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党建管理
在你身边,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社区管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社区管理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与管理,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但看其社区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我国的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作为弥补改革中出现的管理缺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论界以及百姓的高度关注。在经历了近10 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社区管理仍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我们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对比发现,社区管理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由于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社区党建建设就尤为重要,党的建设与管理是关系到整个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遍重视不够。一些部门的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的改革和调整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开展社区党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工作中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抓手。有的虽然有安排、有部署,但在抓落实方面做得不够。
(二)任务不明确,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于当前社区党建有哪些主要任务,从哪些方面去抓,一些社区党组织对此不明确,或者是找不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效果不明显。此外,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不够,切实有效的措施、载体和机制不多。
(三)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比较薄弱。表现为:一是社区党支部发展党员困难较大。社区管理的人员多为无业人员和社会青年,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愿加入党组织,真正能让社区党支部发展的党员后备人选少而又少。加上一些地方党支部的工作力度较弱,党员发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流动党员管理上比较薄弱。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几类:(1)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有的即使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也不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不愿暴露党员身份;(2)迁居党员。这部分人员迁移到新居后,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或者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3)退休后二次就业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因嫌转移组织关系麻烦,往往不转移,声称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4)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这部分人员下岗后返回街道社区,但多数人的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企业党组织;(5)毕业后、就业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兵党员。这部分人员中有的待分配时间长达一年,在“找工作”期间,多数不能及时递转组织关系,即使转移了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也比较困难,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6)流动人才中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多为科技人才,流动性大,有的党员政治意识不强,长期脱离组织。
(四)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目前,许多社区虽建立健全共驻共建工作机制,但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共建意识不强,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有不少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层层负责和专人负责等责任制。
(五)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和针对性。目前,一些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方法单一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他们找不到有效的形式和载体,把党支部开展活动仅仅理解为传达文件和组织学习,缺乏创新和针对性。一项调查表明,一些社区党支部书记把“在党员大会上学习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规定”作为社区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难对党员产生吸引力,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难以有好的发挥。
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宣传机制,在形成“大社区”观念上下功夫。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举办讲座、发放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建设、社区党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社区党建的先进经验,大力营造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浓厚氛围,增强社区单位和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营造辖区内单位“大社区”观念,形成对社区的“大宣传”格局,通过社区把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团结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社区美好的家园。
(二)健全工作机制,在强化社区服务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可靠、水平较高的社区福利和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健全管理机制,在增强党的凝聚力上下功夫。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依托、辖区全体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直管”好居民党员、“共管”好离退休党员、“协管”好社区流动党员、“双管”好在职党员、“接管”好下岗、待岗、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党员和未安置的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切实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 (四)健全参与机制,在形成社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要在进一步深化“共驻共建”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覆盖的深度,实现社区党建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一步延伸、向社区单位在职党员进一步延伸、向社区团员青年进一步延伸的目标,努力构筑社区“大党建”的新格局。充分调动社区在职党员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党员奉献日”、成立“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方式把他们吸收到社区的管理之中来,形成强大合力来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
(五)健全制约机制,在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群众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评价制度,完善政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社区对居民的制约机制,制定社区卫生公约、文明居民公约等制度,引导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将社区共建项目纳入“三位一体”考核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对社区党建的督查和考核制度,使共建工作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实现共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六)健全配套机制,在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上下功夫。建立配套的投入机制,采取财政安排一点、社区分担一点、职能部门投入一点、社会力量支援一点,来解决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资金矛盾。要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促进社区的
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既把政府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又不增加社区自治组织的负担;要以“刚性”的细则要求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的同时,也要把人员配置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核监督到社区,使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基层自治组织。
在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的同时,我们要兼顾好其他管理方面,如在社区精神方面,我们要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思想工作,宣传各种普法教育等;在社区文化管理方面,朵朵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推动全民健身等;在社区服务管理中,我们要多多提供各种便民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在社区治安管理中,健全群防群治的网络等;在社区保障管理中,建立以城市社区为内容的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社区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管理于自治管理相结合,使居民在精神文明、文化、服务、经济、治安和保障中充分体会到社区的便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