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C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2、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D\\C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C\\A )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4、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C )
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5、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 )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合作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6、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D\\C )
A.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C.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7、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C )
A.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B.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林业 9、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C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0、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 C )
A.沈阳 B.武汉 C.长春 D.北京
11. 随着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 B )
A.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B.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发展生产力
12、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B )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对抗性矛盾 D.主要矛盾
1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标志是( C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4、1949年至1956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D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15、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要始终把( B )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A.公有制程度 B. 是否增产
C.达到规定规模 D.有足够农业机械
16、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 B )
A.复杂性 B.过渡性 C.混合性 D.短暂性
17、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D )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18、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B )
A.土地改革 B.没收官僚资本
C.镇压反革命 D.“三反”、“五反”运动 19、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B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B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国营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合作社经济
21、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 D )
A.发展轻工业 B.发展军事和国防工业 C.发展农业 D.发展重工业
22、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形式是( A )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初级合作社
23、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的文献是( C )
A.《逐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 B.《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24、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原则是( B )
A.积极发展 B.自愿互利 C.稳步前进 D.逐步过渡
25、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A )
A.国家资本主义 B.公私合营 C.统购统销 D.定息
26、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D )
A.利用 B.限制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27、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实行( B )
A.定股定息 B. “四马分肥” C.加工订货 D.统购包销 28、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D.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9、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是( D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0、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C\\D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3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B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C )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 )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D\\B )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是( B )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3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C )
A.1952-1956 年 B.1949-1954 年 C.1953-1957 年 D.1950-1955 年 38、从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39、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 )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40、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D )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二、多项选择题
1、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 ABCD )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 ABC\\BCD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ABCD )
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B.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4、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BC\\ABC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CD\\ACD )
A.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 B.我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6、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三改”是指( ABD )
A.对农业的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畜牧业的改造 D.手工业大改造
7、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两者的关系是( ACD\\ABCD )
A.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B.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C.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D.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8、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B\\ABC )
A.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