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
(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 “自强”“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1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6)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2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代表:毛泽东等13人
(4)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0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 (1)建立者:孙中山 (2)时间:1924年5月
(3)地点:广州黄埔 ⑭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1)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3)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4)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5)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
(6)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7)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8)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1)时间:1927年4月 (2)地点:南京
(3)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2)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4
(3)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3)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4)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5)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
5
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考前5天一般是考生心理最为紧张的时刻,因此在这段时间应
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此期间,而直接导致考生在这段时间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来自于自身。例如,在临近考试时大量做题会使自己感觉到问题越来越多,造成自我压力过大,心理上不能承受,产生紧张。加重思想上的负担。
对于全体考生来说,调整心态要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调整好复习的方法。不要耗费时间做大块成套的试题,因为这时候自己掌握
6
的知识就像临近饱和的溶液,不可能会有太多的增加。应该多做一些提纲挈领的工作,例如查看教材中的重点内 容和公式,看读书笔记,翻阅以往的试卷,对前后知识进行穿线;要多熟悉历年考试的题型,要反复 看,对这些题做到熟悉掌握,题型会使自己在考前的心情平静下来;应该重点做好知识的查缺补漏, 看过去一些大型考试的错题记录,强化对知识进行回顾,找出过去常出现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还应该学会转变思维方法,过去出现的重点错误和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
误往往是由于思维定式造成的,只有在思维方法上发生转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类错误。
要调整好生活节律。此时,除了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之外,还应该自觉地、有目的地整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不要晚上来了精神,到了白天就犯困。应该使头脑清醒的时段出现在白天,这样才能调整好、准备好临考的精神状态。
要使自己保持一种平静心、竞争之心和自信之心。
紧张型的同学,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减缓对考试的紧张情绪。例如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对考试有太高的要求,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这样反而能考出好成绩.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