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智库时代 智者论道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廖永贤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将文化自信引进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但可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而且还可推动文化自信深入学生内心,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现阶段,部分院校仍旧存在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分离、学生理想信仰不坚定,以及传统文化意识模糊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均是致使学生欠缺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将文化自信渗透至思政教学中,借助对实践机制的研究,彻底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增加文化自信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育成效。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中图分类号:D412.6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51-0263-002

知我国文化的魅力及特色。唯有使学生切实把握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才可促使其明确甄别多元文化,在面临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冲击时可维持理性态度。思政教师应对于本民族文化具备积极传播的信心,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将强化学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及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视作育人目标,有利于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形成科学与正确的三观,确保思政教育与时俱进,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目标的完整性。

(二)有助于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当今大学生身为新时期的青年,承担着历史重任,而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应在党的鼓励和领导下切实发挥作用,始终保持主动创造性以及先进性。现阶段作为青年群体建功的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基于这一组织展开渗透先进文化的思政教学活动,借助先进文化教育大学生传播与捍卫我国先进文化。但是,当今大学生多存在对于先进文化不具备较高关注度的问题,多样化的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三观形成反向影响,导致对于本国文化欠缺认同感,对文化自信的明确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将文化自信引进思政教育中具有其必要性。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文

(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思政工作者个体应存在坚定的思想及政治观念,思政教育及文化自信的融通能使受教者在学习当中,不但可接受思想理论内容,而且可在知识海洋中感

化冲击

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度发展,使得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及交流形成诸多便捷,但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借助文化渗透落实其文化霸权供应条件。因而,在当前多样文化并存的

·263·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为青年群体的主要构成,正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落实过程当中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现如今,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存在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脱离的情况,多数学生也存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漠视的现象,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弱化等诸多问题,而这些均致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由此可见,将文化自信引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势在必行。

一、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关系(一)实践的互动性

现如今,多数高校在思政理论课、公选课、校园文化活动、通识教育与主题团日等诸多课程实践活动中均存在文化自信的教学内容。而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教育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多数现实问题形成的根本便在于学生群体欠缺对于个体文化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实用主义和崇洋媚外潮流盛行的境况致使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各种困难。教育者应借助文化自信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所具备的时间互动性,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大力培育学生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二)目标的一致性

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拥有一致性。习总书记于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当中,明确指出思政教育工作本质目标在于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道德品格以及政治觉悟。文化自信教学宗旨在于针对学

生群体展开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肯定及认同教育,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基于目标宗旨而言,两者均是将培育学生传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水平及自觉传播先进文化作为终极目标,所以两者在育人目标层次具备一致性。

(三)内容内生同向性

从内容维度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及文化自信的内容主题均是人和文化,文化作为人类于历史发展中借助实践活动行程的对象化产物,经过历史检验产生较为稳定的生活、生产模式,并为后来人类展开活动提供前提和参照。文化自信本源在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也就是吸收精髓后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渐渐产生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相融的新思潮与新思想,思政教育身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育人内容也伴随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持续更新,并将提升受教者政治与思想觉悟视作主要目标。学生身为思政课程受教主体,吸收与学习文化的目标不但在于培育个体道德文化修养,而且也对民族文化与国情等思想意识有所了解,从而渐渐产生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

二、高校思政教育渗透文化自信的意义

智者论道 大环境下,因受西方文化冲击与影响,多数大学生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仰发生偏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智库时代 持续涌现,大学生因对于自身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理解、运用以及把握不足,继而发生不同层次的文化传承意识模糊。为思政教育课程增设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程,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可强化学生义现象较为严重,迷茫自责、空虚无聊以及盲目崇拜等消极心态的学生数量过多。这一现象反映着大学生在面临多元文化时,发生文化自信不足的情况,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当中蕴藏的高尚价值情操与传统美德所具备的影响力逐渐被弱化,高等院校文化自信教学任务刻不容缓,唯有建设文化自信渗透至思政教育的实践机制,才可高效保障学生们合理面对社会多元文化所形成的影响及冲击。

三、高校思政教育渗透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分离导致文化自信不足

文化与道德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当中不可缺失两个关键要素,两者相得益彰并相辅相成。基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院校思政教育均呈现出注重政治素养提升,忽略人文情怀培育的现象,致使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互相分离,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具有消极影响。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兼顾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推动两者充分结合,从而保障文育及德育的协同发展。

(二)学生理想信仰不坚定导致文化自信无所适从

文化自信与理想追求和人生信仰在本质上基本一致,若理想信仰茫然必然会导致价值取向的盲从。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层面正身处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热烈冲突当中,这一冲突及矛盾难免会导致大学生们思想认知定位发生偏离,并且对于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严峻挑战。将文化自信实质作为着眼点,缺失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可导致学生信仰危机,对于文化自信养成造成严重影响。

(三)传统文化传统意识的模糊导致文化自信缺失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多元文化思想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国际交流的文化主流。针对外来文化的·264·

由此所诱发的盲目模仿以及崇洋媚外思想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存在形态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文化自信新危机。

四、文化自信引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构建措施

(一)培育学生文化甄别能力大学生思想具备较高的可塑性,而当前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中逐渐缺失前进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培育学生文化甄别能力,使其可正确分辨文化内容的优劣,防止学生被错误思想所干扰。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化分析的教育形式,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将多元文化与盛行的行为展开全方位分析,促使学生可真正掌握文化起始原因。同时,充分分析各类文化体系发展路径及趋势,使学生及时辨别具备商业特性的文化属性以及诱导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抑制愚昧思想发展,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二)真正强化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

近几年,新媒体持续发展壮大,并以极大的潜在力量影响着传统媒介。在互联网信息条件的教育环境下,思政教育者应正确认知到互联网领域发展对于育人环境产生的影响,切实发挥院校第二课堂功能,强化对网络思政教学的适应性及主动性。首先,强化网络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可独立过滤及筛选信息内容,选取个体兴趣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学校网站也要针对传统文化与当前主流价值取向展开宣传,落实通过正确与科学的校园舆论引导学生,从而为学生创设适宜和安全的网络环境。其次,借助新浪微博与微信创造教育新平台,借助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交流,抢占互联网主阵地,从而达到主流思想传播的目的。利用建设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及时宣传和文化自信有关的内容,呼吁学生积极融入网络思政教学中。

(三)增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对于马克思理论内容的学习热情,培育其综合素养,落实专业文化课和思政理论课同步发展。多数高校持续探究在马克思理论前提传统文化内容的实践和理论融合,譬如环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主题增设选修课,并且这些课程和思政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相一致,教育内容也是针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和深化。人文素养选修课不仅是对于思政教育的适当补充,也与其他选修课存在本质区别,在满足大学生个体兴趣和成才等多方面要求的同时,呈现出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祖国发展以及民族进步具备不可代替的作用,思政教育者应对此提高重视,并展开相应研究分析,从而探索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加强其文化自信真正可行的实践途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机制,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并推动其全面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春,季璟.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20-125.

[2]张华欣.“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8):134-136.

[3]闫彩红,刘殿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8(24):40-41+62.

[4]李文英.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传播,2019(04):23-25.

[5]丁爱梅,曹清.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79-82.

【作者简介】廖永贤(1971-),女,苗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