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学管理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刘晓艳

福建省漳浦县石斋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摘要:言语活动是人类智慧生命体与其他的根本区别,言语活动是人一切思维活动、精神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向人的基本需求,更要指向认得发展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45-0086-01

朗读,即用清楚、响亮的普通话标准有感情地念课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它是小学生进入课

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学好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1]

。一些语文教师往往不怎么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味地讲解课文,练习组词、造句,把一篇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把原本属于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听不到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不是有种缺憾?语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民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课文虽属传统语文驾驭方式之一,但它仍然是感知教材的基本手段,仍是获取文章内容的主要渠道,仍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在提高学生基本

语文素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2]

1 培养朗读习惯,利于积累语言文字

教材的选文或是名家名篇,或是典范段落和精彩片段,每一篇课文是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语言材料,而且是长期优秀文化的结晶。学生通过朗读,运用声韵、语调、语势等形成一个千姿百态的语流,把书面信息字字句句形之于声传递给别人,学生朗读课文时利用本身的眼、口、耳、脑等的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活动、感知、积累了许许多多文质兼美得语言文字信息,从而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较为见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以课文为凭借,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当量的字、词、句的语文模型,确保学生摄入的是语文材料中的绿色食品。

2 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朗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读着读着,承受刺激、感受形象、披文入情,换起体验。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使课文中的字、词、句在学生心中仿佛变成具有生命力、跳跃着的各种鲜活形象,文章中的景、物、人、事似乎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客观世界。

其次,朗读课文,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对课文情感的体验。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语文活动。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抒发、宣泄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3 朗读不仅有助于培养语感,而且可以提高说、写能力

86 2015年45期

朗读课文能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语言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前者重在考教师的指导,掌握语言形式言语能力,而后者则是指语言交际的主题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材料,感受语言的经验沉淀,获得象感、意感、情感,达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学习得语言,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良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样对说、写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朗读无形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借助朗读,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强化记忆能力,可以为说话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如果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说起话来也易使语言纯正和流利;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话也随之富于感染力。通过朗读,多多积累、多多感悟,有意识地将前任的文字在作品乃至文化成果纳入自己的写作视野,充分搜索与吸取写作的养料,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到人文性,从语言教学的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语文学习的眼前效果到长远影响,这些转化过程无不说明朗读课文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前教师可适当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扫除字、词障碍,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入题,为朗读课文鉴赏打好基础。同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教学,或范读、齐读、轮读、指名读、自由读;或分角色读、配乐朗读;或讲前范读,讲中品读,讲后评读等等。无论何种方式,都要求学生用心投入,有声有色,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应防止朗读的随意性,学生要是读得马虎,就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朗读,朗朗而读,融入语文生命,辉映教育光彩,让校园里充满笑声、歌声、读书声。

参考文献

[1]王淑芳.如何培养小学生朗读习惯[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4):163.

[2]张荣相.浅谈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J].俪人:教师,2015(14):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