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drug):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广义:凡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2.兽药(animal drug) :以动物为使用对象的药物;包括能促进动物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物质。
3.毒物(poison):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药物剂型(Dosage Form):用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适合临床应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Eg. 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5.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具体的某一种剂型则称为制剂。
Eg, 土霉素片,葡萄糖注射液等
6. 药理学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7. 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8. 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来源、性状、有效成分、作用、应用、加工的学科。
生药:是指动物、植物、矿物经简单加工调制而成的药物。
9. 药剂学(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10. 药物化学(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药物的制备原理、方法及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药物的作用机理
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侧重于药物的应用研究,即研究疾病防治中药物的应用问题。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毒物的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病理过程、避免中毒发生的学科。
第二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 突触 (synapse):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并完成信息传递的重要结构。
2. 拟似药或激动药(agonist):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拮抗药或阻断药(antagonist):结合后不激动受体,而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
3. 拟胆碱药:作用与Ach相似或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的药物。
拟肾上腺素药:化构和药理作用与AD相似,也称拟交感胺。可兴奋A-R或促进AD释放,发挥与AD能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
阿托品 肾上腺素(AD)
抑腺解痉治绞痛,兴心扩管抗休克。 舒缩血管兴心脏,过敏休克首选用。
散瞳调麻眼压升,农药中毒早足量。 松弛气管促代谢,心跳骤停哮喘灵。
4.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指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暂时地、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和感觉消失的药物。
表面麻醉:撒滴、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
浸润麻醉: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肌层组织、浆膜。
5. 封闭疗法:将不同剂量和不同浓度的局麻药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利用局麻药的良性刺激,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舒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营养机能,缓和炎性刺激,调整紧张的神经,促进疾病痊愈。
6. 保护药:皮肤黏膜保护药,对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性作用,可
缓和有害因素的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
刺激药:对皮肤黏膜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刺激作用的药物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 镇静药(Sedative):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能消除躁动,恢复安静的药物。
催眠药(Hypnotics):能诱导睡眠,并维持正常睡眠并易于唤醒的药物。
安眠药(soporific):能诱导深度睡眠,并能唤醒的药物。小剂量镇静;高剂量催眠
2. 疼痛冲动: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物质),该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疼痛冲动;
痛觉消除: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
3. 镇痛药(Analgesics):选择性地抑制痛觉,缓解疼痛的一类药物。在镇痛时意识清醒,对其他感觉无影响。
4. 麻醉(Anesthesia):感觉消失,即用药或非药物的方法使整个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暂时丧失对疼痛的感觉。
全身麻醉:麻醉药使CNS产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
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5. 全麻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统,能可逆性地抑制感觉、意识和反射活动,便于实施外科手术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诱导麻醉(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缩短诱导期。
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先浅麻,再深麻。Eg 硫喷妥钠、氯胺酮。
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局麻、肌松药和其他药配合全麻药。
混合麻醉 (mixed anesthesi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混合使用。
eg 氟烷+乙醚,水合氯醛+硫酸镁
吸入性麻醉: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
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起感觉与意识分离,期间肌肉张力增加,现“木僵样麻醉”。
6.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选择性兴奋,提高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理
1.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指能改变心血管和血液功能的药物。
2. 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血机能低下,在静脉回流适当的条件下,心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从而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地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和临床综合征。根据疾病发展缓急不同,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两种。
3. 急性心衰:见于过劳或使役不当、高热、中毒、中暑及急性传染病引起的机能障碍,血管紧张力减退,心血回流量减少,心输出量不足、心脏搏动加快,心肌陷于疲劳,造成心力衰竭。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见于毒物或细菌毒素中毒、过劳、重症贫血、维生素B1缺乏、心肌炎症及瓣膜病损等原因,使心肌受到损害。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紫绀为主的综合征。
5.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性与传导性,影响心肌电生理特征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负性心率(negative chronotropic effect)作用:强心苷→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迷走N兴奋→心率↓。
6. 心律失常:心脏自律性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时,均可引起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统称为心律失常。
7. 促凝血药:又称止血药,一类能促进血液凝固或影响小血管壁功能,进而抑制出血
的药物。常用于血液凝固不全或凝固缓慢。
抗凝血药:简称抗凝剂,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某一个或某些凝血因子,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时间或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
8.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纤维蛋白溶解药可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后者可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故纤维蛋白溶解药又称为血栓溶解药。
9. 贫血:血容量降低,或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长期低于正常值时。
抗贫血药:也叫补血药,能增进机体造血机能、补充造血必需物质、改善贫血状态的药物。
10. 输液剂:能扩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药物。
11. 脱水:泛指水分与电解质的缺乏,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等。
1. 健胃药:能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的消化机能,提高食欲的一类药物
2. 哮喘(asthma):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继发于抗原过敏的慢
性气道炎症。
3. 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s)又称局部激素,多数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以旁分泌
方式到达邻近部位发挥作用。它们在局部合成后,不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合成部位附
近发挥作用,且半衰期短暂。
4. 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osmotic diuretics):多采用大量静脉注射给药,升高血浆渗透压,减
少水的再吸收和增加尿量,故称为渗透性利尿药。同时也能使细胞内的水份向组织间液或
循环中渗透,故又称为脱水药。
1. 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与其生物效应消退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不一致。生物效应半衰期因药而异。
2. 允许作用 (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可给其他激素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3. 反跳现象:因病畜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直接作用于机体的病原体,以消除或减轻由病原体所
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agents):对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化学物质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是评价化疗药的安全度及治疗价值的标准。
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5%致死量(LD5)/95%有效量(ED95)。
2. 抗生素(antibiotics):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
3. 抗生素的效价,效价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标准,也是衡量抗生素活性成分含量的尺度。
4.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为药物抗菌作用的范围,即对药物敏感的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种类的多少
5. 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抑菌试验或体内实验治疗方法测定。体外抑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6.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如: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7. 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是指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分别称为MIC50及MIC90。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以杀灭细菌作为评定抗菌活性标准时,使活菌总数减少99%或99.5%以上的药物浓度,称为最小杀菌浓度。
8. 抗菌药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以时间的长短来表示,它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一种性质。
9. 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这种现象称为交叉耐药
突变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细菌经X射线、紫外线等物理因素,或氮芥、环氧化合物等化学因素等处理而诱发突变
10. 转化(transformation) 通过耐药菌溶解后DNA的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菌株获取,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
11. 转导(tran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是金葡菌耐药转移的唯一方式
12. 接合(conjugation):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
13. 易位(translocation)或转座(transposition):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14.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真菌、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称之~
1. 消毒防腐药: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类药物。
防腐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药——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
杀菌效力:酚指数=消毒药物的稀释倍数/酚的稀释倍数
2.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s):用于驱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3. 中毒: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4.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毒物,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为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小剂量毒物逐渐地进入机体,蓄积到一定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为慢性中毒。
其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易被误诊误治。
5. 非特异性解毒药: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和促进排出的药物
特异性解毒药:特异性对抗或阻断毒物的效应。专一性强,解毒效果较好。
6. 万能解毒药:活性炭10g、轻质氧化镁5g、高岭土(白陶土)5g、鞣酸5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