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了解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运行情况,掌握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趋势,许昌市企调队抽调骨干力量于2011年5月---8月期间,对所属6个县市区各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情况共计6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生产经营形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从调研单位看,1-6月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现价增长30%,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1%,个体工业完成营业收入现价增长26%,个体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下工业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情况,突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优势行业唱主角。
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行业分布较广,涉及30余个工业行业大类,优势行业主要分布于有色金属压延及制品业,机械加工铸造、工艺品及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棉短绒加工、钧陶瓷业等行业现价增速均超出20%。
2、多种经济成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从调研情况看,规模以下工业多种经济成分均呈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成分呈高速增长态势,增速保持在30%左右。
3、规模以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设备投资不断更新,产品质量、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如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棉短绒加工、钧陶瓷业等行业不断扩大投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行产品深加工,产品质量、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日益看好。
二、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2010年发展情况
截至2010年底, 6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共有规模以下工业单位6980家,占2010年底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数的
14.6%,其中,企业979家,占2010年底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9.2%;个体6001家,占2010年底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个体单位数的14.0%。6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50902万元,占总量的21.6%,其中企业完成367668万元,占其总量的24.2%,户均375.6万元;个体完成483234万元,占其总量的17.0%,户均80.5万元。6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从业人员58170人,占总量的14.8%,其中企业25837人,占其总量的15.9%,户均26.4人,个体32333人,占其总量的14.0%,户均6.4人。
6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行业主要分布在档发加工、腐竹加工、机械加工、铸造、钧陶瓷加工,棉短绒加工、棉麻纺织、板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建材加工、面粉加工等行业。
由于许昌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规模以下工业星罗棋布,相当多的村规模以下工业的总量较为接近,所以,各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最大的十个村(居)委会的工业总量占各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量的比重并不高,除了鄢陵县、魏都区比重达到22.5%以上,其余县市的比重均在11—16%之间。经济越是发达的县市,其单位数和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一般越低。如禹州市10个村用占规模以下工业7.4%的单位数创造了规模以下工业15.6%的经济总量。
三、规模以下工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近几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新时期。其主要有利因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规模以下工业外部经营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平稳发展。近年来,许昌市“工业强市、强县”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相继出
台了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2011年年初开展的“促进效能提升,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为许昌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营发展环境,使得全市上下形成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也成为规模以下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3、今年许昌市有七大产业列入河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许昌一区二市三县分属一个或数个产业集群),在今后的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些项目享受到省政府和市政府给予的多种政策支持,为许昌打造新兴工业城市提供了更多更好更广阔的平台和支撑。
4、许昌市多策并举,促进效能提升,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2011年以来,许昌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和提升工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发展小巨人企业的意见》,《关于建立银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使用市属企业发展资金支持市区工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和意见。并且提出要尤为注重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找准问题,进行分类指导,为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5、规模以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设备投资不断更新,为规模以下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尽管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保持着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档次低,竞争能力不强。传统资源型企业比例较大。
2、企业资金紧张,筹资困难,融资渠道、融资品种单一,发展受限。
3、各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
4、部分行业存在对环境的污染,也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5、企业各方面人才亟待加强与提高,技术开发投入有限,技术人才匮乏,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6、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在部分乡村已影响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
四、加快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影响规模以下工业增长的不利因素,建议有关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促进效能提升,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1年开展的“促进效能提升,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为许昌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营发展环境。在今后要建立“效能革命”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自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真正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服务、引导,鼓励企业闯出一片适合自身发展壮大的新天地。
2、培育社会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普遍势单力薄,为求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社会各界为其提供各类指导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处于形成发育阶段。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外地在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成功经验,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企业诚信评级和担保服务信息系统,让真正的诚信企业再发展获取有力的资金和信贷支持。二是建立、健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或信贷部门,拓展其资金融通渠
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信贷担保资金中介体系,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鼓励小企业参与各行业协会的技术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新技术并提供技术帮助,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及业务咨询等进行牵线搭桥,增强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四是加强政策引导、挂钩联系服务工作。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首先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要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产品、技术和生产设备,为我所用,降低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具备后发优势。其次,要鼓励企业采取自主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力促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精、尖、特、优”产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规模化发展道路。第三,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引导和扶持部分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吸纳科技人才,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目前,许昌市规模以下工业多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管理素质相对不高。企业必须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及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可能冲击,要从企业管理上下功夫,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进优秀人才与培育潜在人才并举,建立新型的企业人才管理关系,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产品
质量管理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创新力度,建立适于小企业发展的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的生产经营管理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素质。
5、坚持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循环经济道路,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追求废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高新技术为支点,在由资源型经济向循环经济嬗变过程中,实现传统产业上档升级,使资源枯竭企业重获新生。建议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将现行技改、“三废”利用、环境治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施集中,增加政府政策性支持力度,探索以市场方法激励企业追求循环经济模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堵住先发展后治污的老路,对不能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使许昌步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型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