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白痴叙事更有助于表现意识流的创作技巧。“混乱”是班吉叙述的最突出特征。

白痴叙事有助于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人生就是由白痴讲述的荒唐的故事

第二个叙述故事的人昆丁,是一个精神已经彻底崩溃的人。

在这个没落地主阶级的末代子孙身上虽然还保留了他祖先那种贵族的骄傲,但是他从小建立其的南方传统的价值标准却是那样不堪一击。他的懦弱的本性使他陷入了对妹妹凯蒂的不正当的爱情之中,他无法接受妹妹堕落并嫁人的现实,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昆丁的死表明南方旧传统培养出来的后代已经无力改变正在发生变革的现实,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变得束手无策,被这种冲突所吞噬是他们必然的下场。

第三个叙述故事的人杰生,他能很快地顺应潮流,接受资本主义冲击的现实。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南方庄园主的残忍和资产阶级实利主义者的自私自利与卑鄙无耻。他是美国南方社会所造成的一个资产阶级畸形儿。他所叙述的故事,是从他那种偏执狂、虐待狂的眼光中折射出来的现实

第四部分是作者通过对黑人女佣迪尔西的描写来补充说明前几部分中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的。

同前三个部分的叙述者相比,迪尔西事一个正常的人。通过她同整个故事的联系,再回头来看前几个人的叙述,就会对整个故事作出更加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喧哗与骚动》主题意义

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

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

女儿凯蒂热情奔放。

通过兄弟三人的意识流写南方庄园主的没落和旧贵族的精神沉沦,表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蜕变,旧南方的解体和崩溃,写南方知识分子的幻灭情绪,人生的空虚混乱而无意义。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福克纳第一次成功地运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并把这种手法同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

虽然从四个不同的观察出发,叙述的是同一件事,但却没有重复感。四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和立体感。

在意识流手法上,前三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他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准确地揭示了处于这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出来的,更能增强作品的客观效果。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使之影响日广。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仅仅表现为文学中隐含的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拔,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60-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此,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广为运用的一个文化术语,一方面它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2)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后现代主义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

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

文化被“技术化”、“工业化”之后,原来由文学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文化精品,现在大量地被电子计算机设计、生产出来。尤其是电脑流行,录音、录像、激光盘的大量复制生产,文学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费和商品。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创作特征

(1)把小说当作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

他们力图打破文学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反映的神话,而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合。

(2)元小说.

写作过程中往往刻意表明文本的虚构属性,并用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法凸显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虚构行为,使小说成为充满元叙述的元小说。

(3)具有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4)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存在主义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二战期间和之后。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探讨存在的荒诞性、人的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问题。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波伏瓦等。

荒诞戏剧派: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传到欧美各国。以反传统戏剧的“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主题。 代表作家主要有法国的尤奈斯库《秃头歌女》阿达莫夫《大小演习》、让·热内,英国的贝克特、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美国梦》等。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前言不搭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整体上凸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新小说:新小说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60年代影响跨出国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艺术上则对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文学有所继承。

新小说提倡对传统小说的反叛。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它已僵化过时,无法表现现代世界的真实面貌。

艺术旨趣是:不再追求小说对于意义的揭示;打破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性与情节性;不再以人为中心,侧重描写物的世界。

重要的新小说家有娜塔丽·萨洛特、罗伯-格里耶、布托尔、西蒙等。

新小说创作特点:不塑造人物,不构思情节,只对事物进行纯客观描写,完全打破时空观念和文体界限,重视“文字的变化”尝试“文字的历险”

新小说的革命性表现:不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放逐事物的意义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消解意义的做法

⑴消解深度:不相信世界有一种深度和意义存在,力图创作出一种排斥所谓深度的表面小说,在技巧上表现为大量运用视觉性极强的词汇,惯于不厌其烦地描写事物的形状,数目,方位,性质,质地等等物质表层的特征。

⑵瓦解叙事 :打断叙事的连续性,大量运用场景,细节,断片,读者很难再读到一个完整的有连贯情节线索的故事;小说的讲述方式通常表现为“现在进行时”,并具有“未完成性”。

新小说派的艺术特点

1:不塑造人物及构思情节,只注重对物的客观描绘。2:打破了时、空观念和文学体裁的界限。3:重视“文字变化”,尝试“文字的历险”。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美国的一批作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社会压抑的反抗,在作品中也塑造反叛的形象:狂放不羁,蔑视一切,并以放纵、堕落、颓废甚至犯罪来表现自身的反叛。在艺术手法上主张对高雅艺术特点的抛弃,作品的结构往往是自由的,语言风格狂放甚至粗鄙。凯鲁亚克、金斯堡是代表性作家。

黑色幽默: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学流派。又称“绝望的喜剧”和“绞刑架下的幽默”。主要特点是以调侃轻松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外在形式,表现压抑、沉闷、绝望的情绪和对荒诞世界的思考。主要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

“黑色”内涵是绝望、恐怖、残酷和痛苦,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这就是所谓的“黑色

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在艺术上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严谨结构和叙事原则,作品多由许多散文化的场景组成;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剪接在一起,情节富于跳跃性,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活素材被夸张、变形;人物精神世界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色彩的“反英雄”。笔法则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黑色幽默 主要特征

(一)鲜明的现代意识。忏悔式的哲理,对自我世界赤裸裸的观照。

(二)超越了现实的局限,表现的是“形 而上”的真实。

(三)“反英雄”化和“反小说‘化的倾向。

“第二十二条军规”含义

作家从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中发现,无论战时战后,美国人都处在一种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的异已力量胁迫之下,岌岌惶惶而无可奈何。就虚构了“catch--22”这一寓言式形象。

定名“军规”,既使它更具令人畏惧的强制性,又使它跟世界荒诞的极端--战争紧相关联。冠之以“第二十二条”,则使它成为不存在的存在。

指一个圈套,一个陷阱,隐喻了一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喻,它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状,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看不见,但又无所不在的停止.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

尤索林形象分析

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军人的代表。

他本是个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入伍初,他把战争看成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出色完成飞行轰炸任务,为此获得了一枚勋章,被晋升为上尉。后来,他在军营里认识到替特权阶级升官发财卖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行为。从此,他变成了怕死鬼,“活下去”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最高准则”。

尤索林是清醒的,他是一个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惶惑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他的怕死心理和活命哲学既是环境逼迫的结果,又是跟环境对抗的手段。一如存在主义哲学所宣扬的,他在无法超越所面临的荒谬的世界和人生困境之时,坚持自由意志的选择,一再追求那种避开别无选择的前提的自我选择。 尤索林身上绝无传统英雄所具备的崇高壮烈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其非同一般之处仅在于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

他成了当代世界文学画廊上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

《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成就

“黑色幽默”的经典性作品。突破了理性原则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找到了一条把荒诞与混乱的内容加以表现的新形式。

采用放射线的圆形结构来组织内容

:“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 1:特殊的幽默风格。

• 2:“反英雄”式的人物。

• 3:“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 4:特殊的题材。

《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特点

第一、用逻辑无序的“散乱”结构来显示现存世界的“混乱”。这本小说有意采取外观散乱、打破时序的结构来描写现实社会的混乱和荒诞,通篇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没有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完全摈弃时间顺序的自然发展,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同时展现于人物的意识里,过去、现在和将来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人物则在这三种时间里跳来跳去。

第二、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它那不可捉摸、神秘莫测、左右人的意志的`力量,令读者不禁毛骨悚然。尤其是对军中的那些握有实权的军官们,海勒用喜剧的形式、漫画式的夸张、反讽的技巧逐一进行了刻画。他们

依靠第二十二条军规,颇为庄重、严肃地下达互相矛盾的命令,结果造成一片混乱。

第三、矛盾模糊的语言呈现幽默的效果及其荒诞本质。海勒在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抛弃传统方法,采用独特的语言技巧以融合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使之达到完美的和谐和相辅相成的效果。整部小说中逻辑混乱、颠三倒四、重复累赘、莫名其妙的词句比比皆是。海勒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评价旧习惯、旧传统,使读者产生对荒诞世界的共鸣。在这个失去理性的世界里,语言再也不是用于交际和表达思维的工具,相反却使人更加迷惑糊涂。《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语言本身就是对荒诞而疯狂的世界的再现,它使小说情节栩栩如生又出人意料。海勒在小说中大量地使用自相矛盾句、含糊句、异常复杂句以及重复句,以达到强烈的病态幽默效果,加深了人们在这个世界中的逻辑丧失感和恐慌感。

第四、对立并置的场景增添小说的荒诞色彩。作家常常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对照来精心安排人物、事件和场景,以传达小说的主题,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一个整体为了进一步使主题和结构合而为一,深化小说主题,海勒特别注重并置不相融的人物、场景和感觉。悲剧和喜剧、疯狂和理智、幻觉和现实、生命和死亡的同时出现增添了小说的荒诞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代表作家主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中

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50年代,6、70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百年孤独》分析

“百年”的含义:“百年”是历史,即指拉丁美洲人民漫长的苦难岁月。作家通过对百年历史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拉丁美洲百年沧桑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灾祸,并表达了他对造成这些灾难的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反动统治的痛恨。

“孤独”的含义:“孤独”是这部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的意蕴所在。作者通过对布恩蒂亚家族的种种孤独形态的展现在作品中完美地表达了这一忧愤深广的主题。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能早日结束这种孤独而苦难的历史,走向完全相反的生活。

基本主题是孤独。作者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小说是一部马孔多镇与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史,其寓意在于:“消除孤独,强调民族团结”。

《百年孤独》的主题是“孤独”,同时“孤独”还是小说中每个人物身上的印记。布恩地亚家族的群体意识是“孤独”。孤独像瘟疫一样依附在布恩地亚家族的每个成员身上,

并且延续了百余年。

思想成就:《百年孤独》通过对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以及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消亡过程的描写,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揭示了拉丁美洲惺民深层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指出了孤独落后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表达了作者对于拉丁美洲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和热情关注。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风行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深受存在主义的荒谬与痛苦、人的被异化,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技巧,体裁是小说与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人。

50、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51、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那种虚构情节、编造故事、塑造人物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与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感情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小说无法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内心生活。他们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他们在小说中拼贴的碎片,以物代人,创立纯粹的写物风格。代表作家有罗布——格里耶、西蒙等人。

52、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世界,幽默指

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在英语中常常有阴暗、神秘、死亡的色彩,在幽默上加进黑色,就成为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人。

53、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中期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种小说流派。它主要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以此表达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现实。小说融进了许多该大陆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极富民族特色,成为拉丁美洲的一道文学风景。代表作家为马尔克斯、鲁尔福等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