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考察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考察

杂剧是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她们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成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是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妆的真正舞台戏曲。元杂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下面重点来谈谈其中的公案戏。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那么,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

要想了解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公案戏产生的社会背景。1260年,元朝建立;到1330年,元杂剧走过了历史上的繁荣期。

元朝统治前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元杂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人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后期,而草原民族本身就极具彪悍和粗野的气质。他们入主中原后,自身的草原文化、奴隶制度与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产生巨大矛盾,对后者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方面,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沦为奴隶,同时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赖以进身的道路被堵死,朝廷内入阁为相的,基本上都是蒙古人;另一方面,元代贵族还实行极其严格的民族歧视政策,残酷的剥削、压迫汉人和南人,成为蒙古人的奴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

地也被夺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汉族人民“人在元朝,心在汉”。对当时腐朽的政治深恶痛绝。在元人的压迫下,连最基本的民族平等都没有,吏治之坏难以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的渴望司法的公正,公案戏也顺应潮流而产生。公案戏更是塑造了一大批的清官形象,比如包公、窦天章、张鼎等。公案戏中有《窦娥冤》、《灰阑记》、《陈州粜米》等著名篇章。作者通过描写好人受冤,但是最终受到清官的公正断案和解救,而得到公正的审判的故事,塑造了清官公正、廉洁、高大的形象。以此来表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这是早期公案戏产生的原因之一。

元朝统治后期,元统治者就逐渐调整统治思想。尊崇宋儒理学,采用于当时来说进步的中书省、御史台,行政、监察分立的政权结构。这都是元统治者逐步适应和应用传统文化思考的结果。它促进了国家的安定,生产的发展。宋金传统思想进入了元代社会,这也包括宋、金,尤其金抑制豪右的清官思想。元统治者也逐步从一个无羁的边睡民族,到有特权、进入法制的过程。这一切恰好说明,元朝后期的社会法制为公案剧提供了社会基础。公案戏也逐步由最开始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最终繁盛起来。

另一个外部原因是元朝经济的繁荣。戏曲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它不仅需要剧本,还要有剧场、有道具,更需要有广大的观众。元蒙统治时期,国际交通发达,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对说来,生活一定是安定的。大批知识分子转战戏曲,进行杂剧的创作。公案戏也成为文人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一个途径,

推动了公案戏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从内部原因说:

历代公案文学的发展对包公戏的兴起及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早期的公案文学主要体现为公案小说,其萌芽可上溯到上古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公案故事对后世的小说有着明显的影响,如传说虞舜在接受唐尧禅让以前,曾受其父瞽瞍及兄弟象的迫害,这一传说中的谋杀情节,曾被清人改为包拯的少年遭遇,写进《三侠五义》之中。秦汉时期的野史杂记之中,也有公案故事存在,如《列女传》中的“缇萦救父”。 秦汉以后,小说产生,公案小说亦随之出现,它们主要保存于《神异记》、《述异记》等。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中,公案小说已大为丰富,这时还出现了许多小说作品集, 这一时期的公案小说在主题思想上已由原来的“发明神道之不诬”,转而直接揭露人生丑恶和法制腐朽,这对元杂剧公案戏的暴露社会黑暗倾向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然,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有众多内因和外因,也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元杂剧公案戏的繁盛,不仅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也是元杂剧自身发展历程。除此之外,还有元杂剧整体上的繁荣、元杂剧创作及表演理论的成熟和发展, 都对公案戏的兴起和繁荣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书目:

①《元杂剧包公戏繁盛原因略探 》任孝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第4期

②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卷十一 ③《监察制度与元杂剧公案戏 》李丽平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④《试论元代包公戏的清官意识》 魏峨 戏剧文学2005年第八期 ⑤《元杂剧公案戏繁荣探因》 张发颖 社会科学辑刊 ⑥《元杂剧选解》 陈云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