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学高段语文,贵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特点,坚持读中学写。要抓住文本特点,首先应抓住文体特点。教学不同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文体特点,并在领悟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学着写一写,经历一个“发现特点—领悟特点—读后练写”的过程。这个发现、领悟、练写的过程,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过程。而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渗透在学习过程之中,不必作为教学主线。
下面笔者结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来阐明这一观点。
(一)整体感悟,抓住文体特点
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3)这些事与道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用时10分钟。)
师: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洗澡时发现水的漩涡,第二件事是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了,第三件事是一位医生发现眼珠的转动与做梦有关系。
生:课文写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件事。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对,你觉得谁概括得更简明?
生:后一位同学概括得更简明。
师:(问概括得更简明的学生)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1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生:我是用文中倒数第三自然段的话来概括的。
师:(竖起大拇指)很好!这位同学能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课文在讲完三件事以后,用一个句子对这三件事进行了总结性概括,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这种概括性的语言。
师:那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你画的是哪句话呢?
生:我画的是课文的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我画的是第一自然段:“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生:我画的是“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几位同学虽然画的句子不太一样,但是意思都差不多。文章讲的道理就是课文的标题。写这种讲道理的文章,可以把一个核心意思用标题来表示,也可以在文章中体现。那么,你发现前面概括的三件事与这个道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三件事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师:好。实际上,事与理的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以事说理”。(板书:以事说理)
这个教学片段着眼于对课文特点的整体感悟,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来教学。教学议论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侧重于课文内容的讨论,如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怎样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问题?怎样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这样教,会把语文课教成品德课或政治课。另一种是侧重于语言学习,在本课例中,教师抓住文本以事说理的特点来教学。这样教,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准确的,教的是语文,而不是其他科目。
2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整个教学片段用时约20分钟,其中10分钟是学生自读,10分钟是学生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本课例中,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三道自学题,题目难易适中,并紧扣教学目标,且三道题紧密联系,足见教师设计的匠心。
3.关注阅读方法的随机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细读课文,发现写作的秘密
师:课文是如何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的呢?我们先来学第三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按照“事件—问题—探索—结果”的顺序,将这一段划分为四个层次。
(学生朗读,划分层次,用时5分钟。)
师:大家再自读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画一画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生自读自画,用时5分钟。)
师:作者写事例的三段话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写科学发明的事。
师:是“发明”吗?换一个词。
生:发现。
师:对了,都是写科学发现的事。
生:都是先写遇到了什么事,提出问题,再写怎么去探索,最后写探索的结果。
师:很好。三段话都是按照“事件—问题—探索—结果”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发现三个故事都是写生活中的平常事。
师:这个发现很难得。“生活中的平常事”,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代替吗?
3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生:司空见惯。
师:很好,“司空见惯”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生:我发现三个事例中都有问号。
师:为什么一定要有问号,不要行吗?
生:有问号指存在疑问,没有疑问就不会有“发现”了。
生:文章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以,事例中一定要有问号,而且问号越多越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所以事例中一定要有问号。请大家数一数,这三段中各有几个问号?
生:第三自然段有一个问号,第四自然段有四个问号,第五自然段有两个问号。
师:为什么没有写一百个问号?
生:课文中的“一百”是说很多,并不一定就是一百个。
师:对。这个“一百”是虚数,并非实数。如果把一百个问号都写下来,读起来你受得了吗?
这个教学片段有以下突出特点。
1.从发现写作的秘密的角度来展开教学。对文中的三个事例,教师应该怎么教,有两种思路:一是从三个事例分别包含什么科学道理的角度来教,那样的话,语文课就可能成了科学课;二是从发现写作的秘密的角度来教,这样教就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课文是如何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的呢?”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问题,能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探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隐含在这个主问题之中。
4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2.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写作的秘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也有两种设计思路:一是教师从一开始就不停地提问,让学生应答,用“满堂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教,学生没有经历一个自读发现的过程,很难形成语文阅读能力。另一种设计思路是像这位教师一样,先让学生围绕主问题自读自画,在学生充分自读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交流,效果就好得多。从比较中发现共同点,先“举一”再“反三”,先自学再讨论,学习活动的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三)读完全文,指导学生读中学写
教师请学生齐读课文后面关于“小练笔”的一段话:“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师:除题目中提到的两个观点以外,自己也可以另选观点。注意,一定要是观点。有了观点,再选一两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用时10分钟。)
师:现在,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我读过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有一天,李白来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位老妇人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磨来磨去,累得浑身大汗。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大娘,您磨这根铁棒做什么?”老大娘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用来缝衣服。”李白更奇怪了,问:“这么大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把它磨成细细的针呢?”老大娘坚定地说:“只要多下功夫,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李白从中受到启发,后来发奋读书,成了伟大的诗人。
生: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你怕它,你就打不赢它;你不怕它,它就会向你投降。有一次,我做一道数学题,想了半天都没有做出来。开始我想去问爸爸,但转念一想,我自己想办法也许能做出来。我静下心来看书上的例题,想了许久,终于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世上许多事情都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困难就会怕我们。
5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XX学校--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师:请大家评一评,这两位学同写得怎么样?
生:第一位同学写的只是一个故事,没有说清什么道理。
师:这位同学的故事里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写得像记叙文一样。
生:第二位同学写得比较好,把困难比作弹簧,很形象,既说明了一个道理,又讲了一个事例。
师:大家评得很到位,这说明我们初步掌握了用事说理的写法。写议论文,要用一两个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位同学只写了一个故事,故事写得不错,可惜没有说明一个道理;第二位同学既写了事例,又说明了道理,道理与事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写得真棒!
这个教学片段在读写结合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1.读中感悟写的方法。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也要领悟课文的写法。感悟内容是显性的,比较容易做到;领悟写法是隐性的,有一定的难度。以上三个教学片段,教师注重把二者结合起来,又以感悟写法为主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集中。前两个教学片段都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写法,领悟课文如何以事说理,这个悟的过程很充分,为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
2.读后运用写的方法。领悟写的方法,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动手去练。最后一个教学片段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可贵。学生初学写议论文,要求不宜太高,能用一两件事说清一个道理即可。这样练一练,学生对写议论文会经历一个由不会到初步学会的过程。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有读写结合的意识,是否能精简读的过程,从而为练笔留出时间。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减少一些无效的问答,坚持每课一练,教学效率肯定会高得多。在学生完成练笔后,精选两段学生的文章,让学生从比较和评价中获得启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6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