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不等于说话,说话是对语言的运用
要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语言和说话不是一回事。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2)语言是看不见的,它存在于所说的话语中。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2)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是人类特有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其他的动物,不管是会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还是接近人类的猩猩,都是没有的。 (3)在人类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4.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怎样理解这句话? (1)语言的社会作用
语言是维持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语言。
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与这种基础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以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2)语言对社会成员的制约性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不管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斗争的双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语言。 3)语言在社会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普通老百姓说话时用词造句的习惯和风格与学术泰斗肯定有差异,但都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比方说,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的文艺作品,也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说话,更不同于科学论文的语言,它通俗、生动、含蓄、夸张,但其中所用的每一个词、每一条规则又都是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经常运用的,所以人们一听就懂,不会因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语言正是在各种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5.简述儿童习得语言的一般过程。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婴儿呱呱落地,就堕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里,他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学会周围的这种语言。整个学话的过程简单说来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一周岁左右会说一些单个词的句子,后来发展到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类似电报的电文),大致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了。 6.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
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
7.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答题要点: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2)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 (3)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8.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这是因为:
(1)语言符号使用起来最简便
声音是每个人都能发出来的,本身没有任何“重量”,便于携带,人走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张嘴就能说,既不需要像大人国里的人那样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口袋,也不需要任何其他专门的物质设备(即使像旗语这种简单的交际工具,也还需要两根棍子、两块布)。 (2)语言符号的容量最大
语言系统中几十个语音单位通过排列组合就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的现象都表达出来。 (3)语言符号的表达效果最好
说话只是动“嘴皮子”,可以大声疾呼,也可以慢声细语,上下古今,喜怒哀乐,不管多么复,杂的道理,动人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改用手势,效果就要差得多:远处看不清,暗处看不见;深奥的哲理,细腻的感情,也难以用手势表达;而且做手势时还得把双手腾出来,影响劳动。
由于用声音作语言符号的材料有这种种优越性,因而人类的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选用它做交际工具的物质形式。
9.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这是因为: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汉语中为什么把“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这样的意义和rén这个语音形式结合起来,这是没有道理可说的,完全由社会的习惯所决定。如果我们的祖先不把这类对象叫做ren,而叫别的,
也完全可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曾经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
10.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之所以用“bàba”、“māmɑ”表示,英语之所以用father、mother表示,这取决于汉民族和英格兰民族的不同的社会约定。 11.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12.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2)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3)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驾崩、坐化、驾鹤西归、
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4)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1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音位语素→词→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语言层级装置中的低一层的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高一层的单位都是低一层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这样连跳三级以后,就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这就使说话的人可以纵意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13.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
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14.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
(1)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的结合。(教材p35)。一个具备狭义语言能力的人可能会因为智障或发音-听觉器官缺损而失去广义的语言能力。后者天生的如聋哑人。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 (2)大脑天生就具有的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3)一个人能不能说话,这是言语能力问题。狼孩不会说话就属于这种情况。
(4)会说话的人有的能确切地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有的就不能,或者水平差一些,这都是表达能力的问题。与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本身无关。
另外要注意:表达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 15.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
人类的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单位的明晰性/非明晰性 (2)任意性/非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单层性 (4)开放性/封闭性 (5)传授性/本能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制约/刺激-反应
只有具备以上特征的符号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16.元音和辅音有哪些区别?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气流是否受阻。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
发出声音来。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比较:a—p。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为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放在口腔前面测试,发元音时,纸张只是轻微颤动一下,而发发音时,纸张在突然放出的气流的作用下,颤动十分明显。 (4)声带振动与否。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例如双唇塞音[p],发音上,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成声,结束发音动作。平时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模仿,教师一般使用呼读音,就是辅音加上元音教读,例如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声母[p、p¢、m],读作[po、p¢o、mo],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普通话[p]的音质就是[po],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17.元音的音质是由哪些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
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决定的。
所谓舌位,是指发音时舌头的隆起点的位置。舌头前部隆起,就是舌位前,舌头后部隆起,就是舌位后。舌位的高低是指舌头隆起点与上腭之间的距离而言的,口腔开口度越小,舌头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反之,口腔开口度越大,舌头的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嘴唇的圆展是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撮成圆形还是自然展开。
例如:[i]和[y]是圆唇与否的区别,[y]和[u]是舌位前后的不同,[i]和[a]是舌位高低的不同。 18.阅读教材上的元音舌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舌位的前后是怎样表示的? ②舌位的高低是怎样表示的? ③园唇与否是怎样表示的?
19.举例说明什么是发音部位,什么是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就是口腔中形成阻碍阻挡气流冲出来的部位。汉语普通话辅音的发音部位,从外向里观察,一共有六个发音部位,辅音相应地分为六类: 1〕 双唇音:由上下唇闭合形成阻碍,主要有p、p‘、m、b。
2〕 唇齿音:由上齿和下唇接触构成阻碍,主要有f、v。
六个发音部位可以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掌握记住,并不难记,只要注意一下各个部位有哪些辅音就可以了,这也不难。
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让气流冲出来的方式。汉语有5种方法。 檫音1)塞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合,阻住气流通路,然后猛然放开,让气流冲出,故又叫爆破音,主要有p、p‘、t、t‘、k、k‘。
檫音5)边音:舌尖上抬抵住上齿龈,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汉语主要有一个l。 20.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什么是音位变体?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理解,所以它们是一个音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的音素,因为音素a比较典型,所以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
为了同一般音素相区别,音位音标都用两条左斜线分隔开,如/a/、/p/、/k/、/b/等等。 21.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 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其实际读音分别是[a]、[A]、[?]。这三个读音其实都是/A/音位的音位变体,其中da中的[A]是典型变体,ban中的[a]是由于受到韵尾n的同化影响所产生的变体;guang中的[?]是受韵头[u]或韵尾[?]同化的结果。因此它们始终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中,自然属于一个音位。 22.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举例说明。
元音音位也有辅音音位,它们都是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区别作用的,一般称之为音质音位,音
质就是一个音素的发音特色。语音中还有通过音高、音重、音长来区别意义音位,这些音位同音质没有关系,所以称之为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汉语的声调也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方面,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四个词,就是音位声调的不同而区别意义的。这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就是调位。我国粤方言有十个声调类型。通过调位来区别词义,这是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就是重位,有没有重位,重位的位置不同,往往也要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例如普通话[`],其中[]念轻声,这个词的意思是“帘子”,念上声,这个词的意思是“莲子”。能通过元音的长短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叫做时位,如英语feel(觉得、以为)念[fi:l],fill(充满、装满、执行)念[fil],就是长短元音的不同来区别的意义的。 23.音位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音位都处在至少一个聚合群中。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比方北京话的/p/音位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中:按部位,它是双唇聚合群/p p¢ m/的成员(为简化分析,这里不列擦音),按发音方法,它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 t k/的成员。
(2)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因为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每一个音位不仅处于聚合关系中,而且,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也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辅音/k k¢ x/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组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t?、??¢、?/则相反,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当然,在平行的、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比如北京话鼻音聚合群中的/m n ,/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24.什么是语流音变?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z,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的特点,就是同化。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
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4)脱落
弱化进一步强化,丢失了某些音位,或在快速发音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因为,这就形成脱落。例如把“我们”、“你们”说成/ /、//,把“豆腐”说成/ /,把“不知道”说成//,英语中把“I am”说成“I’m”,把“I shall”说成“I’ll”,等等,都是脱略。 25.小舌在发音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在发音的过程小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可以构成发音体,比如法语的小舌颤音[R]就是利用这个发音体发出的音。小舌也对共鸣腔产生重大影响,鼻音、口音和鼻化音的发音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舌:小舌下垂就打开鼻腔通道,若同时堵住口腔就可以发出鼻音,若口腔不完全堵死就发出鼻化音或口鼻音;若小舌上升,堵住鼻腔通道,发出的就是口音。 26.音素、音位、音位变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题要点:
(1)音素是一种跨语言的实体单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可用于自然语言的所有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的总称。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相对于特定语言来说的:音位是特定语言系统中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功能单位,而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组合关系中的实现。 (2)音位只具有心理现实性,而音素和音位变体都具有物理、生理现实性。
(3)构成音位是是区别性特征,构成音素的是对立特征;但对音位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必须以揭示音素的自然对立特征为前提。
(注意:也可以按照上述第五题那样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27、简述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大多数语言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语言里面绝大多数的词都是实词。虚词为数不多,但是出现的频率高,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例如“和、或者、因为、所以、对于、在、的、了、吗、呢”等等,都是汉语里的虚词。实词和虚词的区别是: (1)实词大多数都能单说,但虚词不能。
(2)实词可以充任词组或句子结构中的结构成分,但虚词不能。 (3)实词有实在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比较虚。 28、简述词根和词干、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1)词根和词干的区别
1)词根是词汇词或词位词的构成成分,是构词法的概念,与词缀相对;词干是构形法的概念,与词尾、词头、词嵌等相对,是语法词的构成成分。
2)词根都是由语素或语素列充任的,而词干都是由包含词根的词汇词或词位词充任的。 (2)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1)词缀是词汇词或词位词的构成成分,是构词法的概念,与词根相对;词尾是构形法的概念,与词干相对,是语法词的构成成分。
2)词缀本身不一定有意义,但附加在词根上之后可以使构成的词在体上增加一些新的词汇意义。比如“尖——尖子”。词尾本身就含有语法意义,添加在词干之后构成的语法词增加了特定的语法范畴意义。比如:“孩子——孩子们”、“worker——workers”。
(3)例子:在“孩子们”这个语法词中,“孩”是词根,“子”是词缀(后缀),“孩子”是由词根语素“孩”和词缀语素“子”构成的词位词,这个词位词充任词干并与词尾“们”一起构成语法词“孩子们”。
29、试述提供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各种基本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下面几种:
(1)选词 进入结构的同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聚合中进行选择。我们之所以知道“读书”是述宾结构,“好书”是偏正结构,正是从“读”和“好”所属的词类来确定的。
(2)词序词选出来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各种语言里述宾结构两项的位置是句法结构的重要标志。汉、英、法、德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后的类型,日语、傈僳语、彝语等好多语言属于宾语在前的类型,“写字”、“吃饭”在日语里的词序是“字写”、“饭吃”。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更多地依靠词序来确定结构关系。
(3)虚词和词形变化词和词的组合还需要“粘合剂”,这就是虚同和词形变化。虚词是汉语中除了词序以外的重要组合手段。在有变格、变位等词形变化的语言里,词要组成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 30、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范畴。 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法范畴有
(1)性(gender) “性”的语法范畴是属于名词类的词所具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有这种语法范畴。不过性的数量不等,如法语有阳性和阴性,俄语和德语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俄语以辅音结尾的为阳性,以a结尾的为阴性,以o结尾的为中性。要注意的是,作为语法范畴的“性”不同于自然性别(sex)。
(2)数(number) “数”的语法范畴一般也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有的语言还有双数、三数、四数之分,如阿拉伯语除了单复数外有双数。通常只有表示具体的可以计数的事物的名词才有数的语法范畴,像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等就没有数的变化。
(3)格(case) “格”属于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格的数量在不同的语言中也是不一样的,德语有主格、与格、所有格、宾格,俄语有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英语的代词有主格(nominative case)、宾格(objective case)、所有格(possessive case)之分,一般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因为主格和宾格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来确定的所有格是在词后面加¢s表示。
(4)体(aspect) “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完成等多种意义。英语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汉语的体的分类有不同的说法,如认为“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着”表示进行体,重叠表示尝试体,如看看、摸摸、拍拍、捏捏等。
(5)时(tense) “体”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话(写)的时刻。时的范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英语一共有16种时态(tense),常用的有13种。通常所说的英语时态,是把时和体结合在一起说的。 (6)人称(person)
人称表示说话者本人和所说的话中的动作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英语动词只有be的现在时的单数有人称的变化,如am、is、are,其它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时有第三人称和其它人称的对立。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情况是在动词后附加词尾s,个别有变化的,变化规则同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则相同,如加-es。
(7)级(degree) “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级一般可分为原级(positive degree)、比较级(comparative degree)、最高级(superlative degree)三种。英语的级的构成情况是: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例如:warm (原级)——warmer (比较级,加er)——warmest (最高级,加est)
(8)态(voice) “态”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通常把态分为主动态(active voice)和被动态(passive voice)两种。句子使用的态不同,动作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在句子中表示的方法就不同。用主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用被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客体,即动作的支配者,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如:Father reads the newspaper-The newspaper is read by father. 31、举例说明语法结构的“普遍特征”。
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也有共同的特点,这叫做“普遍特征”。比如: (1)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飞)。
(2)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
(3)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飞→飞的,写→写的、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飞→飞鸟,烧→烧杯)。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试试,适应和改造[环境])。
(5)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
(6)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他动])。
32.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有何区别?
自由词组是严格按照句法-语义规则根据表达需要临时构成的词语组合。固定词组是形式上象词组但功能上类似于词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二者的区别如下:
(1)从来源上看,自由词组是根据需要临时构成的,而固定词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2)从功能上看,固定词组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词完全一样相当于一个词,也没有必要再行切分,而自由词组本身不仅可以切分出词,还可以切分出低一层级的自由词组乃至固定词组。而固定词组内是决不能内含自由词组或固定词组的。
(3)从可离散性角度看,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但自由词组可以。
(4)从习得的角度看,自由词组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交际有需要,马上就能按照语法规则把有关的词组织起来;但固定词组则是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或寓言的概括,必须象词一样一个个地学习记忆。
33.如何区别构词后缀和构形后缀(词尾)?
(1)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词尾是指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如英语book加上s以后成为book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
(2)词缀是词汇词或词位词的构成成分,是构词法的概念,与词根相对;词尾是构形法的概念,与词干相对,是语法词的构成成分。
(3)词缀本身不一定有意义,但附加在词根上之后可以使构成的词在体上增加一些新的词汇意义。比如“尖——尖子”。词尾本身就含有语法意义,添加在词干之后构成的语法词增加了特定的语法范畴意义。比如:“孩子——孩子们”、“worker——workers”。
(4)例子:在“孩子们”这个语法词中,“孩”是词根,“子”是词缀(后缀),“孩子”是由词根语素“孩”和词缀语素“子”构成的词位词,这个词位词充任词干并与词尾“们”一起构成语法词“孩子们”。
34.什么是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的内部的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比如英语名词woman的复数形式,按一般规律是附加词尾s,但它则是采取内部屈折的方式,把元音[9]变成[i],整个词的读音变成了[wimin],又如speak-spoke-spoken,give-gave-given,choose-chose-chosen;名词复数如foot-feet(脚),tooth-teeth(齿),goose-geese(鹅),stand-stood-stood(站),等等。这些都属于内部屈折。 35.什么是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英语的有些实词在组合中要有词形变化。例如:
The report was good .(这个报告是好的) The reports were good .(这些报告是好的)
前一句的report指的是一个报告,后一句reports指的是一些报告。在英语里,像“report”这样的可数名词进入句子,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像“be”这样的动词,进入句子时必须表明时态,在人称和数上也要与主语一致。这些都要求词尾相应地起变化,以满足组合的要求。 36.什么是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就是(广义的)语法范畴的表现手段。与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概括一样,语法手段也是把具有共同的特点的语法形式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自然语言中使用的语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大者言之,主要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语序仅仅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种语言主要采用哪一种语法手段,不同的语言很不一样。这与词的结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7.黏着语与屈折语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题要点:
(1)“黏着语”和“屈折语”是从词的结构与构成语素之间的关系角度划分出来的语言类型。 (2)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但词形变化的手段以词内部的语音形式变化为主(即内部屈折)。但黏着语没有内部屈折,句子中词语的语法意义或结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使用黏附在词根或词干上的变词语素来表达。例如土耳其语动词词根“sev-”表示“爱”,变词语素“-dir”表示第三人称,“-1er”表示复数,“-mis-”表示过去时,“-ere”表示将来时,那么,“sev-mis-dir-1er”就是“他们从前爱”,“sev-erek-dir-1er”就是“他们将要爱”。
(3)黏着语中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屈折语也有少数附加在词干上的变词语素,但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如英语中的-ing既可以是动名词标记,也可以分此标记;而且同一种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英语的领属意义可以使用-s,也可以使用介词of。
(3)黏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但屈折语的变词语素紧紧依附在词干上且可能随词干的语音特点而发生连读音变。如英语复数词尾-s就随词干尾音发音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素音位变体。
38.谈谈构形法和构词法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1)构词法是构成新词的方法,构形法是构成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形态的方法。 (2)构词法的基础是语素,构形法的基础是词。
(3)词缀、词根是构词法的概念,词干、词尾、词头是构形法的概念。 39.试论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答题要点:
(1)递归性的本质:由规则X构成的结构体可以继续按此规则扩展下去,无论扩展到什么长度,其结构模式不变。
(2)递归性的表现:结构的套叠(要求举例说明)。
(3)递归性的理论价值:比如与语言的生成性或儿童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等。 40.基本词汇有哪些主要特点? 1)全民常用性
这些词所表达的都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例如自然现象,家畜名称,人的肢体和器官,亲属,方位,时令,数目,劳动工具,以及与日常言行有关的现象等等。这是这些词所以能够成为基本词汇中的词的一个基础。 2)稳固性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不容易起变化,比较稳固。 3)构词能力强
这些词大多自古就有,不是后来新造的。它们一般都由一个词根构成,这些词根成了词汇中孳生新词的基干,具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 4)使用频率高。
41.一个词的本义和中心意义有何区别?
(1)本义是从历史渊源说的,中心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时代的各个意义的关系说的。 (2)中心意义和本义在多数词中是一致的,例如 “日”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太阳,“铁”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一种金属,“浅”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像“兵”这种本义和中心意义不一致的词,在语言中当然也不乏其例。 42.多义词和同音词有什么区别?
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而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无关,而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43.简述文字的作用。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破了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
(2)文字是人类积累知识的工具和传播科学的媒介。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而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创造性成果可以通过文字记载下来,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础,人类能更好地总结生产经验,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丰富的文化艺术。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有了文字,人类才有了历史,文字是人类由蒙昧走向
文明的标志。
(3)文字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形成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4)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文化的活化石。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同时我们又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情况,因为文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也必然在文字中有所反映。 44.简述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和原始文字比较,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
(1)把整幅的画简化或拆散成单个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语素或词相当。 (2)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意义不变。
(3)把这些图形作线性的排列,依照它们的顺序念出来,也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 45.简述汉语书面语言的特点。
(1)汉语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 (2)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汉语的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同。碰到不认识的字,方言区的人只要知道它读如某字,就用自己方言里那个字的音去读它。只有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才能看到书面语和口语的这种特殊的关系 46.试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当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发展发生矛盾时就要求改进或改革文字。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意音文字,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如“事、式、势”等,口语中易混同,书面上一看便知。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汉语方言分歧很大,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语音上虽差别很大,但由于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而各个方言区语素又大同小异,因此汉字就成了各个方言区交际的最好的工具。由于汉字的字形不直接与语音挂钩,因此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现代的人可以利用汉字直接读懂古代的文献。 47.简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这就给口语和书面语带来一些不同的特点,使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说话的时候,除了联词成句以外,还可以利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身势等伴随的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景。口头交际讲求效率,有这么多的条件可以利用,所以口语的用同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写作的情况不同,口语中的各种伴随因素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口语和书面语的这些差别是由使用条件决定的,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风格变异。 48.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9.举例说明语言发展中语言内部各种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50.语言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比较快,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际。这是为什么?
(1)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部分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第二,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
曾相识的东西。词汇发展的这些既灵敏又稳固的特点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2)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都是通过有限的语音形式表达出来的。在一种语言里,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完全能够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语音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所以语音不会随着词汇的迅速发展而发生系统的变化。51.扼要说明语言发展中分化和统一的基本过程。 答题要点:
(1)一个生产不发达的统一的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疆域的日益扩大,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这时候,在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在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地域方言。
(2)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汉语方言就是这种情况。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3)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5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不是都叫方言吗?二者是否相同? 答题要点: (1)不同。
(2)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
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
(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分化而产生的,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结果。
(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成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53.简述汉藏语系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 答题要点:
(1)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2)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 (3)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汉藏语系各语言的谱系分类较多地参考了这种结构类型上的共同性。 54.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特点。
(1)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 (2)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了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
(3)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 55.请说明语言融合的原因。
答题要点:
(1)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①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2)两个或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当然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 (3)语言融合客上还需要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56.简述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
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固然,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
(1)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例如前述的鲜卑之与汉的关系;
(2)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元蒙与汉的关系大体上属于这一种情形。 57.“洋泾浜”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58.试述世界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1)特点
1)“世界语”(Esperanto)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 2)它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 3)它简单易学,懂得欧洲语言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世界语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各国都有爱好者用它来互相交往,举行国际大会,翻译出版各种译著。现在,各国的爱好者有几百万人。我国也有世界语爱好者的组织,并出版了刊物和读物。
(2)缺陷
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前面谈过,语言一进入使用就会发生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会出现分歧而形成方言。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更需要不时进行规范,统一口径,才能保持其通用性。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系语言区,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59.把下列的词分别归于:a.借词,b.意译词,c.仿译词这三类。
借词:吉普(英语 jeep)、喀秋莎(俄语 катюша)、чай(俄语\"茶\")、蒙太奇(法语 montage) 意译词:银行(英语 bank)、激光(英语 laser)、民主(英语 democracy)
仿译词:黑板(英语 blackboard)、蜜月(英语 honey moon)、马力(英语 horse power)、超人(德语 Uber-mensch)
60.为什么语音演变规律具有地区性特点?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比如,汉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 61.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如: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 “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 “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
(3)“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五四”以后,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中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有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身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62.试述汉语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情况。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
63.下面的各种语言现象,哪些是语法发展过程中的类推作用?哪些不是? ①“朕”是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②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现在swolled替代了swollen。
③汉语的动宾结构原来有两种格式,即\"动词-宾语\"和\"宾语-动词\"(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而现代汉语中\"宾语-动词\"的这种格式基本消失了。
④汉语古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这种演变规律可以概括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答:②、③是类推现象,①、④不是。
64.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1)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汽垫船”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节),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完全新创的词,如英语中的gas(瓦斯),ko-dak(科达,指小型照相机),bleep(电子仪器的哗卜声),zap(炮弹的飞过声)等是很少见的,这就保证了新词作为表达新义的工具,容易被社会接受。
(2)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系统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i),母马叫“騇”(shè),后左脚白的叫“馵”(zhù),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ē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á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ī),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ú),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qī),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驪”,红黄色的叫“騂”(xī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ò)……马在词汇系统中作这样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相应的区分。由于词汇系统的这种变动,先秦时期大量的旧词消失了。词汇的这种发展,过去人们都归之于从具体到抽象。如果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现实现象的一些不必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自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语言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运用;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的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三岁的马不叫“駣”(táo),可叫“三龄马”。这样,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既经济、简易,又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明确性。
65.把下列各词的词义演变的语言现象分别归于: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这三类。
①英语meat原指食物,现指食用的肉类。 ②俄语пиво原指一切饮料,现指啤酒。 ③英语bird原指幼鸟,现指鸟。
④英语knave原指男孩、小伙子,现指流氓、无赖、恶棍。 ⑤\"臭\"原指一切气味,现指臭味。
⑥\"墨水\"原指写字用的黑色液体,现指写字用的各种颜色的液体。 ⑦俄语глаз原指鹅卵石,现指眼睛。 ⑧“涕”原指眼泪,现指鼻涕。 (1)词义的扩大:③、⑥ (2)词义的缩小:①、②、⑤ (3)词义的转移:④、⑦、⑧⑧
语言学纲要填空题
1.古印度、古代中国、古希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3.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 语音、 词汇 、 语法 三个部分。
5.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 编码 、发送 、 传递 、接收 、 解码 五个阶段。 6.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工具,而且人类有 语言,这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7.一种语言中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掌握语言,是因为构成句子的语法规则 是十分有限的。
8.语言是人类社会的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且也是思维的 最有效的工具。
9.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姿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离开语言独立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汉民族点头表示同意 ,摇头表示 不同意 ,送别时挥手表示 致意 , 鼓掌表示欢迎,咬牙切齿表示 愤恨 ,手舞足蹈表示 激动或高兴 。 10.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 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 思维。
11.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 brother 表示,汉语的舅妈、姨妈、姑妈、婶婶,英语用 aunt 表示。
12.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量词。 13.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 语言 。
14.任何符号,都是由 能指 和 所指 两个方面构成的。
15.语言符号是 能记 和 所记 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能记。 16.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 17.语言符号具有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和 能指组合的线条性 特点。 18.语言的底层是一套 音位 ,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 组合,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 词 ,第二级是 词组 ,第三级是 句子。
19.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 和 聚合关系 。 20.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 抽象思维 能力和灵活的发音 能力。 21.语音的 发音 、 传递 、 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 音高 、 音强 、 音长 和音质 四个要素。 2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 动力源 、 共鸣腔 、 发音体三大部分。
2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 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 被动发音器官。
2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 辅音 和 元音两类,例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主要就是由 辅音 充当的。
2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圆唇与否 、 舌位高低 、 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7.根据发音特征描述,写出下列元音: 舌面后半高园唇元音是 o , 舌面前低不园唇元音是 a , 舌面后半低不园唇元音是 V , 舌面前高园唇元音是 y 。
28.辅音的发音特点主要是由 发音部位 、 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29.描写下列辅音的发音特点: [b]是 双唇、不送气、浊、塞音 , [p]是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
[ts]是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 [g]是 舌根、不送气、浊、塞音 , [m]是 双唇、浊、鼻音 。
30.指出下列各组辅音的区别特征: [p']-[p]是 [±送气] , [p]-[b]是 [±浊]或[±清] , [ts]-[ts']是 [±送气] , [f]-[v]是 [±清]或[±浊] , [t']-[k']是 [±舌尖中]和[±舌根] 。
31.音位变体可分 自由变体 和 条件变体 两类。
32.以音素为材料进行分析的音位是 音质音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这类音位叫做 非音质音位。 33.汉语的音节可分为 声调 、 声母 、 韵母 三部分,其中 韵母 又分韵头 、 韵腹 、 韵尾 三部分。 34.汉语的调位可分 阴平 、 阳平 、 上声 和 去声 四类,其调值分别是 55 、 35 、 214 、 51 。
35.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 同化 、 异化 、 弱化 、 脱落四种,例如汉语的\"豆腐\",实
际音质是[toufu],但人们说话时常说成[touf],这种现象是脱落 。 36.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素p、zh、x、h、ü,国际音标分别用 [p'] 、 [t?] 、 [.] 、 [x] 、 [y] 表示。
37.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38.语法的 组合规则 和 聚合规则 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9.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 有语调 。
40.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例如\"他谁都认识\"是陈述。
41.从是否能独立充任句法结构成分的角度看,词可以分为 实词 和 虚词两大类。 42.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 句法 ,词以下的规则叫 词法。
43.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 词根语素 、 词缀语素 、变词语素 三类。
44.一个词,除去它的词尾,就是它的 词干 。
45.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 语素,把词尾叫作 变词 语素。
46.汉语语素中,大部分是 词根 语素,词缀不多,没有词尾。这是汉语的特点。有的语法著作中常常把前缀、后缀叫作\"词头\"、\"词尾\"。
47.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 构词法,它和词的变化规则合在一起叫作 词法 。 48.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复合词 。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 ,其构词规则又叫作派生构词法 ,或叫 附加法 。
49. 主谓 、 动宾 、偏正 、 联合 、补充 是语言里最基本的结构格式。主谓 的意义是\"陈述\", 偏正 的意义是 \"修饰\", 动宾 的意义是\"支配\",补充 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 的意义是\"并列\"或\"选择\"。
50.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这就是结构规则有\" 递归性 \"。 51.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 词类 和 词形变化 。
52.各种语言里都有 词类 ,就是说一个词既可以属于这一类词,也可以属于那一类词。 53.变换是 语法格式 的有规则的变化,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 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54.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 句法同义,同一个句子表示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称为 句法多义 。
55.根据语法意义的表达手段的不同,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 孤立语 、 屈折语 、 黏着语 、多式综合语 四种类型。
56.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 形态变化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 形态变化 ;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复综语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由好几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 57.语言的词汇有一个核心,这就是 基本词汇 。
58.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 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59.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 语法意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汇意义 ,简称 词义 。
60.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的 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1.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
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色彩意义 。
6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 一般性 、模糊性 和 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63、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 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64.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 派生意义 。
65.离开上下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某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的 中心意义。 66.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又叫 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 。
67.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 方言词 或 外语词 的结果。
68.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69.词义包含理性意义和 色彩意义两方面。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70.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 惯用法 \"。词语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 附加色彩 和修辞效果。
71.语句的意义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 补充确定的。
72.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谕等,都很注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 言内意外或言不尽意 \"来概括。
73.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 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 书写 符号。 74.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 时空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75.文字除了音、义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 字形。文字是用“ 形 ”通过“ 音 ”来表达“ 意 ”的。
76.古代记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 实物记事,一种是用 图画 记事。
77.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 音意文字,即兼有 表音 、 表意 两种方法的文字。
78.古埃及的 圣书字 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 钉头字字、中美洲的 玛雅文和我国的汉字都属于意音文字。
79.从表意到表 表音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向。 表音或音位文字是语言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
80.口语和书面语言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 风格变异。 81. 社会的发展 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82. 渐变性 和 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83.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 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84.语言的发展中, 词汇 的变化速度最快, 语音 次之,而 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85.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言的 分化 和语言的 统一 。
86.语言的分化相对于社会的分化要 慢 ,而社会的统一却 快于语言的统一。
87.社会方言包括 阶层方言 、 行业方言 等, 科学技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用语。 88.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 排他性 。 89.社会方言及其 风格变体 是语言的支流。
90. 社会的分化 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91.一种语言的几种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是不断扩大还是逐渐缩小,取决于它们所服务的社会是进一步分化 还是逐渐走向 统一 。
92.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语音 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
93.地域方言间的词汇差别主要表现为 名异实同 。
94.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 亲属语言。分化出几种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叫 母语 或原始基础语 。
95.语言学家把若干种有 亲属关系 的语言叫亲属语言。
96. 汉藏语系 和 印欧语系 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9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 印欧 语系 日尔曼 语族。
98.我国诸民族语言主要分属 汉藏语系 、 阿尔泰语系 、 南亚语系 、马来-玻利尼西亚 、 印欧语系 等五个语系。
99.我国最大的语系是 汉藏语系。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它除汉语外,还包括 壮侗语族 、藏缅语族 、 苗瑶 三个语族。
100.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满语等语言都属于 阿尔泰语系。 101.语言的统一,主要指 共同语 的形成。
102.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 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 经济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 文化的原因。
103.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 ,我国的 普通话 就是这样的一种共同语。 104.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 语言运用 。
105.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规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 106.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 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方言,以 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
107.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 词的借用 。
108.意译词里还有一种 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结构形式 也移植过来。
109.汉族自古和其他民族交往,从外族语借入词语。如\"葡萄\"\"苜蓿\"\"狮子\"是汉代从 借入的词,\"菩萨\"\"罗汉\"\"和尚\"是汉代后从 西域借入的佛教用词,\"胡同\"\"蘑茹\"是元代时借入的 蒙古 语词。
110.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 和 之间。 111. 借词 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 语音 、 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 的音去代替。
112.壮语的构词规则原来是“受定成分+限定成分”,现在已广泛地使用和汉语相同的“限定成分+受定成分”的规则,这属于结构规则 的借用。
113.“五四”运动以来,通过翻译,汉语里增加了一些所谓“欧化句式”。这是语言结构规则的仿造 。
114.在 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 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115. 洋泾浜 和 克里奥耳语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116.“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 名称,不是 中国 所特有。
117.“洋泾浜”不会被任何一个民族作为 母语 来学习,而 克里奥耳语是“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被社会采用作为母语来学习的结果。
118.“洋泾浜”一旦升格为克里奥耳,就会扩大 词汇 ,严密 语法,迅速地丰富发展起来。 119.海地有以 法语 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牙买加有以 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 120.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 柴门霍夫于 1887 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121.语音演变的主要内容是音位系统的演变,它包括 聚合系统的变化,如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 则和规则的变化,即拼音规则的改变。
122.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 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 时间性 、 地区性。
123.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 亲属语言 ,它们之间存在着语音 对应关系。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关系来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
124.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法的 组合规则 、 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发展中的 类推作用 。
125.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词序的改变;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形态 的改变, 语法范畴的消长和 词类 的发展。
126.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 。
127. 新词的产生 和 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总的看来, 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而 一般词汇 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
128.“戏子”现称“演员”,“归绥”现称“呼和浩特”,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
129.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 ,用 双音节 为主的格局来取代 单音节 为主的格局。
130.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 扩大 、 缩小 和 转移三种情况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