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本及网络特性是其基本内涵,但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技术观念,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学校强化管理是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因此,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内涵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多媒体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它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

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4.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之一,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目前高校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并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制作的课件没有多媒体的特征,仅仅是将教案和教材的文本移植到电脑上;二是多媒体课件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学生接受困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过度依靠多媒体,忽视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交叉应用;四是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课件,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没有吸收消化,讲解生疏或结合教学实际不紧密;五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钻研不够,讲课效果较差;六是教师教学方法上过度依靠多媒体,利用课件满堂灌教学,忽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七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观念和技术问题,对一些很适宜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不采用或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解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对5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的随机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笔者的访谈表明,55%的教师说不清楚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25%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含义的理解比较模糊,个别教师完全不清楚,部分教师把一般的“PPT”与多媒体课件混淆。二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深深影响了部分教师,虽95%以上的教师认同教学应主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但真正要落实到教学实践,相当部分的教师表示有困难。三是计算机知识的欠缺,90%的教师都能熟练操作OFFICE(主要是Word和Powerpoint),但有超过30%的教师不了解或不能熟练操作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四是教学管理不到位,教育部对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有比例要求,大多数高校对此比较重视,但是对哪些课程需要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抓得不够。

三、改进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努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要想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实际指导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规定性理论。目前已发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该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相当系统和完整;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该理论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因此,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特点出发,只要我们科学规划,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构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就大有可为。

2.转变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新技术的挑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师中基本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另一种是技术依赖症,他们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认为技术可以代替他们的一切工作,走进课堂将做好的课件在电脑中一放,便可以轻松地结束一节。鉴于此,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挑战,认识到只有开放的思想和胸襟才能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

3.加强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合理利用资源。目前,各大院校均购买配置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各种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但大量的设备投入并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各高校普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所以笔者认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操作的培训,掌握各硬件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是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知识,能够熟练用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开发;三是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不会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偏向于硬件技术的运用,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

4.加强学校管理,营造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氛围。第一,加大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根据实际尽可能使每个教室、实验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物质保障;第二,加强教学改革,对一些适宜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压缩的情况下,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第三,加强多媒体授课的教学管理,实行多媒体授课申报制度,主讲教师欲使用多媒体授课,应向学院(系、部)提出申请,学院(系、部)组织专家对欲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查或评估。第四,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检查和评比,研究制定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办法,定期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检查或评估,对那些课件质量差和教学效果差的多媒体教学,应限期改正或改为传统教学手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思维,张宏怡.网络远距离课堂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电化教育,1998(11).

[2]钟义信.信息时代宣言[A].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理科CAI学术会议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