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答案及解析】
1.B。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2.C。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3.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
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案及解析】
11. AC。A应是紧张心情 。C重情守信
12. 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3.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14.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
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D�D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
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
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 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 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