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经典阅读组合训练(三)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七年级语文经典阅读组合训练(三)

【现代文阅读】完成时间:20 分钟

奶奶的粽子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 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 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 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 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 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 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 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 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 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 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 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 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 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 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 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 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 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 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 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 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 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 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 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 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 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 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 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实物线索(明线)是_________,情感线索(暗线)是______。(2 分)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 分)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捧”字的表达效果。(2 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请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描写所表达的人物的感情。 (2 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的粽子无论是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 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 乡又是什么呢?结合本文,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 辞,不少于 40 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完成时间:25 分钟

《孙权劝学》与《桓荣①勤学不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桓荣初遭仓卒②,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③,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 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④,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⑤哉!”

(选自范晔《后汉书 桓荣丁鸿列传》) 注释

1 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厄:困顿。④太常:官○

职 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⑤若是:像这样。

名 篇 撷 英

《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因为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才会去学习;因为他谦虚好学,所以才能博得鲁肃的赞叹。《桓荣勤学不倦》中的桓荣和桓元卿形成鲜 明的对比,桓荣勤学官至太常,元卿不学悔之晚矣。

实 战 演 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见往事耳 .

(2)即更刮目相待 .(3)何时复施用乎 .(4)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B.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及为太常 ..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D.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卿言多务,孰若孤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1)孤 古义: 今义: (2)博士 古义: 今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5.甲文中的吕蒙学有长进因而让人“ ”(填一成语),乙文中 的元卿等到桓荣做了太常才明白。(用自己的话概括)

【古诗词阅读】

春 望 【唐】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奶奶的粽子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评分:一点一分,共 2 分。意思对 即可。 2.结构上:①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

③首尾呼应,开头结尾都提到了端午歌谣。(以上答出任意一条得 2 分) 内容上:④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 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本条答出得 2 分)

3.(1)一个“捧”字,这个动作,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 惜之情。 评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 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评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4.因为:

①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 ②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③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 (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得 4 分)

5.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 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 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

评分标准:修辞恰当 2 分,所写的事物必须蕴含对故乡的情感要恰当,2 分。

《孙权劝学》与《桓荣①勤学不倦》答案

【文言文阅读】

1.(1)了解 (2)重新 (3)再 (4)料想

2.C 解析:A 项“但”都为“只”;B 项“及”都为“等到”;C 项“岂”前者为“难道”, 表反诘,后者为“哪里”,表疑问;D 项“若”都为“像”。

3.(1)古代帝王的自称 单独 (2)古代官职,当时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现代一种学位名称,在学士、硕士之上

4.(1)读书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看待他,兄长为什么认清事物这 么晚呢!(2)(你)只是自讨苦吃白费气力,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 5.刮目相待 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 【译文】

【乙】桓荣当初遭遇社会动乱,与同族人桓元卿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

桓荣勤学不停,元卿讥笑柦荣说:“(你)只是自讨苦吃白费气力,什么时候能 再用上啊?”柦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桓荣)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 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像这样的好处啊!” 【古诗词阅读】 1.草、木、花、鸟。

2.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 思家、悲己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