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下册默写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九年级下册默写练习卷答案

一、略

二、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九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2 页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1.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生动的阐明了作战中准确的把握战机的重要性,也显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干。

14.《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分析鲁庄公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的语句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7、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邹忌从日常家事入手,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样就把治国安邦之道置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19、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等奖赏_上书谏寡人者,受上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中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九年级语文 第 2 页 共 2 页

20、邹忌是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

21、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

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22.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4.《从军行》中表现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诗句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5.《从军行》中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或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

26.《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7.《月下独酌》中诗人借酒抒情的诗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羌村三首》(杜甫)

28.《羌村三首》表现时局动荡,“满目萧然”的诗句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

九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2 页

童尽东征。

《登楼》(杜甫)

29.《登楼》中表明心系国运,情牵社稷的诗句是: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30.《登楼》中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31.《登楼》中借前朝昏君讽谕当政者,表达诗人对时势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可怜后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七)《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3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表现唐军斗志昂扬,敌人闻风丧胆,胜利指日可待的诗句是: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八)《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34.《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35.《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九年级语文 第 4 页 共 2 页

36.《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九)《雁门太守行》(李贺)

37.“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9.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0.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十)《望月有感》(白居易)

41《望月有感》中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十一)《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4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描写山水之貌,暗示离别之怀的诗句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十二)《别云间》(夏完淳)

九年级语文 第 5 页 共 2 页

43.《别云间》中描写山河破碎,泪眼朦胧,满腔悲愤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44.《别云间》中表明诗人国破家亡的悲愤,誓死不屈的决心(或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充满信心)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备选

(一)《从军行》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斗,而是善于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3、从人的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二)《月下独酌》

1、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3、李白《月下独酌》中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则以神来之笔写出了自己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闹实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九年级语文 第 6 页 共 2 页

4、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三)《羌村(其三)》

1、《羌村(其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句中体现出来。

2、《羌村三首》全诗只有一句写景:“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3、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莫辞酒味薄, ,兵戈既未息, 。”请为父老歌, 。 ,四座泪纵横。

(四)《登楼》

1、 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2、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呤

3、《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呤

(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揭示了风看似微弱实际无坚不摧的力量。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回首千年前的国土西部,有古人曾经留下其‘石大如斗’、 ‘戍客望边’、‘大漠穷秋’、‘平

九年级语文 第 7 页 共 2 页

沙莽莽’的诗言词句。”这里的“石大如斗”出自本诗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出自本诗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六)《望月有感》

1、《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2、《望月有感》中写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自伤孤寂的比喻句为“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

3、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卜算子》.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

2、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句, “眉眼盈盈处”,

(八)《别云间》

1、《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

九年级语文 第 8 页 共 2 页

客,今日又南冠.

2、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3、写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的两句是_已知

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的诗句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达满腔怒火和死后仍念念不忘收复山河的爱国精神或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冲天豪情的诗句两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九)《雁门太守行》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九年级语文 第 9 页 共 2 页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九年级语文 第 10 页 共 2 页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年级语文 第 11 页 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