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数学教学的新起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桐梓县娄山关镇中心学校:梁隆奎

数学的学习始终离不开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学习数学也只是背背公式,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推进双向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师生同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在每一节课上,老师都要渗透了这一理念。在导入新课后,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当天学习的内容,在了解的过程中,老师允许并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有了疑惑之后,不立即解答,而是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在合作中自行解决,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教学的流程与学生思维和谐统一,师生时时产生共鸣。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能力迁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例如:在“估算” 教学中,我创设了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学习。出示同学们在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我问:你从这张表上发现了什么?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同桌的两个小伙伴赶快互相说一说吧!师说,调皮的小精灵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小精灵提了什么问题呢?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谁能说说小精灵提的问题和我们提的问题有什么不同?面对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挑战小精灵。相信同学们以集体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它。经过思考,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大胆地问“为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又问:你还能提出一个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吗?学生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成果的共享,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精神。

在讨论中,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们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非常活跃。他们通过自身的观察、想象和力所能及的论证,自主地分析情景所反映的政治现象,提示政治现象背后的实质。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五、质疑问题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10小时磨小麦50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2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250÷(500÷10)。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可能会提出可以先求“250千克是500千克的二分之一,10小时的二分之一不是同样能计算出来吗?”所以,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怀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渗”、去“移”、去“思”、 去“问”、 去“疑”,真正掌握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思维才会不断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