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具红光 南桂仙 崔馨月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45期
[摘 要]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延边大学农学专业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创新改革和措施,并提出今后持续改革的方向,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延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延大教发 [2021]31号)
[作者简介] 具红光(1972—),男,吉林舒兰人,博士,延边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专业主任,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长白山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3-08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提出“新农科”在内的“四新”发展要求。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协作组”,开始了前期研究和策划。2019年6月28日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农科”建设进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1]。2019年12月5日召开的“北京指南”标志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2]。“新农科”是相对传统农科而言,基于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农科教育体系改革要求[3]。“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实现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三个目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4]。“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剖析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延边大学农学专业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现有专任教师25名,其中高级职称占72%,博士占80%,具有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应国家“新农科”建设的需求,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延边大学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途径。
一、“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概况
按照“新农科”建设卓越农林新才的要求,延边大学农学专业积极推进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对接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为培养目标,培育具有“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
农学和园艺专业统一制订了招生计划,以“植物生产类”进行录取,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大类基础课合并授课。在大类培养期间专门设“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课,举办“专业特色展”“3+1的导师制”“知名同行讲座”等熏陶专业情怀的活动,让学生对不同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国内外发展前景有足够认识后,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第二学年开始分流培养。这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改革课程体系,适应“新农科”建设需求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农科”之魂,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是“新农科”与传统农科最主要的区别[5]。因此,农学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以助推信息技术与涉农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程设置,提升涉农课程的时代性、应用型和匹配性。
新版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在以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生物统计学、农业微生物学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与生物技术相融合的“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两门创新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种子学、作物学实验等5门课程来构建核心课程群;增设多门多元方向培养课程——增设与旅游业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休闲农业概论”“有机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寒地设施栽培学”等课程;为培养具有“一懂两爱”情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6],增设与法律法规相融合的“公司经营法律专题”“创业公司管理专题”“财务管理”等多元方向培养课程;增设与现代农业机械化相融合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作物逆境与调控”等课程。总之,通过与多学科相融合、渗透的创新课程设置,进一步拓展“新农科”的生命力,提升学生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性、应用型和探索性实验融為一体的独立实验课程的设置
传统的实验课程都以“课带实验”的方式进行,内容或形式上始终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同时课程间存在重复的实验内容,如植物学实验中的细胞分裂实验和遗传学实验中的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为了克服重复性和连贯性差的缺点,提高现有实验资源及平台的利用率,新版培养方案把多门课程的实验整合成1~2门独立的实验课,有专任教师负责安排实验教学大纲。如种子学、杂草防除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中的多个基础
性、验证性实验,整合成一个独立的作物学实验课程,安排多个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实验教学真正服务于理论教学,实现农学专业学生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 (四)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劳动教育课、课题组活动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新农科”建设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以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为主要目的[4]。延边大学农学专业顺应“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第4~5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为期2周的“劳动教育课”,从春季的播种开始到秋季的收获为止,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为参与今后的课题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在第6~7学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教师的课题活动,由2~4名学生和1位导师构建一个课题小组,共同完成科研活动。课题组活动日期规定为每周五的全天,从3月末开始到入冬之前为止。学生从试验设计与田间操作、抽样调查,到整理和分析数据,全程参与,同时掌握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写毕业论文。因此,本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课题组活动提交的一种特殊答卷,答卷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参与课题活动的形式直接相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组活动完成各种创新创业课题,参与不同级别的涉农竞赛。近五年本专业学生参与吉林省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次数逐渐增多,其中“延边州大田栽参现状调查及不同地区大田栽参农艺性状和皂苷含量比较”等3项课题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干旱胁迫下产ACC脱氨酶促生菌对人参的促生机制研究”等3项课题荣获省级一等奖。
2.利用“暑期学校”构建“学校+企业”相融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延边大学从2014年开始,每年创办“暑期学校”。“暑期学校”是在7月份,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后的第1~5周,不安排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而由各学院根据本院特色及教学具体情况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学科竞赛培训、专题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性实验、外语夏令营等,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的教育资源。“暑期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备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场所,也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计划、就业培训等提供了一个集中学习锻炼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构建“学校+企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相融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延边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为期3~4个月。为顺应科技发展方向,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延边大学不断拓展与相关涉农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渠道,建立高质量的毕业实习基地。目前与延边大学农学专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机构总数达22个,其中龙井御粮田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珲春市龙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市松花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涉农企业14个,延边州农业科学院、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等研究结构4所,敦化市、和龙市等地方政府4个,形成了校企、校地多主体协同育人特色。
农学专业按照签订的合同,每年可以选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在生产、管理、研发等多个部门进行轮岗实习,能在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涉农行业发展,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也能从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优化校企协同模式,让高校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更加符合企业与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所需的“新”的农业人才。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
2020年初,吉林省出台了《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该办法中提出按照“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免收学费”的方式,从2020年起在提前批次连续5年每年招收300名“订单式”本科农科生,为打赢吉林省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延边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2020年首次招生97名订单农科生,其中农学专业招收45名本科生,独立组建班级,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过硬的新农科卓越人才。农科生的“订单式”培养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用型高校和企业通过共建机构、共享资源,达到共同育人目的的合作活动,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地方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群众致富的新希望,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研究生“扶贫+实践+育人”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教育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技术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7]。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同时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使命[8]。延边大学农学专业以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专业型研究生,鼓励和引導研究生团队领会脱贫攻坚思想内涵,发挥自身优势投入脱贫攻坚实践。
2018年开始,农学专业实施“扶贫+实践+育人”的助力脱贫攻坚活动,选派研究生团队,配备优秀导师,围绕脱贫攻坚开展精准对接扶贫活动,让学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切实担负起研究生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由农学专业研究生团队在汪清县开展的“烟草育苗技术指导—苗床土配制技术”“烟叶调制技术指导—自动化烤房推广应用”,在和龙市开展的“利用微生物生物菌剂的秸秆还田技术”,在敦化市开展的“农田栽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等推广活动,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观念,不仅为延边各乡村的脱贫攻坚项目助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我校的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延边大学作为地方高校,主动融入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支撑。农学专业师生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立足边疆,服务延边,在推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全力以赴,从水稻、烟草、人参等区域特色作物的栽培技术、标准制定、农民培训和秸秆利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出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国内领先成果 2项,共享科技成果10余项,推广技术10余项。本专业师生以科研为载体,以技术为引领,在延边8市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活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0余个,以产品、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形式培育了知名品牌企业3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构建劳动教育课、课题组活动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新农科”建设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以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为主要目的[4]。延边大学农学专业顺应“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第4~5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为期2周的“劳动教育课”,从春季的播种开始到秋季的收获为止,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为参与今后的课题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在第6~7学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教师的课题活动,由2~4名学生和1位导师构建一个课题小组,共同完成科研活动。课题组活动日期规定为每周五的全天,从3月末开始到入冬之前为止。学生从试验设计与田间操作、抽样调查,到整理和分析数据,全程参与,同时掌握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写毕业论文。因此,本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课题组活动提交的一种特殊答卷,答卷质量的高低与學生参与课题活动的形式直接相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组活动完成各种创新创业课题,参与不同级别的涉农竞赛。近五年本专业学生参与吉林省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次数逐渐增多,其中“延边州大田栽参现状调查及不同地区大田栽参农艺性状和皂苷含量比较”等3项课题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干旱胁迫下产ACC脱氨酶促生菌对人参的促生机制研究”等3项课题荣获省级一等奖。
2.利用“暑期学校”构建“学校+企业”相融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延边大学从2014年开始,每年创办“暑期学校”。“暑期学校”是在7月份,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后的第1~5周,不安排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而由各学院根据本院特色及教学具体情况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学科竞赛培训、专题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性实验、外语夏令营等,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的教育资源。“暑期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备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场所,也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计划、就业培训等提供了一个集中学习锻炼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构建“学校+企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相融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延边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为期3~4个月。为顺应科技发展方向,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延边大学不断拓展与相关涉农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渠道,建立高质量的毕业实习基地。目前与延边大学农学专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机构总数达22个,其中龙井御粮田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珲春市龙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市松花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涉农企业14个,延边州农业科学院、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等研究结构4所,敦化市、和龙市等地方政府4个,形成了校企、校地多主体协同育人特色。
农学专业按照签订的合同,每年可以选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在生产、管理、研发等多个部门进行轮岗实习,能在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涉农行业发展,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也能从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优化校企协同模式,让高校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更加符合企业与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所需的“新”的农业人才。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
2020年初,吉林省出台了《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该办法中提出按照“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免收学费”的方式,从2020年起在提前批次连续5年每年招收300名“订单式”本科农科生,为打赢吉林省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延边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2020年首次招生97名订单农科生,其中农学专业招收45名本科生,独立组建班级,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过硬的新农科卓越人才。农科生的“订单式”培养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用型高校和企业通过共建机构、共享资源,达到共同育人目的的合作活动,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地方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群众致富的新希望,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研究生“扶贫+实践+育人”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教育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技术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7]。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同时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使命[8]。延边大学农学专业以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专业型研究生,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团队领会脱贫攻坚思想内涵,发挥自身优势投入脱贫攻坚实践。
2018年开始,农学专业实施“扶贫+实践+育人”的助力脱贫攻坚活动,选派研究生团队,配备优秀导师,围绕脱贫攻坚开展精准对接扶贫活动,让学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切实担负起研究生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由农学专业研究生团队在汪清县开展的“烟草育苗技术指导—苗床土配制技术”“烟叶调制技术指导—自动化烤房推广应用”,在和龙
市开展的“利用微生物生物菌剂的秸秆还田技术”,在敦化市开展的“农田栽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等推广活动,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观念,不仅为延边各乡村的脱贫攻坚项目助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我校的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延边大学作为地方高校,主动融入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支撑。农学专业师生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立足边疆,服务延边,在推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全力以赴,从水稻、烟草、人参等区域特色作物的栽培技术、标准制定、农民培训和秸秆利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出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国内领先成果 2项,共享科技成果10余项,推广技术10余项。本专业师生以科研为载体,以技术为引领,在延边8市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活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0余个,以产品、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形式培育了知名品牌企业3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