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札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1.诗六义: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的内容和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雅又有“正”的意思,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诗;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兴即起兴。

2. 春秋笔法: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②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 3.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的楚国地域文化色彩新诗体。即“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4.简析《诗经》的艺术成就。1、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5. 简析《九歌》的艺术成就。1)《九歌》以流传于楚国民间的神话故事为背景,借神灵形象的塑造以抒情。2)《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3)《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4)善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5)《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有极强的表现力。 6.简析《战国策》的“文辞之胜”。

1)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

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 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2)《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3)《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 比有关。

4)《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7.简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8.简述《孟子》散文的文学成就。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3)《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