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毕竟不再是大学生呢!毕竟是经历过社会的人呢!至少是有段时间逃离了象牙塔,摆脱了学生思维!史今班长说,该长大呢,该长大呢!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相信,在学校我们就是孩子。楼管阿姨,我们想就不用想,下意识就会叫阿姨。而且,如果你认真想呢,还可能会犯错。记得有一回,我看见楼管阿姨房间里坐着一个陌生的人。我看她还算年轻,想了想,犹豫了下,将下意识的称呼阿姨,改为大姐。谁料,那位大姐,激动不已,你叫我什么?我赶紧改口,说阿姨,对不起!可是当我到了社会,上班时,见到比楼管阿姨,不知道老多少的人,我却不得不改口,称为“大姐”。无论我怎么刻意去改,我还是有那么几次,都下意识的叫阿姨,结果周围一片哗然。从阿姨到大姐的转变,虽变的只是名称,可实际上却是所有的改变。到社会上,没人把我们当孩子。可在校园里,我们却还依然活在自己童话的世界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真是这么个理!当自己置身于某一个熟悉并习惯了的环境当中,人真的很容易靠惯性去思维,去过活。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潜意识里这个环境当中的逻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尽管也知道,到社会上跟校园不一样,可真的在社会生活中具体操作时,还是难免陷入学生思维。当然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或短或长!
进入大学后,我再回到家,真切的发现,乡下人真的简单。这个时候我只不过是大一大二,自认为已经见过大世面呢。在经历过大一,大二的懵懂后,走在校园,一眼,只是一眼,我们就可识别出,这是否是新生?而这个时候,我们又自以为很成熟。等到快毕业呢,又发现那算成熟?同样,待到毕业后步入社会,又发现那些年真傻!此时,你再看在校生,你会发现他们是那么的可爱而简单。我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一个亲戚对我说,你们读书的人就是简单,一下就可以猜出你们是怎么想的。可我现在又发现,当你跳出学生思维,经历过社会后,再看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是那么简单。
我们是学生,接受过系统教育;我们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样接受社会的洗礼和拷问。正因此,我们本可以具有更全面和理性的思考。为什么,那些很早辍学,走上现实社会的人,却看我们是那么简单呢?这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吗?显然不全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校园生活环境太美好安逸呢,以致我 “没心没肺”的,只知道读书,缺乏基本的生存体验呢。
其实,不仅是校园,在每一个适应了的环境下,在每一个相对安逸,无燃眉之急的压力下,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沦为自己本不想沦为的人。如学生,也许
在自己的这个圈子里,很NB。哪怕他再谦虚务实,再懂反思,如果自己不能跳出自己的这个圈子,从心底里,从外在环境(二者缺一不可),那结果也许就是每天自以为天天向上的活着。等到哪天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被迫跳出井底,自己再意识到自己曾经只是自以为天天向上,此时,怕只有空悲切呢。哎,时不待我,呜呼哀哉„„
说的有些悲凉,可这就是我的成长过程。可是这背后的逻辑是,人总是从一个思维定式跳入另一思维定式。一旦适应了某个环境后,相应的思维定式也就差不多形成呢。你不免就会站在你现阶段处在的环境里,去思考去为人处事!如果突然转入另一个环境,有人就会有问题!实际上,越是缺乏实践经历,越是中学思维学习观,局限学习专业知识的狭隘学习观的人,局限于21世纪前的狭隘人才观,这样的人,越容易出现问题。
我就是这么个典型。
记得我第一次写简历,当时是我老师叫我写一封简历给他看。我现在还记得那是中午12点多,我正在吃午饭,老师打来电话,我赶紧把口里还没下咽的饭吐了出来,电话那头叫我现在去他办公室。我来到办公室,谁想老师气不打一出,非常激动的,却又显得特别无语。我表现一直还好,正纳闷怎么呢?然后他说,你写的什么简历啊!„„我很无辜的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因为根本就没什么可写。这时老师才意识并清醒过来,我也不是说叫你去作假,只不过,哎,也别太刻板。“我正在学习java”,说你懂java就可以嘛。别加修饰语,个人语言!
后来我第一次去找工作,还是只身跑到苏州。拿着本科文凭,却去做一份普工的活。当时面试的人(普工面试只是检查身体,象征性的看下个人履历),突然看见我是本科,就不要我呢。我几番说明,自己会干长时间的,她才略有松动(实际上因为只是象征性的看,她此时只是以为,或者说她是按常理认为我还没毕业),说那你还需要回学校吗?我说会。追问到:你能做多久?我说,至少3,4个月。这时她就很果断的说,我们不要短期工。我没说什么呢,正要走,这时一个好心人过来对我说,你明天再来吧,记住别再说自己本科毕业呢,你就说你是高中就行呢。第二天,果然要我呢。
这两件事,如今回过头来,我该如何去做总结呢?
再后来,我回到武汉,到餐厅做兼职。一个在校生做兼职,跟一个大学毕业的人,再做兼职,我相信心态等方面一定会有不同。这个时候,我才更加懂得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要珍惜劳动成果!任何时候你得到服务,无论是在正点吃饭的时间,还是午夜本不该吃饭的时间,背后都是有人劳动。其他你任何的消费,都将有人在背后付出。我们的方便,满意都是基于别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吃完饭抹
嘴就走,之后的烂摊子就得有人为你清扫。之前很多没有思考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我都不自觉的想起来呢。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哪怕是你付费呢,也要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按理说,农村人,应该早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因为司空见惯,因为这是你熟悉的环境,这样的道理最多只用于写作文的时候。
最后我来到深圳,一开始我还是做普工。每天一动不动的,重复一个动作,俨然一个机器人。不过这个期间,我收获依然很大。我近距离的接触了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那在一线生产的普通工人,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不断自我反思。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做到了灵魂出窍,工人的我在那机械式的工作着,大学生的另一个我,在旁边站着,看着像我一样工作着的工人及周遭发生的一切。我会没来由的想到任何跟我现在看到的听到的,无论是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东西。然后兴奋的感到醍醐灌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前很多不以为然的大道理,我终于不觉得那是大道理呢,我终于在有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体悟后,明白了以前只知道字面意思的大道理背后的真理。我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但凡是自己听起来没劲,,正如听官方成功人士的演讲一样,毫不怀疑的相信他们是对的,可就是不以为然,如此这样的大道理,恰好说明在这些大道理反映的问题方面,我们缺乏基本的现实生活体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面对我们不以为然的大道理,我们懂的只是字面意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往往还容易报以冷笑,好似自己看穿一切的超脱。
厂里面多是青年男女,往往是十几岁,初中没读完,就出来接受社会的洗礼。真的很艰苦!在工作的时候,由于管的不算严,偶尔可以说上一些话。也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我了解到一个14岁就独自跑到深圳打工的男孩(哦,不是,按这里的说法是靓仔),我非常同情的说,这么些年,一定很不容易吧!这个时候我分明的发现他眼角流露出一丝感伤,只见他深沉的说,哎,早就习惯呢!是啊!不习惯又能怎么样?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周还没有假。不加班,也可以啊!得拉长同意。而且不是自己想不加就不加的!即便如此,也得加啊!拿的就是加班费啊。加班一个小时可以多挣几块钱。可每年过年回家,他们都会穿戴时髦,钱包鼓鼓的,几十上百好像就不算钱。我们只看到这表面的,却忽视了一年辛苦下来,她们的辛酸现实!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问及他们一个月多少钱的时候,当你听到2000多时,你会认为,哎,一个月1000~2000钱真的太少呢,3000块钱还马马虎虎。可殊不知,如果拿到3000多,将付出多大的代价。据一个在那个厂工作了十几年的大姐说,这么些就只有一个月拿到了3000+。那个月是这样度过的: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每天8点照常上班,每周工作7天。就为了一个小时多几块钱,拼死拼活的加班啊!我后来听我一个表哥说,他当时刚去东莞打工时,有时每天工作17个小时。要说累不?肯定!可是不累不苦,他们怎么挣钱?就像年年瓦斯爆炸,年年煤矿厂门庭若市。这正是生活之艰辛。
其实,在厂里上班,不是说都是很累很脏的重活,也不少是手上活。但是时间长,没有思想的干着没有尽头的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一个年轻人,这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宜!可是他们能够怎么样?他们的反抗更多的就是从这个厂,换到那个厂,然后重复同样的命运。如果在厂里,再被一些老员工欺负,就像那个男孩说的,总有一天他们会习惯,甚至还会像当初老员工欺负他一样,再欺负新进的员工。习惯了,麻木了,固然就不觉得苦啊,什么的。但是对于初出江湖的乡巴佬,愣头青,就未免显得残酷呢!就像士兵突击中袁朗说的,战场上伤亡最重的总是新兵,因为没有心理经历,没有适应时间。
工厂里的工作,除了时间长外,谈不上有多辛苦。但是刚开始对我的考验还是很大的。我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思想,或者说麻木的工作着。我思考的是,这些生产工人工作最辛苦,却获得最少的报酬。我思考的是,面对如此工作,他们只能让自己麻木,让自己心安理得,即使有什么不满,最多就是换厂,然后重新心安理得的工作着;我深切的为他们的无奈而无奈,我们这些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可以为他们,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呢?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我们很多人却不知道珍惜在校时光,等到毕业只知道抱怨不公,抱怨这个二代,那个二代。如果抱怨真的有用的话,那么这些普工,早就爆发呢。我思考的是,我们大学到底该怎么学?
后来,我在跟一个在厂里工作过,并负责管理一个生产线的大学同学聊到厂里工作时,基本是相同感受。替那些简单的人,感到无奈!也为自己感到无奈。他说到,看到有人说话,没干活,真心不想去批评他们,无论是比自己年长的还是比自己小的,因为他深知他们的辛苦!可是,他的不忍心,结果是让别人以为他好欺负。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回,跟我年纪相仿的靓仔骂一个比我大的大哥(记住没有叫叔叔的),我当时很替这位大哥不值。可谁料,这位大哥,没过多久还是和那位靓仔说话。我才发现,他习惯呢,也许曾经他气愤过,但现在他很“淡定”呢!我突然觉得,别人都不生气,我又能如何?
不是你开我玩笑,就是我胡侃,不分对象,不分老少长幼,不分男女,不分话题,什么都说!也只有在这刻,他们才有自我,才不是机器。记得,有一次晚上加班,我这条和隔壁那条生产线上挨着的四个人,听其中两个人(一个是靓仔,一个是50岁左右的大姐)聊天,就围绕着一只小鸟有毛没毛的话题,我们四个人笑了足有半个小时,眼泪都笑出来呢!然后在拉长过来后,我们又若无其事的继续做机器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简单真实,也会有快乐,可是这足以消磨他们的一生。
半个月后,这样的环境,我感觉又开始熟悉呢。从最开始被人说,还不是骂,我就半天心里不是滋味,到后来学会阿Q,学会去用他们的思维思考,学着摆脱
读书人的娇气。我感觉如此下去,我的人生体验和收获只会越来越少,而留给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还是决定辞职。去找一份大学生干的活,我要获得更多不同的人生体验!
我要说的是,从开始想到要去工作,我就丝毫没想过,要去干一份真正适合大学生干的活。我只是想到普工。因为在潜意识里,我就认为,要是干那样的正式工,得签好几年的合同,显然我只是短期干,肯定将违约。一方面我担心的是,违约得赔钱吧;另一方面,我觉得签约了就是一种信用承诺,如果干了几个月,学点东西,拿到钱就走人,特别不厚道!也因为这样的学生思维,在苏州人才市场,我投了一份简历给一个软件公司,那位负责招聘的HR,看到我的简历对我说,条件不错,你下午去这个地点参加笔试,你应该没问题的。而这个时候距离学校开学还有4个月。我弱弱的说,我还要读研,公司招实习不?„„老实说,我到现在也不认为我这样的学生思维有什么不好。只不过,在对于跟公司签了合同,如果没干到协议约定的年限,就不厚道。这一点真的理想化呢。实际上国家合同法明文规定,公司都有试用期,试用期内公司不可辞退员工,员工如想辞职最少需提前3天通知。正式员工辞职需提前一个月通知。而公司也清楚的明白,更会基于有无工作经验开出相应薪资,做多少事,再看着给钱。对于一个只是基于表面宣传了解,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的公司,倘若签了合同就不允许辞职,那2012果然将是世界末日!
在我辞职拿到工资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份很不错的Offer,软件工程师。当时软件部门经理面试我,对我表示满意,并当即给我Offer;可是在之后跟人事部门经理谈薪资问题时,我的学生思维,终于显露无疑。我竟然蠢到去跟HR讲道理。在将她说到无语时,她只好以“我得跟我领导商量下,我再跟你打电话”对我婉拒。而我全然不知。不仅如此,最后我走到前台,人事部门另一位同事出来,赶紧叫住我,说如果我们经理给的待遇不能再高呢,你还愿意来吗?就这一句话,在我们接下来半个小时的聊天里,她至少说了4次,而我却只当这是聊天,只是说,经理会给我打电话的,到时再说吧!然后就没有然后呢。要知道,她当时给我开的待遇,已经是很不错呢。可我因为缺乏足够的薪资调查,忽视今年大环境的不好,错过了如此好的Offer。其实,我从来都没想过非要多少钱,我的实际情况是,无论给多少,我都是赚的。我深知这个理,可就是学生思维。不知道行话,听不出弦外之音。当然部门经理的Offer,确实影响我误判形势,天真的以为,什么都可以商量!也相信她会给打电话,那时还可以商量。我的教训是,只有核心竞争力,你才拥有与HR谈判的主动权!否则,悠着点„„
上面就是我第一次正式的面试。机遇就这一次呢,却错过了。我后面的面试,虽然一次比一次有经验了,简历水准应变能力也不断提高,但终究没有找到比那
更好呢。当然,如果第一次签了,我就肯定失去在面试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反思的机会。所以,找工作,第一次面试的公司最好别是自己想去而且有能力去的公司,需要先找些公司练兵,找个不可企及的公司,也蛮好,让自己受虐,为能进自己心仪的公司铺好路,也为以后工作走的更顺!所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们要积极乐观!
下面说下,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虽然是IT工程师,但是实际工作内容,并没有预期想的那么高深。每天工作内容很琐碎,但也清闲。尽管如此,刚上班的时候,还是很多不懂。这个时候如何去向老员工请教,与之相处,我算是有个初步感性的体验呢。再次发现,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帮你,所以要珍惜帮你的人,真心给予精神支持的人,愿意跟你说很多的人!愿意听你说很多的人!员工间如何相处,这个真有学问。我一个大学同学曾跟我说,和他一起去工作的应届生中,有这么一个人,因为想和同事尽快处好关系,平时表现的很殷勤,结果同事并不待见,这应该算是在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在找工作中认识的一个老乡,他(主要负责普工招录)也算是个HR吧,他跟我说,对人不要太客气,包括对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同学由于不忍心,不去批评人,结果别人以为他好欺负。这是在普工中生活的个人经验,我持保留看法,但确实很有道理。
这第一份工作于我最大的收获是,哪怕是在社会上,依然不用质疑人品。不抛弃,不放弃!在涉及核心做人原则时,容不得含糊,更不存在看情况。经理面试我时,基本没问什么,只要我答应他做满2年,并说,除去不可抗的原因,如果辞职,就是人品问题,尽管公司对我不能怎么地。我为之一怔,还有这样面试?他让我考虑。几天后,他给我打电话,我也坦白的说,对一个我没有任何了解的公司,叫我轻易许下2年的承诺。我做不到。我只是觉得,如果我到时撒谎,说一些他认为是不可抗的原因辞职,他又怎么核实呢?如果给我1到2个月,也即试用期内,我熟悉环境,工作内容后,就可以给他答复。我没想到他会答应,但他就是答应呢。我不是想为自己辩解,自己的不厚道。如果我真的要工作,我这么做就是对的。事实上,最后走的时候,他还留我,跟我说了很多他自己的职业经历和感受,包括对我的建议。我也做到了没白拿公司钱。他交给我的任务,我算是出色的完成呢,我做到了有始有终。
如今重新回到校园,按理说,我应该会更成熟些呢。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开学刚来,我就做了件劳民伤财的事。犹豫了几天,可终于还是决定去办网呢。上午去交了钱,下午感觉不对劲,果断去退。没门!哎!冤枉花了几百!当然也有些客观原因。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代表可以不关注个人热点;听过无线网,可也就是听过;本科学校没免费无线网,可现在是研究生,还是在上海,这个可以有;我由此的教训是:要与时俱进,主动多看新闻,重点是行业科技新闻,知晓行业
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动态!这是自我学习积累方面;再一个就是尽量主动向前辈向过来人学习交流,获得过来人的第一手经验教训,哪怕这可遇不可求。
很多事情,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思考,更不会去做。这是一个视野,战略高度问题。正如我的大学,也许在同学眼里,我算是好好学习的人。在内心我也是学习的人。可真实的情况是,大学很多时间,尤其是大一,大二,大三上,我没浪费一大半,也浪费了一半的时间。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心不想浪费时间,如果我们知道我要学什么,或者我可以看什么,做什么的话。我更相信,如果如果有意义的话,大部分毕业了的童鞋都会好好活,做自己和别人认为都有意义的事。可注定失去了,才懂珍惜!我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让日子把自己给混呢。
战略考量,长远眼光!极其重要!可因为没有心理经历,没有适应时间,在关键的时候,我们总难免缺乏高瞻远瞩的魄力和有效行为能力。所以,有的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多跟过来人交流,多学习企业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企业家)的战略思想,多学习领导人智慧,多学习外交智慧,吸收一切能够吸收的正能量,才可能不断打破局限,走向高处,看得更远。可理论上总是很理论,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过来人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学习对象。他能够给自己指明在即将走的人生道路上,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要注意。让自己提前有所反思和准备。可如此贵人,却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不过,有种人,确实是不缺的。那就是持不同意见的人,质疑你的人,鄙视你的人,瞧不起你的人,反对你的人„„,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这些事的消极面,那么那些人, 那些话当然可恨!而我们也该被鄙视和瞧不起!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发自内心的去以此为镜,自省自查,也许最终我们还会感谢这些人这些话。在附和声中,我们也许最容易的是,自以为是的天天向上。在批判质疑声中,也许我们才更容易认清自己。当然,我们不是就那么贱,可是有的时候,还真是这么回事。
自己学习反思,往往很多时候是缺乏方向针对性的。比如: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付出不小代价,想通的一个学习问题或者道理,却最终发现原来别人早就想到呢。当然在自己想通的那一刹那,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胞都是兴奋和幸福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不小提高。可是一次两次三次过后,从初级学习成长阶段过渡到另外一个学习成长阶段,你最初的兴奋和幸福感,会不断减弱,事实上,你关于学习思考能力的收获感悟,也不断减少。甚至有些时候,你付出跟你收获到的,早已不成正比。此时,再看到自己引以为豪的收获体悟是别人早就思考到的,自己该多么情何以堪啊!这个时候感叹,要是自己看了这本书,知道这个人说了这么些话,那就不用如此艰辛。可问题是,在自己没思考到之前,自己是很难如此针对性的去找到这本书,这个人的。因为自己想通了,
才知道该看什么书,注意什么人„„
本该早就写好的,今天总算写完呢。其实从最开始有这个念头写下这一年来的所思所想,我就思考要不要公开在QQ空间。我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公开,又三番五次的决定不公开。在这个纠结反思的过程中,我依然收获很多。
我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公开自己的日志,是因为希望给那些还在象牙塔的人,一些启示。有用否,我不知道,但这至少是我在实践的基础上个人反思的结果。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记得还在大学的时候,我曾多次对关系很好的同学说出自己对他的看法。自己算是充当他的诤友。哪怕到毕业前夕,哪怕问题再尖锐,再不好说!可慢慢下来,发现别人该是怎样,还是怎样。不好的想法什么的,还是不好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避免看穿不说穿。只因为,士兵突击,我深信不疑,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只因为士兵突击情结;只因为校园情谊,情真意切。因此,才有一次又一次。
我三番五次的决定不公开,是因为,随着自己的成长,越发觉得,人的思想是多么容易在不自觉中顽固不化,受到局限。记得大学那会,写毕业论文,我当时是抵触word2007的。虽然就07年来大学学过一会word,可只这一会,就足以成为我先入为主的思想。什么习惯word2003,根本就不会用。难道知道打开、写字、设置字体、保存等,这就算会用word?就冠以习惯喜欢?真的很荒唐。
记得在工作的时候,公司要举办办公软件大赛,我负责出题。而刚好公司配的电脑只装有word2010。此时我多么想装03,可现在是工作,我必须用公司主流软件。迫不得已,我用word2010,但我出完试题后,经理告诉我,还是有不少同事习惯用word2003的。于是我又针对word03出题。也就是在此时,我才发现word2010相比03,要好不知道多少倍。无论是整体视觉效果,还是软件操作简洁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突然明白曾经死记硬背过的历史: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最终失败总不免归咎于他们的小农思想;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
其实,我还想说的是,很多东西,我们很容易,根据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主观表面喜好,肤浅认识,就轻易作出判断决定,甚至高谈阔论!我一直都强调要包容,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而不是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在别人谈话时,要保持大脑空白,听进心里面去了,再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了,比对权衡,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综合看法。可结果我是怎么样呢?依然在不自觉中顽固不化,局限!
因为这样的经历,因为以前的效果,我才三番五次打消公开的念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局限,也因此,两代人才容易有代沟;工作的人看在校生简单,
是因为在校生有局限;大学毕业工作的人看没读书的人简单,是因为没读书的人有局限;久经沙场的人看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简单,是因为他们依然存在局限„„
因为人的局限,太正常呢。每一个适应了的环境,就有相应的局限存在。跳出这个局限,又容易进入另一个局限。而一旦自己稳定适应了,一旦自己小有成就,并缺乏反思,这种局限性,更难因为个别人的说教,引起他们的反思,乃至改进。
有些话只有说给懂的人听,有些话,也只有懂的人才愿意听!所以,我还是没打算公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