亡 地震毁灭一切 主人公逃离死亡 返回城中教堂祈祷 主人公被杀身亡 圣多明各的婚约 白人古蛳塔夫深夜误入黑人住宅 主人公迈向死亡 与混血托尼私定婚约 主人公逃离死亡 误杀托尼 主人公自杀身亡 义子 尼柯罗身染瘟疫 主人公遥淘死亡 被庇亚基收养 主人公逃离死亡 驱逐父母,争夺嬲产 主人公被杀身亡 由此我们得出这三篇死亡主体小说的深层结构模式:主人 公经历死亡——逃离死亡——死亡的循环过程。克莱斯特在小 说的开始习惯将主人公置于危险的处境之中,且主人公无力摆 脱这种迈向死亡的困境:荷赛发未婚生子,被判处死刑,赫罗尼 86 莫无力挽救爱人而准备自杀;白人古斯塔夫深夜误人黑人胡安 果的家求助;尼柯罗在大瘟疫中染病奄奄一息。随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又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机遇逃离死亡的漩涡:行刑路上的 荷赛发与准备上吊的赫罗尼莫被突如急来大地震所救;古斯塔 夫因与托尼私定婚约而获救;身染瘟疫的尼柯罗偶遇养父庇亚 基而逃离这场灾难。但是命运之神并未真正眷顾这些可怜的人, 他们在逃离死亡后,生活依旧充满荆棘与苦难,经过一番痛苦挣 扎与反抗,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死亡的结局:荷赛发与赫岁尼莫被 教徒乱棒打死;古斯塔夫因误解托尼而亲手杀死她,随即自杀; 尼柯罗则被当初救他逃离瘟疫的养父杀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上看,死亡主题的作品如果离开了读者的接受机制,也就失去了 其生命力。克莱斯特三篇死亡主题小说紧张——松弛——叹息 的结构安排很容易吸引读者,并由小说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悲剧 命运引发强烈共鸣,这样的死亡主题文学容易唤起读者的 读 欲望,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缺陷的深思,以及对作品中恶 劣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反思,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埘 美好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期盼。 二、悲剧色彩的死亡观 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每个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谁都 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在克莱斯特的死亡主题小说中,步入死亡 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达官贵族也有贫苦大众,在命运的驱使下, 他们努力并抗争过,却终究抵挡不住死亡的来临。这样的死亡始 终笼罩在一种悲剧的氛围中,通过悲剧更衬托出生命的伟大。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毁灭的 极致就是死亡。组成克莱斯特独特死亡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 其自身的悲剧情感。茨威格认为:“克莱斯特有一种天生的世界 范围的悲剧情感视象,因为他从来不把一种单个的题材当做悲 剧来塑造和体验,而是针对世界题材本身。他以一种疯狂的攀升 来宣告自己的命运重负,那种穿透他的每个主人公的胸膛的撕 裂感,对于他来说正是那个可怕的裂隙的一部分,那个裂隙将整 个世界不可救药地分裂了,将它变成一个永远的伤口,一种永远 的痛苦。”克莱斯特的小说中有大量的血腥的谋杀或自杀描写, 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因为在克莱斯特的死亡观中, 他是直面死亡的,克莱斯特在表达这类死亡时,总是赋予一定意 义和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后通常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死亡 对于渴望永生,憧憬幸福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最大的悲剧宿命: 无法摆脱只能苦苦挣扎反抗。克莱斯特创造的所有人物都毁灭 在他对现实生活和亲人及爱人的不满上,这些人物永远都想超 越自身,想用头去撞破那坚硬的命运之墙:荷赛发和赫罗尼莫想 尽一切办法来坚守他们的爱情,他们能够逃离(下转第1 24页) 光影艺术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4—1 1 了山里人的这点理想与希望,为了山里人的那点想头能够有着 落,老邮递员不仅自己尽心尽职,甚至到退休之时还极力促成邮 局安排自己的儿子来接班。而为了让儿子能顺利地接班,老邮递 员踏上这次父子同行的邮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份至善之情 得到了山里百姓的真情回报:山里的乡亲为了“决不能让您从山 J-棒下第二次”的言语,安排转娃专门从山顶甩下绳子助其登J二 陡峭的山路;全村老少到村委门口看看新来的邮递员,并将父子 动着,与整部影片节奏一样舒畅而自然地流淌着, 湘叫南 『_JJ_』 的山水融为一体。“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 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存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仲r 已。他必须跟他的人物恍若一体 ”滕汝骏也正是这样, 没仃史 “演”、“处理”,他仵那座… 、¨J路l ^f电止r几 年, 二1与他棚伴了十几年。总之,一圳郁足J』I5么『1然地流动着细f fl ̄,4-: 是在演“戏”.IT 是在演人,父亲仿佛不足演j}{来的,滕汝骏 .jf也 俩送到了村口;侗族妹子的家族喜宴特意安排在了老邮递员进 山的日子。由此,我们似乎也找到了老邮递员坚持下来的真正原 因,正是人与人之间这份至善之情,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了 为什么大JxI吹走信件时,老邮递员会有奋不顾身追信的举动 爱情。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但是,坚贞爱情 的真正价值不会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于毫厘,真正的爱情是无 怨无悔的,是没有尽头的期盼与牵挂。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爱情 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那个她心仪的男人,也就是父 亲,母亲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开始了苦苦地等待与守望,直到父 亲退休。影片中儿子说:“小时候我很爱看我妈笑,可只有 个人 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妈笑得最开心”我们从影片中儿子的独白巾 深深地感触到母亲对家人团聚的向往与渴望。虽然她内心渴望 恍若一体。 此,表演界的两个顽疾一“演戏感”、“也会感”6i1't ̄ 的表演里消失r。这是很高的表演境界 值得庆幸的足人学,f IU 影节将滕汝骏评为最佳 演员——观众承认 给予这种表 观 念很高的奖赏。 扮演儿子的青年演员刘烨的表演 佯 是质朴的,允满 活芬芳与露珠。并融人影片总体荚学 格 .『F如褥建起门 所 说:“演儿子的刘烨足中戏二年级的学生,他给我的 一印象比 较老实,表达能力小是太强,但他高高大大的个_f,憨厚巾 乏 灵秀的神态都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 正如霍建起自己所说:“不是农村戏就于f{成JJI5种上 { 的,它 不是。 为文学艺术本身就足强调要诗化、散史化,/』l】果川特)j1 写卖的手法,反而会失去影片的艺术魅力。”霍建 人・那狗》为我们输入了一幅幅美丽的 面,输H5 rl_一 ,I】【.JJlS 人 家人的团聚,但她却很理解和支持父亲的 作,没有凶父亲的常 年不在家而抱怨,为了父亲,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她却无怨无悔: “我妈老说我爸在外面苦,从不怪他”!儿子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 母亲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守,温婉中带着一种坚韧的美!如今,存 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等待已经成为一种稀有的现象,有多少女人 愿为爱情从年轻美丽等到风烛残年,品尝等待中的孤独与寂 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感动。电影里寂静的青山绿水与沉默的父子相得益彰,㈣ 的 简洁与人性的朴素珠联璧合,构成r一幅安静的绿色水粉,这幅 和谐的图画和绿色的意象,感动了无数人。 注释: ①史鸿文.霍建起、贾樟丰Ⅱf电影的比较研究——“ 六代导演”个案 研究lJj.美与时代,2005(1 1). ②电影风格分析【JJ_电影介,2oo6( ̄o). ③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 .电影艺术,1999(04). 三、人美 父亲的扮演者滕汝骏的表演与影片与角色一样质朴、真挚, 豪不张扬,从开场的叠报、分信,与“老二”(狗)的交往,以及陪儿 子走山路送信,到乡公所,到五婆处……一切都像实生活那样流 (上接第86页)夺取千万人性命的大地震,却丧命于同样从地震 中幸免于难的狂热的宗教徒的木棒下;托尼以背叛父母为代价 参考文献: 【1]Allemann,Beda.Heinrich VOH Kleist:ein dramaturgisches Modell,Biek ̄一 feld:Aisthesis—Verl,200. 来拯救自己的心上人,却被爱人古斯塔夫怀疑并枪杀致死;尼柯 罗为了追逐利益和财富不惜一次次伤害自己的养父母及妻子, 终究被最初将他带离瘟疫死亡的养父亲手杀死。克莱斯特也无 法拯救这些悲惨的人物,只能通过死亡来结束他们的痛苦。歌德 曾说过,如果自己写一部真正的悲剧,“那它会毁了我”。克莱斯 [2]Blamberger,G fj nler.Heinrich VOH Kleist:Biographie.Frankfi ̄rt/M:Fis— cher,201 1. [3]Schulz,Gerhard.Kleist.eine Biographie.M n nchen:Beck,2007. 特如此放纵自己的勇气和狂热,将自己和笔下的人物驱赶到危 险的深渊,现实世界是他悲剧素材的来源,文学创作则是他悲剧 的实践地,最后他把自己一生塑造成这些悲剧的终点。 ★基金项目:街阳市社科基金项目《德国文豪克莱斯特作 品研究》2012D48。 14】茨威格,徐畅译.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lM].北京: 西苑出版社,1998. 【5】克莱斯特.克莱斯特作品精选[M】.上海:泽林出版社,2007. [61胡亚敏.叙事学【M】_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