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小容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本文阐释了文化认同及其内涵,文化认同机制,以红色文化为例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路径,为高校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教育路径引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调适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当青年人从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转变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生活,那么就完成了对其文化的认同,也就是通过冲突到达了调和状态。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通过教育要让学生去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1.文化认同及其内涵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某种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会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文化的归属意识。个体一旦对某种文化产生了认同,就会产生巨大的、潜在的、一致的、黏合的力量,即以某种文化为核心的内聚力与向心力,这种力量会形成一个支配个体行为、创造,左右个体观念的认同体系。在这种认同体系中,个体一方面会自觉将与该认同体系一致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有违背这种准则就会被个体视为越矩行为,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愧疚等情绪。
文化认同具有群体归属性。人在与自然相依共存及劳动中创造与发展了文化。不同群体创造文化的过程与方式是不同的,这是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作为社会属性的个体,从出生就受到各种群体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中成长。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某个群体,不属于某个民族,对一个群体文化或民族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认同。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民族或群体及其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意识,那么就会形成最为核心而稳定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具有动力协同性。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内聚力。民族文化中的其他部分都可能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变化,但是民族的文化认同却能够长期存在,并且在民族遇到困境遭受迫害时作为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民族在逆境中寻求生存的机会。
2.个体文化认同机制
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必然要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个体的文化认同也是在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中逐渐形成的。
2.1民族或国家兴盛是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
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兴盛时,个体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其文化认同意识也比较强烈,甚至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强烈的文化认同又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内聚力,对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民族或国家处于落后、衰败、危难时,个体可能会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产生怀疑,进而削弱对固有文化的认同。
2.2文化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和价值取向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自觉或被动地接触各种文化。一种文化被青年人所认同一般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不自觉地接纳了,一种是被动的甚至带有强制性的接受。青年人是否会对他接触的文化产生认同,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愿望、看法为出发点。一种文化之所以被认同,在于这些文化符合个体的生存、享乐等心理需要。同时,个体产生文化认同后,也会导致其对文化赋予更高的价值取向,与自己认同的文化相吻合的事物就会被认定为有价值的,不管这个事物客观上是否有价值。
2.3文化认同过程是冲突与调适的过程
个体出生后最先接触的教育者是父母。父母本身就是上一辈文化认同的结果,是文化的基本载体。父母将内化的文化习惯性地“嫁接”在婴孩和儿童身上,后者无选择地接受“改造”。青年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强烈,一方面按照已经接受认同的文化去规范塑造自己,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认同与逆反共存的过程,出现总体认同、局部逆反的现状。在一段时间心理冲突后,经过长期的
84 ·2020年09期
2.4仪式感、期望与要求等外在因素对文化认同起到积极作用除了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并自觉产生认同外,承载文化要素的仪式感与众不同的隆重、独特意义和程序化过程会带给人强烈的情感体验,促使个体主动地、自觉地接纳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每一种文化都会对个体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角色希望。事实上是要求个体尽快地、完全地融入到这一文化中去,这无疑会加速个体对文化的认同。
3.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路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要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本文仅以红色文化为例,探索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教育路径。
3.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经。文化认同是一种理性的认同,是在认识和了解某种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判断后的认可和赞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鲜明政治立场、大公无私的价值取向和勇往无前的斗争精神,需要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凝聚精神共识,最终达到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3.2主题实践活动
高校主题实践活动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红色基地、观摩红色影视作品、诵读红色文化经典等形式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亲身体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强化红色文化认同。
3.3仪式教育
仪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契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仪式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宣誓、祭奠、庆祝等仪式中突出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意义和心理标记,注重大学生真实的感官体验,将抽象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可感知的动作、仪态、律动,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能量,庄严的场景、严肃的态度、不苟的细节必定留给大学生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
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堂内外相互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映衬。高校必须将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中,创新教育载体,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体制。坚持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的同时注重培养通晓世界文化的跨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周宇、王倩玉、孙铭烁.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3)
[3]黄永茂.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研究[J].2019(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8-2019年教育科研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国精神”的传播路径分析(CQEIEA2018KYKT-B004)阶段性成果;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改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SWJWJG201902)阶段性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