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刍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创作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04年3月第23卷第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Mar.2004Vol.23No.2

刍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创作

陆 欣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摘 要:英国作家狄更斯带有儿童特征的创作心理在作品中的投射,使他小说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狄更斯的独特创作心理特征映射在他的著作中,使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童话式风格,从而揭示出他小说的童话模式,这正是其小说风格的本质特征之一。

关键词:心理机制;超现实主义逻辑;伦理观念;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5611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2-0078-02

  一、长不大的精神孩童———狄更斯的创作心理特征

许多作家都从童年生活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但极少有作家像狄更斯那样在创作心理上如此依恋童年的情感与经历。

狄更斯出生于小资产阶段职员家庭。父亲家庭责任不太强,但幽默、开朗,并把这种乐观的天性遗传给了狄更斯。狄更斯早期的童年生活快乐而美好。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阅读祖父留下的书籍。这些书,使极富想像力同时又有着敏锐观察力的小狄更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1823年,狄更斯的父亲因欠债太多被捕入狱,从此家境一落千丈,小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鞋油厂做童工。这段日子充满了辛酸和屈辱,这在生性过分敏感的狄更斯心灵上烙下了永久的伤痕。

应该说,欢乐美好与辛酸耻辱这两段童年生活体验对狄更斯的创作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后一段生活的辛酸与屈辱反衬出了前一段生活的欢乐与美好,更激起了他对人性的美和善、对人类生活的幸福与光明的向往。前一段生活体现着人性的美与善;后一段的生活使他看到了人性的丑与恶。而经历善与恶考验后的他,依然保持着对美与善的美好情感,并且把这种体现着童真,体现着美的自然人性的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

对过去的回忆加深了狄更斯对积极与仁受精神

的理解。这种积极的仁爱精神使他成为人道主义的信徒,他希望人们永葆童心之天真无邪,从而使邪恶的世界变得光明而美好。他在遗嘱中劝他的子女:“除非你返老还童,否则你不能进入天堂。”狄更斯把美好的童年神圣化和伦理化了,因而童年或儿童成了他心目中美与善的象征。

狄更斯的这种人道主义是形成他独特的创作心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指导作家的构思过程,是他在现实中所拣取的,需要手术手段来夸张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作家的世界观。”对童真崇尚,把儿童神圣化,加上乐观的天性既使狄更斯永久地依恋着自己的童年生活,又使他在深层的精神———心理上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精神孩童。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狄更斯始终怀着纯真的儿童心理对人类进行勘探。“他见多识广,但却以儿童的眼光看事物。”

狄更斯的这种带有儿童特征的创作心理,使他的小说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小说多以“大团员”结局,内在结构往往遵循“由悲到喜,善恶有报应”的单纯模式,语言生动而夸张,情节复杂多变,常常超越现实逻辑,有一种童话般的神奇色彩。狄更斯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形成他独特的创作心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狄更斯小说中的童话式人物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以超越历史、超越社

・7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会的面貌出现,他们没有具体的生活时代和背景,甚至没有明确的国籍和生活地点。他们通常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或“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一座美丽的宫殿”的方式被介绍出来。他们往往是某种道德观念或伦理观念的化身,是被抽象化的,因而他们的性格也往往是凝固化的,与环境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狄更斯小说的人物所在的生存环境当然是真实可信的,这个环境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然而,存在于这一生活背景中的人物却似乎有一种飘忽感,他们依照自身观念、自我意志和主观逻辑生活,环境倒是时时会合乎他们的主观逻辑与意念的。可以说,这些人物被虚幻化了,他们的性格自然也凝固化了。

让我们从《匹克威克外传》看起。这部作品洋溢着“一股诸神漫游英国”的气息。在那伙俱乐部成员身上,你找不到环境打上的一丝烙印,无论时世如何变迁,无论受到怎样的挫折,他们永远一如既往,不变初衷。时间与环境的变换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演出场所,而这些人物对周围的环境却没有丝毫影响。他们仿佛漂浮在快乐的真空中,漂浮在脱离时间、脱离环境的世界当中。而老匹克威克始终代表着人的善良天性,无论处于何种险恶的境地,他都是“圆圆的简单纯真的象征”。可以说,匹克威克是一个典型的童话式人物。

《艰难时世》是作为一名成熟作家的狄更斯后期的重要作品,它一向被我们的评论家看成狄更斯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但即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主人公仍没有摆脱童话人物的模式。葛雷一开始就以事实的化身出场,“事实!事实!事实!事实!除了事实以外,不要教给这些孩子任何东西!”他像一个飘忽不定、无所不在的“事实观念”幽灵,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体现着他的事实哲学。他的性格也就是哲学的人格化,只要他的事实哲学不改变,他的性格便一如既往。他永远按“事实”行事,他生存的那个环境、时间对他都不起作用。而他最后在西丝的感化下性格发生改变,这也正是作者脱离现实的神来之笔。

可以说,狄更斯几乎每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这种童话式倾向。孤儿奥立弗・推斯特无论是生活在“老鼠都饥饿得变成恶相”的济贫院,还是在黑暗的贼窖里都陷污泥而不染,一心向善;大卫・科波菲尔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保持着纯真的品质;小杜丽、耐儿、西丝等小孩,无论生活在怎样肮脏的环境里,都永远纯洁得像天使,从而被评论家们称为“狄更斯的天使女孩”。

同这些善良的人物相比,狄更斯小说中又常常有些“恶”的代表人物。这类“恶”的代表人物,也往往是观念的化身,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以环境和时间而转移。

总之,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过于缺乏必要的联系,他们具有性格的道德化、单层次性、本质的确定化三个特征。和儿童一样,道德是狄更斯评价人物的标准。在他的作品里,只要道德高尚,就是正面人物;反之,就是反面人物。从道德角度出发塑造人物形象,狄更斯塑造的这种人物性格呈单层次特征。当然,单层次的性格也可以具有多种因素,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我国著名的狄更斯评论家赵炎秋将狄更斯的复杂人物分成三类:凝聚型、并列型、矛盾型。从整体上看,这些复杂的性格同简单人物相似,仍然只局限于某一层次,和童话中的人物一样缺乏厚度。而人物本质的确定化造成了人物性格静止的倾向,即使人物性格有所发展,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触动不了人物的本质。“狄更斯的人物一出场,其本质便被确定下来,并且终身不再改变。”好人永远行善,坏人总是作恶,直到毁灭或被道德感化为止。这正是童话人物的模式,也恰好合乎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期待视野。

狄更斯独特的创作心理促使他用童话的模式来承载现实主义的内容,其中的主观表现性十分明显。这种创作模式的优劣这里姑且不论,但仅仅是蕴于其中的深刻内涵与其外延之间那极强的张力,更加上狄更斯那丰富的想像力、夸张的语言,便足以使狄更斯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见,他的小说创作是成功的,而他小说的童话模式正是其小说风格的本质特征之一。

・7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