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
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四、教时安排:二课时五、课型:精读课文
六、课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
4题中带点的词;
、“和为贵”的道理。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
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三、话语比照
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
”
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
,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
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
、“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
,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
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
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
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
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公忠为国)四、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
”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
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五、板书设计
18、将相和/廉颇
不和
﹨
蔺相如(嘴?—!)(官升?—!)
(机智、聪明)(勇敢无畏、才智过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六、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