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
A. 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B. 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 C. 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D. 异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E.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 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 维持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D. 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E.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3.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组织液 E. 血液 4.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正反馈 E. 负反馈 5.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 B. 反应速度慢 C. 作用广泛和持久 D. 调节的敏感性差 E. 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6.下列生理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A.风沙入眼引起流泪 B. 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C. 天气炎热引起出汗 D.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使心跳加快 E.膀胱贮尿过多,引起排尿 7. 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
A.感受器 B.受体 C.传入神经 D.中枢 E. 效应器 8.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局部体液调节 E. 自身调节
9.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A. 反馈信息 B. 控制信息 C. 控制系统
D. 受控系统 E. 前馈信息
10. 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中,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随受控部分
发出的信息加强而减弱,这样的过程称之为: A.自身调节 B.反射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神经分泌调节
1.C 2.E 3. C 4. E 5. E 6.D 7. B 8. C 9. B 10. D 选择题:
1. 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
B.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C.细胞膜是细胞和它所处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必经场所
D.细胞膜是接受细胞外的各种刺激、传递生物信息,进而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必由途径 E.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
2. 对单纯扩散速度无影响的因素是:
A.膜两侧的浓度差 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C.膜通道的激活 D.物质分子量的大小 E.物质的脂溶性 3.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 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 经载体易化扩散 D.经通道易化扩散 E.入胞 4.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A. 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 出胞 D.经载体易化扩散 E.入胞 5.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
A. 单纯扩散 B. 原发性主动转运 C. 继发性主动转运. D. 出胞 E. 入胞
6. 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 维持细胞内高钾 B. 防止细胞肿胀 C. 建立势能储备 D. 消耗多余的ATP E. 维持细胞外高钙 7. 不属于第二信使的物质是
A. cAMP B. 三磷酸肌醇(IP3) C. 二酰甘油(DG) D. cGMP E.肾上腺素
8. 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 B. 接近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C. 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 D. 它是个稳定的电位 E. 相当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9. 细胞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称为:
A. 极化 B.去极化 C.反极化 D. 复极化 E.超极化 10. 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 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 E. 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11.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
A.不受细胞外K+浓度的影响 B.不受细胞外Na+浓度的影响 C.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与静息电位无关 E.与Na+通道的状态无关
12.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加大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会减少 B. 其除极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 C. 其复极过程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D. 膜电位除极到阈电位时,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 E. 该动作电位的形成与Ca2+无关
13.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取决于
A. 刺激强度 B. 刺激持续时间 C. K和Na的平衡电位 D. 阈电位水平 E. 兴奋性高低 14. 与静息电位值的大小无关的
A. 膜内外离子浓度差 B.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 C. 膜的表面积 D.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E.膜对蛋白质等负离子的通透性 15. 骨骼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使
A. 静息电位增大 B. 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C. 去极化加速
D. 膜电位降低 E. 复极化加速 16.通常用作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 阈电位 B. 阈强度 C. 基强度 D.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E. 动作电位的幅度 17.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8. 终板膜上与终板电位产生有关的离子通道是
A.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B.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C.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D.化学门控非特异性镁通道 E. 化学门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 19.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 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D.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 E. 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 20. 具有局部反应特征的电信号是
A. 终板电位 B.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C. 神经干动作电位 D. 锋电位 E. 后电位 21. 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B. 终板电位的大小与Ach的释放量无关 C. 终板电位是由Ca2+内流产生的 D. 有不应期 E. 是全或无的 22.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细肌丝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肌节 23.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24.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
+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 C. 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D. 对Ca2+、K+通透性增加, 发生去级化 E. 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25. 关于骨骼肌收缩机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 引起兴奋-收缩耦联的离子是Ca2+ B.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C. Ca2+与横桥结合 D.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 E. 肌节缩短
26.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不包括
A. 双向传递 B. 时间延搁 C. 1对1的关系 D.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E. 易受药物的影响 27. 关于前负荷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指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B. 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 C. 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肌肉收缩力不变
D. 最适前负荷使肌肉能产生最大的张力 E. 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28. 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
A. 一连串单收缩 B. 一次单收缩 C. 无收缩反应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29. 下列哪项不是平滑肌的特性
A. 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间 B. 细肌丝中含有肌钙蛋白 C. 活动所受的多种多样 D. 肌浆网不发达 E. 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整齐、规律和有序 30. 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A. 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单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1.E 2.C 3.C 4.B 5.D 6.C 7.E 8.E 9.E 10.C 11.C 12.A 13.C 14.C 15. B 16.B 17.D 18.E 19.C 20.A 21. A 22.E 23.B 24.B 25.C 26.A 27.C 28.C 29.B 30.E 1.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2.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1.细胞膜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1)单纯扩散,如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转运。(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①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如Na+、K+和Ca2+ 等由通道介导的转运,②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由载体介导的转运;B.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泵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C.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跨质膜的Na+-H+交换、Na+-Ca2+交换、Na+-K+-Cl-同向转运等,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转运不是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是利用来自膜外Na+的高势能进行的。(3)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属于出胞;而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属于入胞。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均为耗能过程。
2. 静息电位是指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膜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K+通透
膜内高 K+ ——→ K+外流 → K+扩散力>膜外正电场力 → K+继续外流 → 膜外正电场力↑→ K+ 扩散力=膜外正电场力 → 进出细胞 K+量相等,K+跨膜净移动停止 → 膜两侧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 → K+ 平衡电位(Ek) →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Na+通道大量开放(阈电位)
膜外高 Na+ ————————————→Na+内流→ Na+扩散力> 膜内电场力→ Na+继续内流→ 膜内 Na+电场力↑→ Na+ 扩散力=膜内 Na+电场力→进出细胞 Na+的量相等→ Na+ 平衡电位(ENa) → Na+ 通道关闭,K+ 通道开放→ K+顺浓度差外流 → 膜内电位降低→ 复极→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浓度差。
3.肌肉收缩过程: 神经AP→神经-肌肉接头→肌膜产生AP→横管膜→激活L型钙通道→肌质网对Ca 2+通透性↑→肌质网释放Ca 2+↑→胞浆〔Ca 2+〕↑→Ca 2+与肌钙蛋白C亚单位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位阻效应解除,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能量)→横桥发生摆动,拉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肌节的缩短→ 如此反复-------肌收缩。
肌肉舒张过程:收缩完成后,胞质中的Ca2+被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回收→肌细胞中[Ca2+]↓→肌钙蛋白构型恢复→原肌凝蛋构型恢复→位阻效应恢复→粗细肌丝脱离接触→细肌丝回位→肌肉舒张。 1.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NaCl B.KCl C.CaCl2 D.MgCl2 E.白蛋白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D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白蛋白 E.纤维蛋白原 3.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
A.溶血 B.血栓形成 C.叠连加速 D.脆性增加 E.凝集反应 5.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6.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7.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O2和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性止血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8.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
A.蛋白质 B.叶酸 C.维生素B12 D.脂肪 E.铁 9.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C.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E.红细胞体积增大
10.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
A.肝脏 B.脾脏 C.胸腺
D.所有骨髓腔的骨髓 E.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骺处骨髓 11.下列哪种物质是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K C.叶酸 D.铁 E.内因子 1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生长激素
13.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
A.红细胞体积增大 B.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C.红细胞数量正常 D.与EPO缺乏有关 E.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有关
14.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变形运动 B.吞噬作用15.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 B.因子Ⅻ被激活D.凝血酶的形成 E Ⅲ因子被激活
16.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
A.血小板减少 B.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C.维生素K减少 D.抗凝血酶Ⅲ减少 E.血中抗凝物质增加
17.在生理情况下,使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A.外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 C.血小板内的cAMP D.血小板释放的5-HT E.外源性cAMP 18.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因子Ⅴ B.因子Ⅱa C.因子Ⅻ D.因子Ⅰ和Ⅰa E.因子Ⅳ 19.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E.B和D都可能
20.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A亚型 1.A 2.D 3.D 4.C 5.A 6.B 7.A 8.C 9.C 10.E 11.D 12.D 13.B 14.B 15.B 16.B 17.B 18.D 19.C 20.D 问答题 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试述ABO血型的鉴定。
C.血小板破裂
C.产生抗体 D.凝血作用 E.免疫作用
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2.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
选择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A.Na+ 内流,Cl- 外流 B.Na+ 内流,K+ 外流 C.Na+ 内流,Cl- 内流 D.Ca2+ 内流,K+ 外流 E.K+ 内流,Ca2+ 外流 2.心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生是由于
A.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Na+ 通道处于静息状态 C.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Ca2+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 .Na+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时程长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2期复极 D.3期复极 E.4期
4.在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哪个时相中,膜电位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A.最大复极电位 B.动作电位O期去极 C.阈电位 D.极化倒转最大值 E.动作电位复极化最大值 5.心肌收缩呈\"全或无\"特点是因为心肌细胞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动作电位有平台 C.细胞间有缝隙连接 D.有自律性 E.有浦肯野纤维网 6.下列哪项不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A.最大复极电位 B.阈电位 C.有效不应期 D.4期自动去极速度 E.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 7.去甲肾上腺素使自律细胞自律性增高是通过
A.最大复极电位降低 B.阈电位水平下降 C.4期内向电流增强 D.膜对K+通透性降低 E.膜对K+通透性升高 8.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E.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9.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舒张期比收缩期长 B.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
C.房、室有共同舒张的时期 D.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E.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10.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E.等容舒张期 11.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
A.为机能合胞体 B.肌浆网不发达,储Ca2+ 少 C.有自律性 D.呈\"全或无\"收缩 E.有效不应期长
12.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肌小节初长度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Ca2+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E.横桥ATP酶活性
13.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
A.心室收缩末期的容积或压力 B.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 C.等容收缩期心房容积或压力 D.等容舒张期心房容积或压力 E.心室舒张末期的动脉压力
14.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缩期末 E.减慢射血期末 15.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关闭 B.半月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心室射血动脉,引起动脉管壁振动 16.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是要有一定的 A.血压 B.跨壁压 C.静水压 D.外周阻力 E.中心静脉压
17.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最为显著的区段是
A.主动脉段 B.大动脉段 C.微动脉段 D.毛细血管段 E.微静脉段 18.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动脉弹性 B.心输出量 C.阻力血管口径的变化 D.血液粘滞性 E.血管长度 19.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粘滞性 B.红细胞数 C.血管长度 D.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 E.大动脉弹性 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反映下列哪项的高低
A.动脉血压 B.静脉血压 C.毛细血管 D.静脉回心血量 E.循环系统血液充盈的程度 21.下面哪项因素不影响心输出量
A.静脉回心血量 B.大动脉血压 C.心肌收缩力量 D.心率 E.血液的氧饱和度 22.心电图的T波代表
A.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B.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C.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D.左右心房的复极化过程
E.动作电位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 23.在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是
A.微动脉 B.真毛细血管 C.通血毛细血管 D.动静脉短路 E.微静脉 24.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毛细血管血压 E.血浆胶体渗透压一(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25.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组胺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 E.去甲肾上腺素 26.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 27.关于减压反射的叙述,下面哪项不正确 A.剌激颈动脉窦可使血压下降 B.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C.减压神经兴奋增强可使心率减慢 D.暂时夹闭颈总动脉可使血压升高 E.减压神经是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
28.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情绪兴奋时 E.牵拉颈总动脉 29.下列物质中缩血管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Ⅱ D.内皮素 E.血管紧张素I 30.下列哪个因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兴奋 B.颈总动脉血压升高 C.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
D.心舒末期容积增加 E.缺氧,酸中毒
1.D 2.E 3.C 4.D 5.C 6.C 7.C 8.D 9.B 10.B 11.E 12.A 13.B 14.D 15.D 16.B 17.C 18.D 19.E 20.E 21.C 22.B 23.B 24.E 25.B 26.E 27.E 28.B 29.D 30.D
1.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O2进入肺的过程 E.肺泡中CO2排至外环境的过程 2.有关平静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D.呼气时胸廓自然回位 E. 吸气是主动的过程 A
3.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呼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4.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 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 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 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 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5. 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降低肺的顺应性 C.阻止血管内水分滤入肺泡 D.增强肺的回缩力 E.降低胸膜腔内压
6.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 C.减少时可引起肺不张 D.增加时可引起肺弹性阻力增大 E.增加时可阻止血管内水分进入肺泡
7.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呼吸道口径增大:
A.交感神经兴奋 B.副交感神经兴奋 C.组胺释放 D.内皮素释放 E.前列腺素释放
8.潮气量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下列项目中将增加的是: A.补呼气量 B.功能残气量 C.补吸气量 D.肺泡通气量 E.肺泡C02张力
9.每分肺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 肺活量×呼吸频率 B. 潮气量×呼吸频率 C. 余气量×呼吸频率 D. 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E.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0.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人为地造成:
A.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压力差 B. 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C.腹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D. 胸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E.肺内压与腹内压的压力差 11.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细胞 D.毛细血管 E.肺泡气
12.正常情况下,肺泡气PO2发生较大变化时,组织PO2只发生很小变化,主要因为: A. 体内有较多的氧贮备 B. 组织血流量代偿性增加
C. Hb具有变构效应 D. 组织耗氧量可随肺泡气PO2变化而变化 E. 呼吸运动增强,摄氧增多 13.关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错误的是:
A.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变 B.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有利于换气 D.通气/血流比值减小不利于换气 E. 扩散速率与温度成反比
14.PCO2从低到高的顺序一般为:
A.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B. 呼出气<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 C.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D. 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E. 肺泡气<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E.100%
15.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A.体温升高 B.血液pH升高 C.血液PCO2降低
+
D.2,3-磷酸甘油酸减少 E.H浓度下降
16.关于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B.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O2与血红蛋白结合快、可逆、需要酶催化 D.CO2主要以HCO3—形式运输
E.CO2和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不需酶的催化 17.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主要作用是:
+
A. 调节脑脊液的[H],维持中枢pH环境 B. 在机体低氧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C. 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抑制时维持机体对CO2的反应 D. 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快速呼吸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8.若人为保持脑脊液pH不变,则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脑脊液灌流脑室不再引起通气加强,表明:
A. CO2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B. CO2可直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
C. CO2通过改变脑脊液[H]而兴奋呼吸
+
D. CO2通过改变脑脊液[H]而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
E.脑脊液中的H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19.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
++
A.CO2 B. H C.O2 D. OH E. NaHCO3
20.慢性肺心病患者经常有CO2潴留,若吸入纯O2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
A. 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 高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 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 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E. 缺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21.基本的呼吸节律产生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大脑 22.有关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又称黑–伯反射 C. 肺泡内存在牵张感受器 D. 初生婴儿敏感性较高 E. 在平静呼吸时不起重要作用
23.下列缺O2对呼吸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 C.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 D.严重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 E.轻度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
24.对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值为O.48 B.比值减小表示肺泡无效腔增大
C.比值增大表示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增加 D.肺的各部分比值相同
E.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可导致缺02与CO2潴留
25.实验过程中,如果切断家兔的双侧颈迷走神经,呼吸运动表现为: A.幅度加大,频率减慢 B.幅度加大,频率加快 C.幅度减小,频率减慢 D.幅度减小,频率加快 E. 幅度和频率均无明显变化
1.C 2.C 3.E 4.B 5.C 6.D 7.A 8.D 9.E 10.B 11.E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C 19.A 20.D 21.B 22.C 23.E 24.E 2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