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利用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利用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语数外学习 No.03.2013 Yu Shu Wai XUe Xi 2013年第3期 利用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高春泉 (启东市东南中学,江苏 南通摘226200) 要:语文课程的篇篇目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0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51《2013)一03—0057一Ol 有学者撰文称语文教育本质有一定的的理论失误,说是工具 所以我们在汲取作品的优秀文化时,必须要考虑到一千个读者就 性,有理论失误,说是人文性,也有理论失误,说是工具性与人文 有可能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要尊重事 性的统一,也还是有理论失误,总而言之语言教育本质的诠释有 实,这事实是什么,那就是应当是我们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只有在 其理论失误的一面,作为一线的教语文教师没有能力也无需去研 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所感悟的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才是最有 究这么高深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顺着主流而动, 好价值的。在教学《鸿门宴》时笔者让我们的学生去充分地感悟 错不了多少,也错不到哪里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要工具性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刘邦、项羽,尤其是对项羽这个古代的民族 人文性的统一,就我们而言,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语文具有丰富 英雄,学生们的看法是不尽一致的,教学中我十分尊重我们的学 的人文内涵,它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 生,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挥,去创造性地发现.只要是我们学生独 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凭此而论,我们的语文教 特体验的东西我都尽量予以肯定。 学必须考虑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高 三、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必须做好促进学生和谐发 我们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 中语文教学,在利用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 展的文章 生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了一定实践性的探索研究。 一、以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必须着力找到其熏 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 陶渲染的因素 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知,利用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去熏陶和 应当肯定的说,我们目前所用的语文教材从更大的层次上 感染我们的学生仅是手段,其目的是要促进我们的学生去和谐的 看,充分体验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无论是内 发展,所以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必须做好促进我们的 容,还是结构甚至于体系上都有充分的突破和创新,就其语文课 学生和谐发展的文章。 程的优秀文化而言就极为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去予以探究。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有着许多的美学元素,语文课 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活动 程应当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又应当是思想美、形象 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从优秀文化的角度而言, 中预设还是生成,都必须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的问题, 美、笔者以为要着力去找到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因素,真正意义上起 我们要抓住真情:鞭策反思;抓住表现真情,珍惜人间真情;抓住 到极有价值的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想找到具有文化熏陶感染的 表现美好生活,为社会进步不懈追求;抓住表现追求高雅的人生 因素,我们必须要有时代的观念,要有思想性,譬如说鲁迅先生的 情趣的人性完美去,充分的熏陶感染我们的学生,进而完善我们 《药>教学时我们的学生总以为华老栓麻木无知,是封建社会的牺 的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和学生一起 牲品,仅是这样吗?如果我们能从鲁迅先生笔下的相关描述,上 下文联系起来看,我们将不难看出华老栓还是一个内心充满相当 苦楚的而又是一个相当无能为力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如果我们 再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充分的人文情怀也就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 潦数球学砖语文教育 出发,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对我们的学生还是具有相当的熏陶和感 染作用的,作为人需要人的同情,尤其是身处困境的人更需要得 到人的同情,而作为我们则更需要具有怜悯之心。 二、利用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必须着力尊重我们 学生的独特体验 入选于我们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可以说是上下几千年,纵横 数万里,其优秀文化极为丰富而广泛,它不但具有中国的优秀文 化,还具有世界的优秀文化。诸多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代表 了不同的国度,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则让我们感到人文内涵的极为 丰富,时代的不同,国情的有异,作者笔下的任务形象完全有着作 者的意念,但作者的意念到底如何,这是我们所不能与作者去交 流而知的,只能靠我们去揣摩。而我们的揣摩能否与作者的写作 意图的完全一致,这就更无可证明了,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