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充沛(pèi) 逾越(yú) 拈轻怕重(niān) B.恬淡(tián) 深谙(ān) 恍如隔世(huǎng) C.雄浑(hún) 炊烟(chuī) 饶有兴味(ráo) D.汲水(xī) 朔方(shuò) 不计其数(shǔ)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BC没有错误;D中“汲”应念“j픓数”应念”shù”.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娇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
C.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 D.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的书写,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完成作答. 【解答】ACD正确,B中娇健应为“矫健”.故选B. 答案: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整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5月12日,制片人方励跪求增加电影《百鸟朝凤》排片档期,此举引起轩然大波. B.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我市因经济建设成效好而获得国务院“点赞”,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解答】A.使用正确,轩然大波: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B.使用正确,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C.使用正确,油然而生:油然:自然地;不由地;生:发生;产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D.使用有误,骇人听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不和语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节前夕,她瞒着王明和李曼制作了一本纪念册,准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覃老师. B.日前,自治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坚决杜绝和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C.由市政府参与打造的我国第一首“家庭与健康”公益歌曲《我们一起回家》已经面世. D.螺蛳粉借助电商平台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给弘扬柳州精神和形象带来了新机遇. 【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表意不明,“她瞒着王明和李曼制作了一本纪念册”有歧义,是“瞒着王明一个人”还是“王明和李曼两个人”不清楚,可在“王明”后加上“逗号”; B.语序不当,“杜绝”与“防范”语序不当,应为“防范和杜绝”; C.表述正确;
D.搭配不当,“弘扬”与“形象”搭配不当,在“和”后面加上“树立柳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句中有并列短语时,要注意句子是否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并列不当等问题.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报道,古长城现状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在杂草、乱石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A.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虽然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B.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 C.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D.明代长城虽然距今年代最近,但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要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答案. 【解答】解答此题要善于从文中提炼有效地信息,文段指出“古长城现状堪忧”,A中“即使”“虽然”搭配有误;B中侧重点介绍“年代最近”,而非堪忧的现状,且与下文衔接不连贯;C举出了明长城的例子,说明了“古长城现状堪忧”,上下文衔接自然;D中说明对象变成了“明代长城”,而非“古长城”,故D错误.此题只能选C. 答案:C.
【点评】此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在具体语境中选择合适的答案.要细心读题,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读书笔记,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语言的妙用”这一章里,作者斯威夫特以愤慨的心情谈到了妇女怎样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反对取消日常的语言.
B.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的最好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与所有的英雄好汉都有不同之处,金圣叹称之为“上上人物”. C.《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等.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著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名著内容,根据要求给出答案. 【解答】根据名著阅读可知,此题中ACD正确;B中“鲁智深”改为“林冲”,故此题选B. 答案:B
【点评】回答名著的问题,细读名著是关键,否则很难回答出正确答案,一定细读教材要求必读的名著.
二、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6分)
7.紫荆花开 卢晓艺
①四月的龙城,20多万株紫荆繁花竞放,街头巷尾,处处皆景。
②“紫荆”也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在我市泛指各类羊蹄甲属植物,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叶片形似羊蹄踩出的印迹。
③首先来说说“宫粉羊蹄甲”。其花瓣呈粉红色或淡紫色,花期为每年春季,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这种“紫荆”花期较短、开花时间接近,可以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紫荆开”的效果。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而后会呈现满树繁花的壮观景象。
④另外一种是“红花羊蹄甲”。其花瓣为鲜艳的紫红色,花期全年,冬季最盛,开花时不落叶。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在南方通常不结果实。
⑤据园林专家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末,市农科所的专家们开始引入紫荆进行栽培。上世纪60年代,市园林局开始将宫粉羊蹄甲批量种植在弯塘路、三中路等路段以及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柳侯公园等景区。上世纪90年代,我市绿化进程加快,市里提出要进一步将城市景观“花化、彩化、香化”,于是,大叶紫薇、木棉等开花植物得到推广种植。经过几次寒潮,不耐寒的开花植物逐渐减少,开花植物宫粉羊蹄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⑥2011年2月,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始对宫粉羊蹄甲的开花时间登记造册,记录下近年来宫粉羊蹄甲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具体时间。紫荆花开始迈上花园城市的“主角”之路。
⑦每年6月,园林人便来到街道、公园等处,找到那些标记好的“优树”(树干直、枝杈高、花朵长势旺),捡拾树下掉落的种子。工人们经过二度筛选后,便将其播种到苗圃地里。在宫粉羊蹄甲成长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按时记录其日、周、月的生长量,并为其进行常态化体检、诊断治病;人工为其拔草、施肥。次年3月,技术人员开始观测、记录花蕾数量。 ⑧宫粉羊蹄甲属于喜阳植物,气温对其生长影响最大,20℃至25℃最适宜其生长。据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需要5年的时间。宫粉羊蹄甲一年平均可长1米,5年便可成长为行道树了,算是速生树种。 ⑨如今“满城尽开紫荆花”,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1)下列关于“紫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紫荆”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 B.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叶片形状像羊蹄印是“紫荆”的共同特点。
C.“紫荆”的品种不同,花瓣呈现的颜色也有差别,或浅淡或鲜艳,花期也长短不一。 D.“紫荆”在柳州的栽种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如今它已是花园城市的“主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红花羊蹄甲”的叶的前端往内分裂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冬季花开得最盛。 B.“红花羊蹄甲”全年开花,紫红鲜艳的花朵点缀在绿色的叶子中,很是美丽。
C. “宫粉羊蹄甲”属喜阴植物,20℃至25℃最适宜生长,因此不耐寒,难以抵御寒潮。 D. 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一般需要5年,满城紫荆花开离不开园林人的努力。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从花形、花色、花期、品种、培育及在龙城的栽培史等方面对“紫荆”做了介绍。 B.文章整体上按照逻辑顺序介绍“紫荆”,其中第⑤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紫荆”的栽培史。
C.第③④段介绍“紫荆”主要引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⑧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④段中加点的词“通常”准确说明了“红花羊蹄甲”在南方一般是不结果实的。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紫荆花开引出说明对象“紫荆”,接着介绍了紫荆花的分类及其叶子的特点,然后介绍了紫荆花在龙城的栽培史、花期、培育等知识,最后用紫荆带给人们的美景作结.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介绍的“紫荆”的特点的理解把握,根据第三段可知“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是“宫粉羊蹄甲”紫荆的特点,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八段内容,可知“宫粉羊蹄甲”属喜阳的,而非喜阴.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C.
(3)本题综合考查了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点等知识,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没有介绍紫荆的花形,只介绍了它的叶.可知A选线错误. 故选A. 答案: (1)B (2)C (3)A
【点评】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题2分,第13小题6分) 8.【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分析】【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①句意为: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照; B.②句意为: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C.①句意为: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绝”:断绝;
D.②句意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高兴起来了.去:离开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例句句意为: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指代这里的情景
A..①句意为: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之”:的;B.②句意为:停止耕种到田间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C..①句意为: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之”:代词,指代这件事;D,②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错误;(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往来:来来往往;似,好像.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②句重点词语有: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陈,摆放.句意为: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答案:(1)A.C.A.①(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 ②(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 【点评】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四、古诗鉴赏(共4分,每小题4分)
9.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① 停留、到、抵达 ,“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② 书信,信件 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① 思念家乡 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② 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 ,蕴含自然理趣。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中字词的意思,答题时注意结合整个句子或者整首诗歌的意思来理解.句中“次”是“停留、到、抵达”的意思;“书”是“书信,信件”.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也体现了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的自然理趣. 答案:
(1)停留、到、抵达;书信,信件
(2)思念家乡;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 参考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点评】诗歌常见情感分类:
(一)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送别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苦闷之情. (四)送别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激励之情.
(五)表达期冀得到重用,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六)表达怀才不遇,或被贬报国无门的压抑悲伤愤懑之情. (七)面对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悲哀愤懑无奈之情.
(八)凭吊古人古迹,表达对某人的赞美或同情之情. (九)表达自己强烈的人生追求或志向.
(十)表达自己对爱人或情人的思念、怀念、伤感、愁苦之情. (十一)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国家民族的担忧之情.
(十二)表达作者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清高自首,高洁傲岸的思想感情. (十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四)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十五)伤时伤逝,激励人们勤奋上进.
五、古诗默写(共10分)
10.按原文默写(第①小题2分,其中每空1分;凡多字、少字、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①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④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⑥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⑦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⑧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①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样“寂寞”的书写)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冷露无声湿桂花(注意“湿”与“温”的区别) ④小桥流水人家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⑥草盛豆苗稀(注意“稀”的书写)
⑦受任于败军之际(“受”易写成别字“授”) ⑧则孤陋而寡闻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六、综合实践(共10分)
11.育才中学将举行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1)【资料我来查】在查阅资料时,你看到下面三则材料,请你对其进行分析,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材料一]4月8日,一场名为“春暖花开”的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广西音乐厅上演。具有浓郁广西特色的民族歌曲与西方交响乐“牵手”,以别开生面的形式演绎了民族文化。观众对这样的大胆创新报以热烈的掌声。
[材料二]近年来,每到节假日,众多游客走进程阳八寨景区,听敬酒歌、跳多耶舞、吃百家宴,领略独特的侗族风情。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民俗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吸引更多游客,显示了民族为文化艺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材料三]“三月三”期间,我市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市民族高中、柳江县壮文学校附属小学、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高中等8所“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开展对歌、传统体育、民族舞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民族文化,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传承和发扬。 你的探究结果是:
① 以别开生面的形式演绎民族文化,雅俗共赏,获得群众好评. ② 民族文化艺术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 (2)【板报我来做】为了让同学们对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学校要出一期宣传板报。请你参照示例,为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示例:民族音乐知多少
栏目一: 民族文化大家谈 栏目二: 民族歌舞显魅力 。 (3)【专家我来请】育才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张华,将前往邀请我市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李晓冬教授参加此次研讨会,假如你是张华,见到李教授后,你会怎样说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横线上。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以别开生面的形式演绎了民族文化“,材料二中的“为文化艺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材料三中的“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传承和发扬.“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板报主题相关,简洁明了,易懂易记.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述时,一定要有称呼,目的要明确,交待要清楚,说话要有礼貌.据此可作答. 答案:
(1)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演绎民族文化,雅俗共赏,获得群众好评. ②民族文化艺术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③民族文化进校园,让民族文化得到重视、传承和发扬.
(2)示例:民族文化大家谈 民族歌舞显魅力 多彩的民族服饰 探寻民间技艺 身边的民俗小吃
(3)示例:李教授,您好!我是育才中学学生会主席张华.我们学校将举行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讨会,诚挚邀请您来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读写题目,所选题目都是常见题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学生在作答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即可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共16分)
12.买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我急急地说。
⑭ “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护士笑着道。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2)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②“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4)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一个看似不能说话的孩子卖面包,我和病友都买,后来发现她能说话,我们觉得受骗,不再买她的面包,并和我的丈夫产生分歧,在护士的解说下,我们明白了真相:小女孩有智力障碍,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我的思想发生改变,把没收丈夫的零花钱委托护士交给小女孩.
【解答】(1)此题考察了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总结. 我们不愿再买女孩的面包的原因是因为:小女孩会说话,我们觉得她利用假装身体残疾来骗是一个我们,心术不正的人.
后来我们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又给女孩留下钱. (2)此题考察了词语的赏析. 词语的赏析一般的格式为:解释该词语(该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加上该词语的浅层含义(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最后说一下该词语的深层含义(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①②句都按这种格式赏析.
(3)此题考察了语段的能不能删去的甄别. 一个语段能不能删去,它的依据为:能不能为中心服务,能为中心服务就不能删去,如不能,就删去.本文的中心为:友善助人.而该段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且该段还有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使全文结构严谨的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4)此题考察了小说主人公的分辨.
此题无标准答案,回答小女孩、丈夫、我都可以,但需要写出详细的理由. 例如小女孩是主人公的理由:
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
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 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弱势群体.
其他可按这个格式回答. 答案:
(1)①因为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2分)②因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①“忙”,连忙之意.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1分),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1分)②“怯生生”,胆怯畏缩(担心害怕)之意(1分),表现“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刺激或伤害到她.不能删(1分)①本段对人物形象有塑造作用.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1分)②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1分)(3)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使全文结构严谨(1分)
(4)示例1:
“小女孩”是主人公(1分)
①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1分)
②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1分)
③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 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弱势群体(1分) 示例2:
“我”是主人公(1分)
①人物刻画上,文章对“我”的着墨最多(1分)
②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我”对卖面包的小女孩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1分)
③情节构思上,“我”是线索人物,众人的表现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来的,误会的解除也是通过“我”来完成的(1分) 示例3:
“丈夫”是本文的主人公(1分)
①“丈夫”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中心,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1分) ②文章是以“小女孩卖面包”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我”和群众的表现来对比衬托丈夫的正面形象,从而表现出友善主人的主题,文章主题也借丈夫之口暗示(1分)
③从情节构思上看,丈夫是关键人物,他的在场和缺席直接影响到情节的发展变化;丈夫在场,小女好卖出面包;丈夫不在病房期间,小女孩受到冷遇,丈夫出现,数落了“我”,我的意识有所转变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才会留钱给小女孩(1分) 示例4:
“我”和“小女孩”都是主人公(1分)
①两人都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人物形象典型(1分) ②文章主旨的表现离不开两人的共同作用(1分) ③情节的展开与推进也与两人密切相关. 13.请以“,那么珍贵”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全文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同时,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
【审题立意】“珍贵”,有两层理解:珍爱、重视;贵重、宝贵.(前者指内心情感,后者指客观实物)我们可以说某人的爱很珍贵,可以说两人相处的一段时光很珍贵,某人的礼物很珍贵,某一段感情很珍贵,…
【思路点拨】前面补写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选择哪一个都可以.
【误区指南】注意而不能说这个人很珍贵,这个动作很珍贵,立意要准确,否则会失分. 【形式创新】写作时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如果选取多个角度,可采用小标题或者分镜头的方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解答】【例文】
那份友谊,那么珍贵
友谊是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友谊是一束绚烂的花儿,装点着我们的世界.友谊是一剂良药,能治愈顽劣的心灵.那是一个周末,我去报刊亭买了一份我期待已久的《少年科技画报》.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封面.不一会儿,我便被这本书中的内容给深深地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连吃饭都忘了.用妈妈的话来说,我就是书迷心窍,被“魔”附了身.
这时,xxx来我家问学习上的问题了.而当他看见这本书的时候,也完全被吸引了.他苦苦哀求我,让我借给他看.一开始我不答应,但看在好朋友的份上,才借给了他.在他走后,我饭吃不好,觉也睡不香,一直惦记着我那本心爱的书.之所谓老虎喂猪﹣﹣不放心,但我还是忍住了.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的来到他家,拿回了我的书.当我看到第17页的时候,突然发现第19页和第20页不翼而飞了!当然书页不可能会飞的,所以,我把怀疑的目光转向了他.于是,我一见xxx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着他破口大骂道:“没想到你会这样,把我的,请保留此标记书撕下一页!还亏我看在朋友的份上借你看!”
“我,我没有,我真的没有撕过你的书!”“哼,水仙花不开﹣﹣装蒜!,不是你,还能是谁?”只见他噙着泪水,欲言又止…又过了一天,我看见书包里有一个十分熟悉的纸团,打开一看,原来就是《少年科技画报》的19页和第20页!这时我才记得我前天一不小心,把那页给撕了下来,随手扔到书包里了.
我顿时傻眼了,我真后悔我之前的所作所为.这时,我想也不想地跑到她家,惭愧得对她说:“对不起,我不该…”“没关系,我想你也是太心爱那本书了,忘了这件事吧,我们永远是朋友…”
我还没说完,她就微笑着对我说.我感激的看着他,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们永远是朋友? 是的,我们永远是朋友…我永远会珍惜这份珍贵的友谊…它会,地久天长!花香而不久,塑花久而无香友谊如同一朵美丽的小花,无论生长在荒野,还是闹市,它都散发出幽香.只要我们用真心和纯洁去培育,友谊之花一定会永远散发幽香.珍惜属于自己的每一份友谊吧! 【点评】【例文点评】作者紧扣“友谊”与“珍贵”个关键词,以回忆为线索,叙写了一个温馨而感人的小故事.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友情的弥足珍贵.文章描写细致生动、文笔优美,中心明确,开头流畅自然,结尾简练、感人,令人愿读、爱读,不失为一篇佳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