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7《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最新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7《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27《故事二则》 课时 2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意。 课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反馈,初步了解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27课《扁鹊治病》。 生齐读:扁鹊治病 2.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师:扁鹊是谁呢?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预设:扁鹊的真名叫秦越人,扁鹊只是他的绰号。本 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扁鹊曾学医 于长桑君,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 问、切四大诊法,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他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师补充:(课件出示资料:“望”:看气色;“闻”:闻气 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 学习方式。 3.检查预习 ①关注字音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词语能读准吗? 屏幕出示:扁鹊、蔡桓公、理睬、骨髓、 敷烫、几剂汤药 学生开火车领读 师评:字音准确,声音响亮。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第一个字要发生音变,读成二声。再来读一读。理睬 骨髓 ②关注字义 师:你知道敷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课件出示1.铺开,展开布置、铺开;2. 涂上、搽上;3. 足够)你认为应该是第几种? 预设:2. 涂上、搽上 师:这个词语表示用加热的毛巾敷在身体患处。几剂汤药,在我们生活中怎么说? 预设:几付汤药、几袋汤药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查字典或者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③指导写字:肠胃 师: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我们重点来看这两个。请仔细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肠”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月字旁写得瘦长些;“胃”上下结构,上宽下窄,月字底写得矮胖一些,第一笔竖撇变成竖。 师评:会观察、会提醒。 师范写并重点强调:“肠胃”这两个字,都有一个“月”,但是写法不同。“月”做偏旁,要写得瘦高;做字底的时候,要变得矮一点,胖一点,撇变为竖。 请同学们练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练习,互评。 结合同位的建议,再写一遍“肠胃”。 ④借助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拿出预学单。看到表格,哪位同学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有一天,病在皮肤,医治方法是热水敷烫,医治结果是就能够治好;过了十来天,病到皮肉之间,医治方法是扎针,结果是就可以治好;十来天后,病至肠胃里,服汤药,也还能治好;又过了十几天,病入骨髓,没有办法,结果是只能等死。 师:表格理清楚了,文章脉络也就清楚了。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告诉他有病,要及时医治。可是蔡桓公一直没有理睬扁鹊,后来病死了。 师小结:理清文章脉络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读其他文章时也要试着用一用。 二、读懂人物,感悟形象 师: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齐读——(课件呈现: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 生:(齐读) 1.师: 什么样的医生称得上是“名医”呢? 预设:水平很高。爱病人。 2.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两者兼备的医生才称得上“名医”。同学们,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扁鹊是一位“名医”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做批注。 生默读、思考 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 好,放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当别人在交流时,要学会倾听。 ①预设学生交流: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预设:我从“站”这个动作读出了扁鹊是一位名医。 师:你关注了扁鹊的动作。请问扁鹊站了一会儿在干什么? 预设:看。 师:请问扁鹊,你观察了哪些部位?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观察病人的精神。看病人的舌苔。看他的五官。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 师:扁鹊站了一会儿,仅仅凭借肉眼的观察,就能准确判断出病情,真不愧是名医。同学们,诊断出这样的结果,扁鹊会怎么来禀告大王呢? 预设学生朗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意思是小病,不严重。 我听出了你的担心。病虽然小,但应该早治疗。 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读一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读出了扁鹊是一位名医;还走进了他的内心,读出了他对病人的关心。 ②还能从哪里读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请继续交流 预设: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预设:扁鹊看出蔡桓公的病变得严重了。和他当初预料的一样。 师:扁鹊主动拜见蔡桓公一共几次? 预设:3次。 4次。 师:(课件出示:标红三次拜见)同学们,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有句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来看: 师:《西游记》中有—— 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三国演义》中有—— 生:刘备三顾茅庐。 师:在古代三不是指数字三,可以代表很多。所以扁鹊一共去了三次吗? 生:很多次。 创设情景交流: 师:扁鹊啊扁鹊,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劝说呢? 预设生1: 蔡桓公的病加重了,再不治,会更加严重的。 师:蔡桓公很不高兴,他都不理睬你了。你为什么还要劝说呢? 预设生2:因为蔡桓公的病非常严重,再不治就来不及啦。 师:扁鹊啊,别怪我没提醒你,自古伴君如伴虎。这回蔡桓公非常的不高兴。你让大王不高兴,大王会给你苦头吃的。 预设生3:因为蔡桓公的病很严重,再不救就会死的。师:哪怕你自己可能会丢掉性命,你也要去吗? 预设生4:我要去,因为治病是医生的责任。哪怕我死,我也要去救他。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扁鹊)又怎能放弃呢? 师: 医者仁心啊!这一次次地拜见,这一次次地劝说,正是扁鹊高尚医德的直接体现啊。 指导朗读: 病情紧急,迫在眉睫啊,我们来好好劝劝蔡桓公吧。老师读旁白,大家读扁鹊的语言。 师生合作朗读。 ③师:还能从哪里读出扁鹊是一位名医?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调头跑了。 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时扁鹊的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生1:联系下文(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我知道,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药可救,只能等死了。我的医术再高,此时也是无能为力啊! 预设生2:联系上文我知道,扁鹊已经劝了很多次了。可是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他。我治病救人是有原则的。这样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我没有必要再次劝告啦。 预设生3:联系上文我知道:第一次是走,第二次是又退了出来,第三次是连忙退了出来。我一次又一次地让大王不高兴,我的性命堪忧啊!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呢。 师评:说得好。看来,透过这些语言的描写、动作的变化,大家真正走进了扁鹊的内心。 三、走进人物,体会寓意 1.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请仔细观察这一列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时间很快;蔡桓公的病一步步走向严重;医治方法也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 师: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却在短时间一步步发展起来。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免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 生:(齐读)防微杜渐 2.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扁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解释这番话的? 预设:忧伤 师:(音乐起)就这样,病一步步从皮肤到皮肉,再到肠胃,最后到骨髓,怎能不忧伤? 生忧伤地朗读 师:扁鹊还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解释这番话的? 预设:惋惜 师:本来只要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的病,后来居然深入骨髓,怎能不惋惜?请你读 生惋惜地朗读 师:扁鹊还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解释这番话? 预设:无奈 师:身为名医,以治疗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扁鹊,最后也只能叹一声无能为力,怎能不沉重?请你读 生沉重地朗读 3.感受形象 师: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居然未能救治蔡桓公,原因何在?快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生:默读、思考 师: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预设: 生1:我从蔡桓公的语言中,读出他没有察觉自己生病了,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 生2:我从蔡桓公的语言中,读出他不相信扁鹊的话,还讽刺他。 生3:我从蔡桓公的神态中,读出他一直不相信扁鹊。 角色体验 师:我来采访一下蔡桓公。大王啊大王,人家扁鹊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你怎么就不相信他的话呢? 预设:他只是在我身边站了一会儿,就说我有病。我当然不相信他喽! 他没有说清楚我为什么得病了,有什么症状,我当然不相信。 我是大王啊,是最强的。身体好好的,他非得说我有病。 师:大王啊!你怎么就越来越生气呢? 预设:因为他老是说我有病。 他三番五次来找我,求着我治病,我当然很生气喽。 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竟然说我有病,本大王能不生气吗? 他不仅说我有病,还威胁我,再不治会怎么样。我当然不高兴喽! 师:看来,谁也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得了病也不去看医生。有一个成语——讳疾忌医(板书:讳疾忌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同学们,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一个“请”字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蔡桓公这才开始相信扁鹊的话。可他已经病入膏肓了。 想象写话,体会寓意 师:如果你是他的母亲、他的孩子,或者是他的最信任的大臣,你会对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写几句话。(课件、音乐呈现) 师:同学们,放下笔,我们来交流。没有写完的部分可以边想着边说。 预设:蔡桓公的母亲:儿子呀儿子,如果你早点听扁鹊的话就好了,现在你成了这样,扁鹊也跑到秦国去了,这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寓意啊。(板书: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 师:读书,永远不是在读别人,而是在读我们自己。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 预设: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 四、激发兴趣,推荐书目 师: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中的文章,结构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它常常运用历史知识和语言故事进行说理,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具有说服力。书中还有《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买椟还珠》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课后去阅读更多精彩的寓言故事。 纪昌学射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齐读课题:纪昌学射 二、初读寓言,把握整体 1.学习字词 (1)指名认读生字、组词(2)认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概述故事内容。 3.概述故事内容。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学生质疑,解疑 2.出示课件:读2.3自然段,思考: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用“—”画出相关句子。纪昌是怎样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小组交流,教师巡逻指导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相机指导朗读 a、感悟纪昌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读读这两句话,理解感悟“注视、每天、聚精会神地盯”。感受纪昌的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有感情朗读。 引导: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男女生对读,一方读如何练习,一方读练习的成效。 理解“相当到家”在语境中的意思,并用上“相当到家”说说第二次练习的成效。 b、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飞卫指导他的句子。 2.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指名读,师生评价,标准为:是否像老师一样口齿清楚地向徒弟传授知识。 读读想想,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而不教他开弓放箭? 出示练笔:只有( ),射出的箭才会百发百中。 师生交流: 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四、谈寓意 1.你认为纪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