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过犹不及——孔子的处世智慧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处世基本原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处世”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了解孔子对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处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在处理所有的关系上,孔子都贯彻着这种对分寸的把握。下面我们从对人生态度、对亲友,对工作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种分寸的把握。

二、对人生态度。

1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1、仁爱的限度。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2、人生的选择。

这种对分寸的把握,更体现在对人生的选择上。选择往往决定一个人人生的前途,选择喜好、选择朋友都是对人生的影响。那么孔子认为应该以一种什么分寸去选择呢?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在选择朋友上,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这里其实蕴含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2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在选择喜好上,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的不同阶段也要掌握不同的分寸。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二、对亲友。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4.26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这就如同《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直唠唠叨叨,难怪悟空受不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

3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不少母亲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

4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距离。

要学会找到这种适当的距离,应该学会寻找适当的时机。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人总有一个心理期待的问题,你能在一个人有适当的心理期待时说出他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适当的距离。但这不是一种附和。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工作。

5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吗?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在“言”与“行”之间,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于人的样子,在这种人里找不着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夫子的学生子张,要学习干禄。什么是干禄呢?就是做官。 子张想到社会上担任点职务,请教老师应该怎么做。“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们常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也有好处。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

6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你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站在深渊旁边一样谨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寓言,可以用来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7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这是做事的态度。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礼节。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个圣人做这点事,还用记载在典籍上吗?这不是谁都懂的道理吗?这是夸圣人吗? 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这种故事就像发生在你的邻里,发生在你的家里。

但是不是对待所有的工作都要这样呢?也不尽然。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

8 /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的处世智慧》教案设计

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概括这一道理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成功的人绝对不是愣头青,往哪里都闯,而是有一种选择,当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正态发展的,那么应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果身处乱世,社会环境恶劣,那么,先求自身的完善。这种选择就成为后世儒家所推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总结。

其实孔子的处世智慧一言以蔽之就应该是:以事实为基础,把握适度原则。这样的道理其实大家都会说,但并不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仔细参详孔子的处世智慧,会对大家的人生有莫大的启发。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