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生减负问题
作者:李子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10期
摘 要:小学生减负,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营造减负大氛围,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做好教师在减负中的主导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营造氛围;转变观念;教师主导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表明小学生减负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事关重大,必须多方联动,有条件地逐步做好小学生减负工作。 一、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营造减负大氛围
当前以及相当长时间内人口国情和就业要求决定了我国学生负担的逐级下移。面对中国特色的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问题,社会各方面应抱着对孩子前途和民族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少泼一些冷水、少发一些牢骚,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在继承历史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呼吁宣传,努力营造减负大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创建教育公平环境,加强教师交流,推进支教工作等,尽可能从基础教育的相对公平做起。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最高主管职能部门,应该也已经走到了前面,还应该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切切实实抓落实,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 二、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很久以来减负问题之所以得不到根本解决,除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考试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外,也包括家长的心态问题。相当多的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成绩、技能、才艺等各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种对孩子完美未来的追求被无限放大,结果就是给孩子不断施压,形成了“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可以说家长也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大原因。他们大多认为,不考试孩子很容易放松学习,家长更是无法检测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取消考试,怎样及时检测出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许多家长认为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基础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更无从谈起。一个“好”字则显现出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使得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挤“好学校”。好大学出来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因此即使学生在校没作业了,不考试了,家长也会给孩子报补习班,买练习册,在社会培训机构中增负。 三、做好教师在减负中的主导工作
在目前评价教师的劳动主要靠学生分数和排名的情况下,不让他们增加学生负担是很难的。而要教师为学生减负,就必须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减负”要求教师要有“减负不减质”的素质和能力。“减负”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训练,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学生乐学、善学。减负首先应该从每个老师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做起。减负意味着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付出更多辛劳,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实施高效的有效教学。每个老师都应该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水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做到“减负不减质”,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智慧与艺术。
减少作业量终归还只是减负的表面问题,减少作业之后又不能因此降低教学质量,根本还在于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必须下狠劲减少作业量,特别是机械重复性作业。不仅要提高作业质量、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还要改变小学生的作业构成。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 一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负做具体实在的工作。 1.控制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参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发挥效率功能。 2.提炼教学内容
教师应通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加工,从而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文本,是一个工具,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练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吸收一切可吸收的有教学价值的数据和素材,改造和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和师生实际情况,按照学科特点、规律和原则要求,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协调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各要素的最佳组合,使教学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在设计和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过程时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如下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确定教学环节,尽量避免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无效劳动;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实现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4.活跃课堂气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从过重的课堂压力中解放出来。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 杨兆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