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变阻器
学习 1.能说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画出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目 2.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及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标 学习流程 一、自主预习 1.什么是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的?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什么? 2.在电路中,变阻器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3.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变阻器? 二、课堂导学 学点:电阻器 1、演示实验:课本68页“想想做做” (1)思考问题: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变化?灯泡变亮时铅笔芯连入长度怎样改变? (2)小结: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铅笔芯的_________来改变 , 从而改变了灯泡的亮度。 2、结合实物,认识变阻器。 (1)变阻器就是 的元件。 (2)观察滑动变阻器实物,弄清它的结构:(在右图标上各部分名称) 思考: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3)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A B (4)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 Ω A”,其物理意义是: 、 3、合作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1)滑动变阻器共有_____个接线柱,每次使用接 个,共有 种接法,试着填入右表: 所选接线柱字母 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是哪段 滑片P向右移动时 电阻丝长 电阻大小电流大小度变化 变化 变化 C D 完善 (2)讨论交流:滑动变阻器一定能改变电阻吗? 若不是,则接哪两个接线柱能改变电阻?接哪两个接线柱不能改变电阻? (3)小结: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是 。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1)设计实验电路: ① 要使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2)将你设计的电路图画在右边的虚框内。 5、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 按照课本70页的图16.4—4连接电路,完成课本上实验要求。 三、课堂练习 1、如图1表示的是滑动变阻器的四种接法,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向右移动时,⑴电阻值变大的是_____;⑵电阻值变小的是______;⑶电阻值不变的是_______; 图2 C A D B C A 甲 D B C A 乙 图1 D B C A 丙 D B C A 丁 D B 2、如图2所示为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物连接图. (1)在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放在 端.(选填“A”或“B”)⑶若要使灯泡变亮,滑片P应向 端滑动,这时电流表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如图所示电路,如果滑片P向右移动,两表示数将( )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不变 D、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收获与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
-6
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计算出即可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