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潘氏宗亲总会
潘氏宗亲的国际性联谊组织。世界潘氏宗亲总会何时成立,说法有二,一说\"潘氏宗亲早已经有了世界总会的组织,并定期举行集会\"。但成立时间和地点等不详。另一说法是:1989年10月30日新加坡南洋潘氏总会举行成立50周年会庆时,邀请世界各国各地宗亲1200多人参加,同时举行首届世界潘氏宗亲联谊大会。旨在联络宗谊,扩大团结,发挥互助精神。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内政部、政务部部长李文献主持仪式,并参观潘氏祖庙。1990年10月在台北举行第2届世界潘氏宗亲联谊大会时,成立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秘书处设在台北。 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潘维刚女士 个人履历 现职:“立法委员\\中常委”,原国民党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委兼妇女部主任 \\现代妇女基金会董事长\\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理事\\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 出生年月:1957年3月31日
籍贯:出生于台北市,原籍江苏省泰县(现泰州市) 党籍:中国国民党
学历:台湾私立铭传商业专科学校、中国文化大学社工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革命实践研究院结业,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 人物简介
主要经历:曾任台北市主计局主计员,合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81至1993年获国民党提名连选连任台北市议会第4至6届市议员。1992年12月、1995年12月、1998年12月连续当选第2、3、4届区域“立法委员”,曾任“立法院”司法委员会召集人。1996年获得“中华民国第十六届十大杰出女青年”。2004年曾组织“半边天娘子军”为连宋辅选。2004年12月当选为第6届区域“立法委员”。2008年一月当选为台湾地区第七届不分区“立法委员”。
政党任职:1994至1996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会副主任,后任妇女部主任。2002年至2004年10月任国民党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委兼妇女部主任。国民党第13至16届中央委员,15届4中全会中央常务委员,第16届1中、2中全会中央常务委员。无明显的派系色彩。 社团任职:曾任“中华儿童育乐福利促进会”、“中国老人教育协会”理事长,京华狮子会会长,工商妇女企管协会理事。1987至1993年任现代妇女基金会执行长,1993年起任该基金会董事长。1988年10月创办妇女护卫中心并任董事长。1989年开办“中国老人社会大学”。1999年发起成立中寮重建联盟。还任“中华民国”舞蹈运动推广协会理事长。 主要著作:
著有《妇女安全手册》 政治主张:
主张捍卫“中华民国”,反对“台独”,两岸未来应统一。强调要落实推行荣民荣眷,警察警
眷的服务工作,改善生活品质,贯彻公权力,重建司法公信力与执法尊严,保障妇女的平等、安全、尊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加速推动老人福利,提供银发族生活资讯。 家庭情况:
丈夫田正超。子田长沛。出身政治世家,受国民党黄复兴党部培养与支持。父潘天禄,已故前任台北市议员。与前“国防部长”郑为元关系密切。来
350多名潘氏宗亲汇聚泉州笋江潘氏大祠堂遗址
2011-10-13,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潘氏宗亲迎来了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潘维刚女士,并与之一起参观了笋江潘氏大祠堂的旧址。目前,潘氏宗亲拟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华潘氏文化博览园,展示潘姓来历、潘氏名人等内容,借以弘扬宗族及姓氏文化。 花絮
和光堂原为宗族学堂
现在的泉州鲤城区江南社区一带,在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曾修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宗祠,祠中奉祀唐初时潘氏入闽的先祖潘源节。据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和光堂最早其实是作学堂之用,以培养宗族中的子弟成才。
祠堂在元代以后历经三次大修,后因年深日久日渐倾颓,至1951年倒塌。全盛时期,潘氏祠堂占地30余亩,红墙大柱,具有典型的古建筑风格。 香港团“探亲服”有深意
昨日到会的香港宗亲团都穿着整齐划一的“探亲服”。这套服装以大红色为主色,正面有个古体“潘”字,奇怪的是,“采”字部分最上头的撇却不见了。
据团长潘邦松介绍,这个字大有来头。大约在3年前,香港潘氏宗亲会前往河南荥阳潘姓祖地寻根,在当地的文献上发现了这个古体字。至于少掉的那一笔,传说当时有潘姓官员向皇帝建言,认为这一笔笔画过重,令潘姓“不能出头”,于是皇帝格外开恩,允许“潘”字少掉这一笔画。
有趣的是,这套“探亲服”的背面还有一个由水、禾苗、田地、大米等意象组成的图案。据潘邦松介绍,这几个意象就是“潘”字的笔画构成,象征着有田、有水、有禾、有米。在他的祖籍广东当地,人们常认为“潘”姓娶了“何”姓太太就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一家除了丰衣足食外,还能“添人、添丁、添口”。 姓氏、宗亲文化的凝聚力量
探亲团里,香港团的团长潘邦松已经81岁,他的团友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和香港团一样,台北团、台南团的团员们也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一份回归族群的执著和热情叫人动容,也叫人心生敬佩。
天南地北的陌生人,一叙族谱、来历就能握手欢谈。正是这份浓浓的归属感,每每都能号召着游子们归来的脚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