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 煤炭工程 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在沿空掘巷中的应用 朱锋 ,阚甲广 ,张冬华 221008; (1.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中同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 ̄8) 摘要:基于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及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体系,提出了在沿空掘巷中采用超 高预应力支护技术。通过在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以及矿压观测,研究巷道围岩在超高强支护下 的变形状况,结果表明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能够增强巷道围岩的承载能力,改善围岩的应力分 布,有效的控制巷道变形。并结合谢桥矿1252(1)轨道顺槽的工业性实验,对沿空掘巷巷道的围 岩变形进行分析,矿压观测表明巷道的支护效果良好,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变形。 关键词:超高强支护体系;沿空掘巷;矿压观测;围岩变形 中图分类号:TD353 1概述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959(2010)04.()023-()3 表1 1252(1)上顺槽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煤炭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开采深度的日益加大使得无 煤柱护巷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于煤柱留设尺寸 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学者研究指出只需3~4m的小煤柱; 有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为了防止煤体的塑性破坏,煤柱 尺寸应达到7~8m。沿空掘巷的煤柱尺寸与围岩的结构、 应力的分布状态是分不开的,煤柱留设的研究在很大程度 上是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和应力分析的研究。由于传统的锚 杆支护方式南于锚杆材质,以及锚杆预紧力不足等原因, 使得沿空掘巷巷道的围岩变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随着锚 杆支护的技术发展,锚杆支护技术体系越来越朝着超高强 的方向发展,锚杆杆体,钢带,托盘以及一些附件材质的 不断加强,使得它具有力学性能优越,施工快速,便捷, 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采用超高强支护技术能够提高顶板 的抗剪强度并且使顶板岩层处于横向压缩的状态,形成预 应力承载结构,保证了巷道的稳定,有效的控制巷道了围 岩变形。 3巷道支护方案 3.1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 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的力学参数包括: 锚杆选用IV级左旋锚杆专用螺纹钢超高强预拉力锚 杆,其直径为 ̄22mm,屈服强度为450MPa,极限强度为 7ooMPa,屈服荷载171kN,极限荷载266kN,伸长率20%。 顶板钢带采用T一1型,其展宽lo0mm,中间均厚 12ram,屈服载荷255.5kN,破断载荷401.4kN。 帮部钢带采用GRT—YI3型钢带,其展宽l73叫1 ,厚度 3mm,重量4 CI5kg/m,屈服载荷l2456kN,破断载荷l 22kN。 2巷道地质条件概况 试验1252(1)轨道顺槽位于一610m水平。工作面东起 西翼11—2煤层采区下山,西至F5边界断层,北部为1242 锚索采用 17.8mm钢绞线,其抗拉强度1860MPa,整 根钢绞线的最大力为353kN,最大总伸长率为3.5%,初始 负荷相当于公称最大力的80%,1o00h后应力松弛率不大 于4.5%。 (1)工作面上顺槽,南至一730m煤层底板等高线,北边 1242(1)工作面已经回采完毕。该面自东向两煤层顶底板起 3.2巷道支护方案与参数选择 1)留设小煤柱宽度。经过分析,讨论确定了谢桥煤矿 1252(1)沿空巷道留小煤柱的最佳宽度为6m左右。 伏较大,总体上为两端高,中间低;煤层平均倾角14.5。。 1l一2煤为黑色,粉末状及块状,属半暗型煤,煤层普遍发 育一层夹矸,局部夹矸相变为伪顶,夹矸为泥岩或炭质泥 岩,厚0~0。4m,平均0.2m;煤层厚1.5—3.0m,平均 2)巷道断面。为保证巷道在第一阶段变形留巷稳定后 能满足通风、行人等安全生产需要,预留巷道断面以满足 2.4m。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1。 收稿日期:2oo9—10—30 变形的要求,并根据矿方意见,巷道断面为直墙斜顶矩形: 作者简介:朱锋(1985一),男,安徽淮北人,现从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 23 煤上顺槽:净宽x中高=5.2m X3.0m。 炭 工程 2010年第4期 3)上顺槽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本设计优先采用高强 预应力锚杆锚索组合支护,并通过实时矿压观测分析结果 来评价支护效果及后续补强方案。 4)掘进期间锚杆(索)支护参数确定。巷道顶板采 用7根IV级左旋锚杆专用螺纹钢超高强预拉力锚杆加 5.2m T1型钢带、O6mm冷拔电弧焊网(或8 菱形金属网) 联合支护,锚杆规格为022一M24—2800mm(靠近低帮的一 根锚杆规格为020一M22—2500mm),每根锚杆采用两节 0 0 卜 0 0 Z2360型中速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杆间距840ram,排距 900mm。顶板锚杆必须紧跟迎头施工。 巷道低帮采用4根左旋锚杆专用螺纹钢高强预拉力锚 杆加2.3m长M3型钢带、(I:gSmm冷拔电弧焊网(或8 菱形 金属网)联合支护,锚杆规格为020一M22—2500mm。采用 一节Z2360型中速树脂药卷加长锚同;锚杆间距为700mm, 排距为900mm。 巷道高帮采用6根左旋锚杆专用螺纹钢高强预拉力锚 杆加3.0m长M3型钢带、O6mm冷拔电弧焊网(或8 菱形 金属网)联合支护,其中最下面的一根锚杆(配300mm× 300mm大托盘)单独打在距离底板200mm巷道底角处,其 余5根锚杆按钢带眼位打眼。锚杆规格均为020一M22— 2500mm。采用一节Z2360型中速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杆 间距为700mm,排距为900ram。 在顶板每排锚杆问布置一套高预应力锚索梁。沿顶板 中线两侧各0.9m布置锚索钻孔,锚索梁排距1.8m,锚索 与顶板垂直,钢绞线规格为O17.8×6300mm,钢绞线下铺 设2.2m长T2型钢带或16 槽钢,钢带或槽钢上两眼问距 1.8m。每孔采用三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加长锚固,以保 证锚固效果;预紧力80—100kN,锚固力不低于200kN。锚 索梁紧跟迎头施工安装。 滞后掘进迎头50—150m,巷道围岩应力得到一定的释 放,端头效应结束后,进行高帮锚索梁补强。锚索距离巷 道底板2.5m,钢绞线下铺设2.2m长,I2型钢带或16#槽钢, 钢带或槽钢上两眼间距1.8m,钢绞线规格为O17.8× 4300mm,向上带20。打眼,眼孑L深4.0m,锚固要求同上。 顶板构造异常带、断层带、淋水突然变大带、直接顶 厚度变化异常带、出现卡钻吸钻等冲击倾向性特殊地段, 减小锚杆锚索排距,然后及时套棚,或经研究采取其它支 护方式,确保顶板安全。 巷道肩角处锚杆适当带一定角度,具体支护参数如图1 所示。帮顶锚杆最终扭矩不低于200N・m,采用MQS一 9oj2气扳机对锚杆进行二次加扭。 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施工断面超宽或超高大于 300mm时,须采用补打锚杆或其它支护方式进行加固;小 于300mm时,应将钢带顶弯,托板紧贴岩、煤面。 4巷道矿压观测分析 从2008年2月19日开始进行矿压观测,至2008年10 24 卜 嗥; 霹 ; l600 3 田======】口 晷l l UL——————— qjUU 0 i+ i 2500 2500, i 图1上顺槽巷道掘进锚杆(索)支护参数图(mm) 月31日结束观测,共对12521轨道顺槽设置了12个矿压观 测点并进行观测。现以3#N点为例,进行矿压规律分析。 1)3 测点处的顶板离层量与离层速度的规律如图2所 示。从图2(a)顶板离层值图和图2(b)顶板离层速度图可以 看出,锚杆支护对顶板的控制效果良好,锚固区内没有发 生失稳性离层,顶板离层值较小。巷道掘进后7d顶板离层 为5mm,随着掘进的不断向前推移,3 顶板离层保持稳定, 保持在5mm的离层值,说明设计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的选 择很合理,很好的控制了顶板的离层。 2)两帮移近规律。3号测点处的巷道高帮移近量与移 近速度规律分别如图3(a)和图3(b)所示。从图3(a)高帮 移近量图和图3(b)低帮移近量图可以看出,巷道掘进后一 周内,高帮的移近量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35d以后巷道高 帮的变形量保持稳定,稳定在250mm;但是60d以后,巷 道高帮的变形量又呈现增长的趋势,最终在150d后,巷道 的高帮变形稳定,移近量达到417mm。巷道低帮的变形趋 势与高帮一致,最终巷道低帮总的移近量是104mm。 3)顶底板移近规律。3 测点处的巷道顶板移近量与底 板移近量分别如图4(a)和图4(b)所示。从图4(a)顶板移 近量图和图4(b)顶底板移近速度图可以看出,巷道掘进后 一周内,顶板移近量急剧增加,15d以后,顶板移近量逐渐 稳定,稳定在42mm。但是70d以后巷道顶板移近量又急剧 增长,在第90d巷道顶板移近量最终保持稳定,稳定在 70mm。12521上顺槽顶板支护方式和参数的选择达到了预 期的效果,有效的控制了巷道顶板的下沉。从图4(b)中可 以看出巷道底鼓的变形趋势与顶板下沉的趋势一致,但是, 巷道底鼓量很大,最终巷道的底鼓量达到了280mm。从巷 2010年第4期 煤炭工程 道顶、底板移近量图分析:巷道的顶、底变形总体上是以 LuE迪 趟 5 4 3 2 1 O 巷道底鼓为主,底鼓量占到了巷道顶底变形的80%以上。 如 ∞ ∞ ∞ 如 加m 0 加∞∞∞舳 4 3 3 2 1 l ∞0 0 30 6o 90 120 150 180 210 0 30 6o 9o 120 l50 180 210 日期,d 日期/d (a)顶板离层量 (b)顶板离层速度 图2 3号测点顶板离层变化 g 昌 蛔 p_吕Ⅲ/ 蹬选 O O O O 吕Ⅲ,咖 8 6 4 2 O 3 2 I2 、咖 漤 1 l 加∞ 舳 ∞ ∞ 加0 ∞ ∞ ∞ ∞ 卯 0 30 6o 9o 120 150 180 21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日期,d 日期/d (a)高帮移近量 (b)低帮移近量 图3 3号测点两帮变形移近■ 昌 g 彻 0 30 60 9O 120 l5O l8O 210 0 3O 6O 90 120 150 180 2l0 日期,d H期,d (a)顶板移近量 (b)底板移近量 图4 3号测点顶底板移近量 5结论 顶底板,两帮的变形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稳 定后,顶板离层量是5mm,巷道顶板下沉量是70mm,底板 1)沿空巷道围岩受到上覆岩层压力以及采空区侧向支 底鼓量是280mm,高帮的移近量是417mm,低帮的移近量 承压力的共同作用,巷道围岩的变形剧烈,采用传统的锚 是104mm,满足巷道的使用要求。 杆支护方式,很难有效的控制围岩变形,采用超高强锚杆 支护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加锚固区的围岩强度,促使围岩 参考文献: 及时形成统一,稳定承载结构,有效的控制围岩变形。 [1] 陆士良,漆泰岳.强初撑急增阻高阻力锚杆的支护机理 2)超高强支护技术包括了锚杆,钢带,以及锚索等一 [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1):5~8. 系列支护材料的强化,提高了支护材料的力学参数性能, [2] 韩磊.郭保华.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J].矿 并且包含了3项关键技术手段。 山压力与支护,20o6,33(5):34—36. 3)巷道矿压观测表明,采用超高强支护技术,巷道的 (责任编辑李泽荃) 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