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精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精编)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ànɡ) 憔悴(qiáo) 威慑(shé) 咄咄逼人(duō) ....B.凯歌(kǎi) 清冽(liè) 静谧(mì) 拈轻怕重(niān) ....C.霎时(chà) 愕然(è) 喧嚣(xiāo) 参差不齐(cēn) ....D.嗔怪(zhēn) 蜷曲(juǎn) 绽开(zhàn) 恍然大悟(huǎnɡ)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鉴赏 繁密 云宵 恍然大悟 疲倦不堪 B.决别 秕谷 捶打 喜出望外 浑为一谈 C.荫蔽 感概 盔甲 人声顶沸 翻来覆去 D.威慑 狡猾 粗犷 油然而生 小心翼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

D.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1 / 8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B.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D.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7、古诗文默写

(1) 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3)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4)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5)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 8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__) ..(3)棹数小舟(____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明天的寓言

①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②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

3 / 8

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雪层上露出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这里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而驰名,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这里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③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斑鸫、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⑤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出生后也只能活几天。苹果树花要开了,但在花丛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所以苹果花没有得到授粉,也不会有果实。

⑥曾经一度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浩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地方只有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经死亡。

⑦在屋檐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像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

⑧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⑨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如我所描述的全部灾难;但其中每一种灾难实际上已在某些地方发生,并且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蒙受了大量的不幸。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这篇文章共有九个自然段,若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怎样划分?各部分都说的是什么?

3.文中说“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很和谐”,归纳一下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它。

4.第⑨自然段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中的“幽灵”是指什么? 5.请你想想办法改变一下文章中说的局面,对未来做一番美好的畅想。

2、享福与吃苦 4 / 8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5 / 8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四、写作题(40分)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目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字数不少于600字;(4)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6 / 8

参考答案:

一 B D C B A B

行舟绿水前 树木丛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

1.(1)一起(2)认为(3)船桨,这里指划船(4)埋没

2.(1)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2)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

1. 这是一篇科幻作品(科幻小说)。

2. 第一部分(①、②):虚拟城镇环境美好的昨天。第二部分(③—⑦):虚拟城镇环境变坏的今天。第三部分(⑧、⑨):揭示变化原因,预测明天的后果。 3. (1)城镇位置优越。 (2)终年环境美丽,动植物种类丰富,小溪洁净又清凉,人们到小溪边捕鱼。 (3)旅行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赏候鸟,欣赏路边花草树木。

4. “幽灵”是指环境被污染的危害。

7 / 8

5. 示例:人们改变了种植方式,注意保护环境,树木渐渐生长起来,鸟儿又飞回来了,狐狸、小鹿徜徉在林间。

1.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的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2.(1)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3.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大书法家。

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四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