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与天中文化初探
刘清珍 , 刘铁丁
(驻马店师专,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 要: 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汉时为汝南郡属;唐、宋为蔡州;明清时期为汝宁府。郡、州、府治大都在今汝南。古时这里的人民自称天中百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囚蔡期间亲为天中山题写碑文。今天,国家指定此地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在此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这些都与天中有关。因此,关于天中,特别是关于天中文化就有探讨之必要。
关键词: 天中;天中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K297.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0)01-0087-(05)
河南驻马店地区古称天中,现在当地政府又把其旅游主题定性为天之中生态文化旅游;国家还指定此地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在此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召开过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里有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天中晚报#和∀天中学刊#。可见天中的影响和地位。因此,有必要对天中及天中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关于天中的解读
古时汝南地区(即今驻马店地区)为什么称为天中?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文献资料的记载看,天中自唐代正式载于书传。这是因颜真卿囚蔡时亲书天中山碑文所致。现在天中山下保存有完好的颜书天中山石碑竖、横二通。竖碑志称立于明嘉靖间,乃申阳何大复先生所模;横碑为清中叶汝宁府官求得旧本重模刻石。二碑除有颜书天中山三个大字外,竖碑右侧还刻有颜书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地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字样;横碑由四块方碑组成,最后一块为题款,上面不仅重刻了竖碑上的上述文字,而且首刻颜真卿书四字。据考证,这二碑虽为后人重模刻古,但原碑文字确为颜真卿当年在囚蔡期间留下的墨迹珍宝,直到明代还有拓片。这里的问题是,所谓天中山并不是山,仅是上土下石高丈余的一个小土台子而已。那么,颜公为何还不惜挥毫泼墨天中山呢?
据∀汝南县志#、∀读史方舆纪要#载:土圭测影此地为天中;自古考日影,测分数,以此为正。这就是说,这里之所以成为天中之地,是用土圭测影得出的结果。但现代科学考察指出,真正的天中在陕西咸阳境内。历史文献记载比较科学的说法是∀重修汝南县志#所云: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尤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下,名为天中山。范文澜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制图描绘九州(见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豫州确实正
收稿日期:1999-11-20
作者简介:刘清珍(1942- ),男,河南正阳人,驻马店师专∀天中学刊#编辑部副编审。
∃88∃
刘清珍,刘铁丁:天中与天中文化初探
在九州之中,而汝南基本就处于古豫州的中部。古人在交通十分落后,信息异常闭塞,科技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视汝南为天下之中,在此聚土垒石加以标志,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这里为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区,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之间;地形走向西高东低,以京广铁路为轴线,以西为山区,以东是平原,中间有丘陵分布,也为中国地形由西高走向东低的过渡区;主要农作物是南稻北麦,逐次递减,正处于中国农作物种植由南向北的过渡地带;气候寒暑适宜,干湿适中,日照适量,雨热同季,四季分明。这些都说明这里确有天下之中的自然特色。
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里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转移的中间过渡区域。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宋以前,基本上沿黄河轴线,由西向东转移;北宋灭亡之后,无论是由北向南转移,还是由南向北转移,这里均处于中间过渡地带。
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时由北而南转移,到了近代,特别是现当代,中国南部和东南部沿海的经济又向北、西北辐射。这里正是上述转移的中间结合部。
关于中国的文化中心转移的时间,一般学者大都认为以北宋灭亡为界,由北向南转移;也有学者提出,文化中心的转移自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开始。但都认为淮河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所以,这里又是南北文化相互影响的中间过渡地区。
上述内容可见,视这里为天下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二、关于天中文化的涵义
说到天中,谈到发展天之中生态文化旅游,就不能不讲什么叫天中文化。但要给天中文化以定义,并非易事。这需要首先考察它的源头和类型。
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划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部分地区;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带;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两湖(湖北、湖南)、江西一带。而华夏集团的黄帝(轩辕氏)和炎帝(神农氏)两支,后因利益与习尚的冲突,终于同室操戈。炎帝战败,溃向东南方向,渐与东夷和苗蛮两集团融合;黄帝独自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后来炎帝和黄帝在各自的统治区内创造了既血肉相联又风格不同的灿烂文化,通称为华夏文化。[1](P7~8)
刘清珍,刘铁丁:天中与天中文化初探
∃89∃
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一书中的编者献辞指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代表性的始祖来说是黄帝和炎帝,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和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和道家,就风格的基调来说是雄浑、谨严与清奇、灵巧。早在先秦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文#中也提出南北两系文化论,指出:由长江流域溯流而上,于江河之间顺流而下,更由黄河流域溯流而上,地之比邻者,其文化色彩大体相同。更综而言之,可得南北二系。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北系也。南文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方重事实,字多浑厚,此其大较也。诸多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楚文化则为南系之中心,中原文化则为北系之代表。
由上述学者对中华文化的源头描述可见,天中正处于北系文化和南系文化,也即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流融汇的中心。不过由于古代豫州被称之为中原,而汝南又位于豫州之中,所以,天中文化首先应肯定它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但也决不可忽视南系文化的代表楚文化对它的巨大影响。
大约在春秋早期,天中文化便开始接受楚文化的影响了。春秋晚期,封地于江汉之间的楚国强盛起来,在其北进东图的长期战争中,灭国数十。在东图进军中,它先后灭掉的蔡、江、道、房、柏诸国,以及蔡先于楚灭掉的沈国,均在天中境内,现在也仍为驻马店地区所属。楚灭天中诸国后,自然将楚文化带了进来,全面影响天中文化,形成了中原楚文化。代表当时中原楚文化发展水平的,是固始县的白狮子地、信阳长台关和正阳苏庄三地的楚墓出土文物。这些楚墓中有关墓葬的中原文化因素大为减少,楚文化的特征异常明显[1](P244)。再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文物来看,在铜器的嵌镶工艺方面,与燕、赵保持一致,接近郑国铜器,但在带匕的升鼎、、方鉴等文物上,则颇具楚国风格。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蔡器既承袭中原文化的风格,又具有楚文化的特征[2](P169)。
由此可见,天中文化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就已经形成,并具有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双重特征,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区域文化的品格。但随着强秦统一六国步伐的加快,楚文化的影响也终因楚亡而在这一地区随之衰颓。加上中原文化在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均处于华夏文化的中心地位,所以天中文化从根本上讲,仍没有跨出中原文化的范围。但需要指出的是,一种文化的影响虽然可以减弱,但决不会消失。特别是天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文化必受南北二系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也是无庸置疑的。
可见,所谓天中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兼有楚文化诸多因素的,由北南两系文化相互交流、作用、融汇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这种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
三、关于天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天中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征。
就世界文化的整体而言,按其区域特征划分,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处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岛国文化。中国文化就属于大陆文化,而天中文化则可视为大陆文化的典型。这种文化被某些专家称之为墙的文化,可见其高度封闭性的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处于静止的状态,都要为适应历史潮流而变化。用这种观点来考察天中文化,其基本特征有四:
其一,兼容并蓄中的倾向性。根据天中的区域特点,有人一讲天中文化就指出它的∃90∃
刘清珍,刘铁丁:天中与天中文化初探
兼容性。这当然不错,却不全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天中文化在兼容中并未失去自己的主导倾向。比如中国文化虽有儒、释、道合流的特点,但其主流仍然是儒家文化。天中文化也是如此。这里既有远近闻名的南海寺、北泉寺、颖悟塔等佛教建筑;也有伏羲画卦亭、乐山上的九宫二观、岈山中的老君花园等道教古迹;更有天中山下的天中书院(时有学子数千,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漆雕(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漆雕开,漆雕氏儒为儒学八派之一)祠、三公(裴度、韩愈、李)祠等儒家文化传播之地。特别是泌阳铜山滴水崖中东供如来,西供真武。这里还是鬼之董狐干宝和无神论者范缜的故乡,可见其文化的多元化。但是无论儒、释、道合流也好,有神论、无神论尖锐对立也好,而其主流仍然是儒家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思想追求,以及民间习俗等,儒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二,高度封闭中的开放性。天中文化虽为大陆文化之典型,具有高度封闭的特点,但由于它地处天下之中,能够接受四面八方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交通的发达、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信息传播,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它不可能完全封闭,也不可能不接受新的思潮和新的事物。且不说此地在中国古代史上的辉煌,就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也曾发生过令中外震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产生过许多海内外闻名的优秀人物。辛亥革命时期,新蔡人刘纯仁曾任河南同盟会支部长;刘积学在日本任同盟会河南支部书记兼支部长,创办革命刊物∀河南#(月刊),发表∀河南留日学生讨满清政府檄#。武昌起义爆发前后,他们发动过起义策应,组织过讨袁义师。后来他们中的多数人惨遭军阀杀害,至今新蔡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祠。北伐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由共产党人张家铎、马尚德(即杨靖宇)等人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当时英国∀泰晤时报#惊呼,中国河南出现了苏维埃;斯大林在暴动成功的第三天就指出河南出现苏维埃问题。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又举行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镇,当时被誉为小延安,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中原抗战;共产党员、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总指挥、确山人杨靖宇牺牲在抗战前线。为纪念这些革命家及其光辉业绩,这里建有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馆名的竹沟革命纪念馆(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由江泽民总书记亲题馆名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又成功地举办过天中山书会、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899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可见,天中文化并非完全封闭的文化。
其三,象征性灵物的多样性。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北系和南系,其象征性的灵物是龙和凤。而天中文化象征性的灵物之多,是为全国罕见。除龙和凤外,还有麒麟、虎、狮等。旧时哪家生了个男孩,名曰麒麟送子,家中还张挂着麒麟送子图;人们家里贴上张老虎的画像,或门帘什么的印上一只老虎挂着,被视为可以避邪驱害;大门两旁放一对石狮子,被认为能够挡恶魔、镇宅院、保平安。这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至今,这些象征性的灵物在这一地区的民间农家,甚至是企事业单位还随处可见。
其四,交汇融合中的独立性。天中文化虽受八面来风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能力与外来文化交汇融合,但在其融汇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并未失去自己的独立品格。否则,就没有这种区域文化可言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民间的食文化和酒文化。
过去,这一地区的民间待客,如正阳县,不仅有北方的豪爽、粗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醉方休,一场酒下来如无人醉,主人就会感到脸上无光;同时,也有南方的讲究。如有贵宾来刘清珍,刘铁丁:天中与天中文化初探
∃91∃
临,先上一道非一般意义上的茶,所谓茶实际上是一碗荷包蛋,或是一碗糖水油条或馓子,上面还飘一层大米花。这道茶主人热情劝你喝完,但你不能喝完,也不能不尝一口,喝完了笑话你没见过世面,不尝一点说你摆架子。茶碗撤下之后,就上几盘不同的点心,叫果盘,这是让客人先打尖;撤了果盘,上盘菜喝酒,酒后上碗菜吃饭。盘菜和碗菜的数量一般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七盘八碗,或九盘十二碗。撤下饭菜,才开始上一般意义上的茶,一为漱口,一为解渴,大户人家还上些水果。这就是所谓的三吃三撤。现在待客,特别是招待尊贵客人,虽然不一定有这么齐全的程序,但其讲究也与此差不多。
还有些民间艺术也保留着这种特征。比如每逢春节都有玩旱船这种艺术形式。仅旱船二字即可知它的独特性:旱为北方特色,船为南方景观。可以说,这种民间艺术是南北文化交流汇融的结果。
四、天中文化优劣略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天中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天中文化的优势和长处主要表现在:1.受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影响,对各方的长处可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有利于学习、借鉴各种文化的精华。
2.天中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全国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大都可在这里种植。3.北上南下、东奔西走比较容易;回旋余地大,思考空间广,有利于接受各种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各种信息相比较,就能更好地明辨其真伪,区分其高下,取其长,避其短。那么,天中文化的劣势和短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1.重大问题决策难。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犹豫不决,或一道将军一道令。过去在种植方面有几句顺口溜说:张抓稻,王抓花(棉花),老赵上任种疙瘩(红薯)。就是这种劣势的生动反映。
2.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有优有劣,有真有假,其影响也就有好有歹。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缺乏民主和科学,就可能学了假的,丢了真的,把别人的短处当长处,劣势当作优势看。
3.天中文化作为大陆文化的典型,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经济思想必然是小农经济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当前的农业革命,如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商品化经营等都是一种特别强大的阻力。
天中文化的优势给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机遇,其劣势也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困难。特别是当前这一地区内向外的辐射力较为薄弱,如果外向内的辐射力再受阻,那么,不仅自己的强项出不去,外面好东西进不来,并有可能丢掉自己的优势,突出了自己的短处。即使是优劣互补,长短相抵,也会如数学上的正一加负一等于零一样,什么也干不成。天中将有可能永远落后下去。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发展经济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舍此,路在何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决策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如果特别注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那么,天中的振兴则可指日而待!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等.中华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张书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