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拔根芦柴花》教学活动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韵律活动《拔根芦柴花》

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幼儿园 徐月芬

活动目标:

1. 在了解苏北民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 借助不同的身体动作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3. 学习看指挥正确的做身体动作。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快乐和传递快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民歌、韵律活动乐曲、舞蹈录像。 2. 多媒体幻灯片。

3. 节奏图谱、节奏卡片。藕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通过对比欣赏感受苏北民歌的特点。

1. 民歌欣赏《拔根芦柴花》

师:小朋友,听过这首民歌你感觉怎么样? 2. 介绍苏北民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

小结:民歌也称为民间歌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曲,它主要唱出了人们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一些感受。像采茶时唱的歌有《采茶歌》、砍柴时唱的歌有《砍柴歌》等等。而《拔根芦柴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是苏北的人们在插秧时唱的一首歌曲,也叫《秧田歌》。

3. 幼儿观看幻灯片,感受人们在劳动时乐观的精神面貌。 4. 听韵律乐曲《拔根芦柴花》

引导幼儿比较一下这段乐曲和民歌《拔根芦柴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它们旋律相同,民歌里有歌词能听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韵律乐曲《拔根芦柴花》则更加活泼、欢快。

二、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

1. 听乐曲,根据乐曲的节奏拍拍手,初步体验乐曲的节奏。 2. 分别出示乐曲中的节奏型卡片,请幼儿逐一拍拍卡片上的节奏。 3. 教师示范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向幼儿说明,我们除了手拍出乐曲的节奏,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现这首乐曲。

4. 出示节奏图谱,通过分析图谱上的标记,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乐曲。 5. 幼儿随音乐看图谱跟随老师学习动作。

6. 听音乐,脱离图谱运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的活泼和欢快。

三、分声部学习“身体动作总谱”。

2. 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谱,分配身体动作并分组单独练习。 3. 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动作。 4. 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来做指挥。

四、观看舞蹈,更深一步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1. 教师介绍舞蹈《担鲜藕》。

师:《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流传很久的苏北民歌。刚才,我们听了民歌《拔根芦柴花》,又用身体动作表现了乐曲《拔根芦柴花》。现在,老师还要请大家来欣赏一个舞蹈,这个舞蹈的名字叫《担鲜藕》。舞蹈的伴奏音乐也是根据乐曲《拔根芦柴花》改编的。

教师出示鲜藕图片并提问幼儿: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藕是长在哪儿的? 2. 幼儿欣赏舞蹈,教师旁白讲解舞蹈的情节。

3. 教师模仿舞蹈中的部分动作,请幼儿猜猜这些动作在舞蹈中表现的都是什么意思。 4.幼儿随老师听音乐模仿舞蹈中的动作。活动自然结束。

注:外附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卡片、音乐、影像等资料。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