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
一、开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 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开展的概念 P2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开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构造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构造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构造的变化。第二,产出构造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安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开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开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开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开展的根底;经济开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开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开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开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开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开展=经济增长+构造升级 1、农-工业构造〔工业化〕 2、城-乡构造〔城市化〕 3、收入分配构造 4、制度的构造性变迁5、预期寿命〔安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开展的状况 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 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中国?
jz*
.
.
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 :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 :收入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 :泯灭传统的优秀文化。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 :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的衡量 〔一〕经济增长的衡量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 〔二〕经济开展的衡量 P3
衡量经济开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开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说明开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
1、根本必需品的消费量;2、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3、识字率; 4、安康水平;5、就业状况。 五、洛伦兹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到达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假设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那么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直线OL。 六、衡量经济开展的重要指标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3
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开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开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那么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安康状况等。
jz*
.
.
2.联合国社会开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开展指标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 〔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 〔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 〔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
〔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 〔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 〔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 〔11〕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 〔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
〔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 〔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 〔15〕人均对外贸易额;
〔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3、人文开展指数
最有影响的开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开展指数〞〔Humen 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开展方案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开展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后发表的人类开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展了一些修正。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预期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这三个指标是按0 到1 分级的,0 为最坏,1 为最好。人类开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开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开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开展指数〔〔0.8—1〕。 4.其他量度指标
〔1〕一些开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开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根本需要,即在经济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这种主张被称为“根本需要思路〞或“根本需要战略〞。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 Blanchard〕的定义,根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满足根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效劳,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安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构造、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四个局部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P4 〔3〕中国小康社会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立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小康社会指标确实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开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表达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jz*
.
.
\"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根底,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开展、生活水平、社会开展、社会构造、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 第三节 开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开展经济学兴起以前的经济开展思想 P6 〔一〕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思想有:
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
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开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开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效劳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即“配第——克拉克命题〔法那么〕〞。 〔二〕重农学派:魁奈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承受或否认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根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三〕亚当·斯密
他是将经济开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一旦开场,便会持续地进展,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停顿,经济开展也会停顿。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根本原那么。
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到达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到达一个并非他本意要到达
jz*
.
.
的目的。〞
〔四〕大卫.李嘉图(D.Ricardo)
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经济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经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 3.关于报酬渐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比拟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不能扭转报酬渐减的趋势,生产开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报酬渐增,农业生产报酬渐减。在所有土地都被耕种之后,农业报酬渐减的趋势将压倒 工业的报酬渐增的趋势,结果,从某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步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4.和斯密一样,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
5.和斯密一样,认为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五〕约翰.斯.穆勒(J.S.Mill)
1.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以及萨伊与马尔萨斯、西尼尔等人的学说的系统综合,但是,他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一些特殊论证。穆勒也探索了静止状态的问题。他认为,当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把经济增长推向高水平阶段时,由于人口增长的约束,经济出现了静止状态,但“一个高开展水平的静止状态,比任何其他状态都令人快乐。〞
2.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的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另一类是分配的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这成为在增长的同时解决收入分配与不平等问题的理论根底。
3.他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这些至今是开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开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 〔六〕“静态的插曲〞 一些开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如迈耶〔G.M.Meier〕所说:“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但是,西方开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理论从主流经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
1.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他对经济开展问题也有论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他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渐增趋势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渐减趋势,从而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的障碍。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接结果来衡量,使大多数人有比他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时机,也将是有利的。他说:“依靠这个手段〔教育投资〕,许多原来会默默无闻而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而且,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创造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jz*
.
.
样多。〞
马歇尔对经济开展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开展过程的根本看法:经济开展是渐进的、和谐的和经济利益逐步分润到社会全体的过程。这一看法成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开展理论的重要观点。
2.熊彼特
他把经济开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他所说的静态的循环周流〕的一种突破。突破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开展。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内在的因素〞,从而经济开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的一种变动。可见,熊彼特比拟强调开展的内因作用。 二、 开展经济学的兴起 P8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种早期关于开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E.Staley〕的\"世界经济开展\",曼德尔鲍姆(K.Mandelbaum)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s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开展经济学的诞生。但在1943年至1947年发表上述三种著作,虽然开场涉及了经济开展问题,论证还很不系统,很不全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开展经济学。
1950年前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形成了开展中国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谋求经济开展?什么是促进经济开展的动力?什么是限制经济开展的障碍?这些问题要求经济学家作出专业性的解答,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开展经济学。
三、 开展经济学的演变
开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开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二阶段。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开展经济学的特点 P8
在第一阶段,关于开展中国家如何开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工业化论〞或“工业化第一主义〞;第三,强调方案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方案论〞或“方案第一主义〞。 这一阶段开展经济学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 反“单一经济学〞的倾向 P9
2.自认为经济开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grand theory),这些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可以适用于一切开展中国家。 P10
3.内向开展战略倾向 P10
〔二〕第二阶段开展经济学的演变 P10
1.对经济方案化的得失重新评估,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 2.对农业的偏见受到纠正
3.外向开展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开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
总之,第二阶段的开展经济学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方案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还是在农业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都可以表达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这被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The 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影响下,不少开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展战略上改弦更张,纠正了畸重畸轻的政策,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作出了重大改革,由不同程度方案管理下封闭式的进口替代,迈向市场经济开放模式下的对出口的鼓励。这样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一些开展中国家和地区
jz*
.
.
出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东亚奇迹〞。
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固然是开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三〕第三阶段开展经济学的新特点 P11
1.在新古典主义复兴浪潮的冲刷中,人们又逐步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在一些根本问题有可推敲之处,由此而兴起号称“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首先,新古典主义以单个消费者或厂商为分析单位,而事实上个人或个体的偏好是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引导的,他们并非只做所喜欢做的事情,也做在一定制度构造下不能不做的事。因此,经济理论的根底必须与制度相联系。其次,新古典主义把人当作孤立的、自利的个体,而事实上个人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制约的,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不应当建立在不可靠的个人偏好的根底上,而应当建立在制度构造的根底上。再次,新古典主义的世界是交易本钱为零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有交易本钱的世界,这也就决定政治、法律的制度构造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再其次,新古典主义根本上不涉及国家问题,或者暗含假定国家不过是约束个人的某种行政体系,而事实上国家能有效地界定并强制执行产权,从而大大地推进经济绩效。最后,新古典主义不重视制度变迁,至多把制度变迁看成一种外生变量,因此,它可以解释经济绩效的静态与比拟静态的变化,但无法解释经济开展的动态变化,而事实上,动态的经济开展是以制度变迁为契机的。
总之,新制度主义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浪潮中是逆流而上的,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不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只是着重效用、财富、效率、均衡、货币、本钱—收益等范畴,而是把视野扩大,强调政治、法律、历史、组织、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并提出产权、契约、交易本钱等一系列新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的传统,因此,有人称之为“亚当.斯密的复兴〞。
2.应该对政策措施的变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研究,而且还应看到政治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现象比经济市场更为突出,其信息本钱和交易本钱更高,就努力使政治行为内生化。 3.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推动下,许多开展中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这些国家在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利与金钱相结合的腐败现象——寻租行为。相应地,在20世纪80年代,“寻租〞理论得到推进。就开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经济还有待于培育,有序的、公平的市场竞争还未形成,法制还不健全,一些人更容易凭借权力攫取经济利益,或凭借权利而索取贿赂。在“看不见的脚〞的践踏下,“看不见的手〞是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权力进入市场所引起的问题,其咎不在市场。显然,寻租理论已不是一种纯经济分析,而是联系制度、体制、政治因素来考察经济问题的,它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思路,号称新增长理论。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结果。新增长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
新增长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派生出新贸易理论。它的创新意义在于: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之从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相一致的理论,使贸易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消除了比拟优势与收益递增的矛盾。
新增长理论的蕃衍过程中,滋生了一种新的概念——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替代,其影响要比200年前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替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根底,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生产率大大提高。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将促进其改造,使经济效益大大改进。从增长的来源看,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一般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可见,知识经济的开展与新增长理论的根本
jz*
.
.
思路是一致的。
总之,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开展经济学第三阶段——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降临,而新增长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出现并成为这一时代具有重要内容的新理论的,它受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对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可持续开展研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思路之处是:
第一,新古典主义思路所考虑的资源最正确配置是短期的,可持续开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最正确配置那么是长期的,不是这一代的而是下一代的,甚至是更下一代的。
第二,新古典主义思路偏重于纯经济分析,可持续开展研究那么有广阔得多的视野,考虑范围涉及到非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观念、新贸易理论、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下经济开展绩效比拟研究〕等等。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开展的根本思路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增长的历史比拟分析、论证经济开展问题的四种思路
掌握新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2.教学重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3.教学难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构造、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模式 P15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 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开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P16 1.前提假设 〔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本钱与生产规模无关。
〔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资本—产出比例(k=K/Y= △K/△Y)不变。 2.数学推理步骤:
〔1〕设国民收入为Y ,储蓄率为s, 储蓄为S,那么:S= sY
〔2〕资本存量的变化是投资。设资本存量为K,投资为I ,△K为资本存量的变化,那么:I= △K 〔3〕一国的总投资必与总储蓄相等,即 :S=I
jz*
.
.
设: 经济增长率G=△Y/Y
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 △K ,所以,s=S/Y=I/Y资本-产出比k= △K / △Y 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 △K〕就是投资〔I〕,所以k=△K/ △Y=I/ △Y 从而G=△Y/Y=〔 S/Y 〕/〔△K/ △Y〕 = 〔 S/Y 〕/〔I/ △Y〕 = s/k
3.结论:经济增长率G =储蓄率s /资本-产出比例〔k〕 P16 4.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评价P17 积极意义:
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说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开展了凯恩斯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根底。
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它说明了国家干预和实行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模型缺陷:
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
〔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认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 〔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
〔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根底,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5〕它所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GA=GW=GN。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 P18
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 新古典模式的根本假定是:
〔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 〔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 〔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
在这些假定的根底上,首先研究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式中,Y表示产量,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r、a、 β为常数,一般情况下有:a +β=1 中性技术
A代表技术
y=F〔Ak,l〕被称为资本增进型
y=F〔k,Al〕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或者哈罗德中性 y=AF〔k,l〕被称为希克斯中性
jz*
.
.
所谓希克斯“中性技术〞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当然,考虑到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还可以表示为: Y=F〔K、L、R、t〕式中,Y代表产量,K,L,R代表资本、劳动要素和自然资源投入,乘数因子A〔t〕用来度量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动的累积效果,F表示函数关系。如果R固定不变,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表示:
YV.KKW.LLY..YYKYLYP19
该式说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对
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
新古典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特点:P19 〔1〕它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奉献〞的观点。并且把技术进步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最有意义、奉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立出来。这种区分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2〕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变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克制了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的“刃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3〕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在新古典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的调整主要不是通过国家干预作到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的。
〔4〕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的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相对增加从而工资率上升,因而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 P19-21 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根底,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
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开工资〔“两阶级〞分析法〕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严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该模型的根本假设有:
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 ②均衡条件为I=S;
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1.模型数学推导
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那么: Y=P+W 或 W=Y-P 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那么有:
s=P/Y・sp+W/Y・sw =P/Y・sp+(1-P/Y)・sw =P/Y・sp+sw-P/Y・sw =P/Y(sp-sw)+sw (1)
jz*
.
.
k=K/Y (2)
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得到: G=[P/Y(sp-sw)+sw]・1/k =P/K(sp-sw)+sw/k 〔3〕 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P20
利润率π= P/K,那么: G=π(sp-sw)+sw/k (4)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 决定于利润率的上下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当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越小时……. G=Sp *π〔资本家的储蓄率与利润率〕P21 3.新剑桥增长模式的特点:P21
①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
②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结论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问题根源于有效需求缺乏的观点完全不同。
③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④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方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四〕新增长理论 P21 1、代表人物及重要奉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理论奉献: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的变量,好象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P22〕 。 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奉献是技术内生化〔P22〕。 2、技术的内生化
面对现实困境,新增长理论有两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 一种是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进展,也可以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边干边学进展。
另一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 〔1〕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技术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 〔2〕运用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的研究开发部门的投资,不断引入新产品,使劳动分工不断加强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及技术进步自身的溢出效应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
3、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根底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局部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鼓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
〔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本钱,本钱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本钱。 4、新增长模型
jz*
.
.
主要有内贝罗的AK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等的政府支出增长模型、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罗默的知识资本外溢模型,等等。这些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设法处理递增规模收益,保证人均收入长期增长。如简单的AK模型:
在AK模型中,生产函数为:
其中,A表示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为资本存量。
假设:s储蓄率,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那么所有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存量,于是有:
〔产量与资本成比例,即有产量增长率 等于资本增长率 〕 内贝罗的AK模型
KsYsAKKYsAKYYsAY
由上式可知:S越高,产量的增长率也将越高;在S稳定时,经济增长由A决定。 AK模型的结论:
〔1〕AK模型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奉献在于打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式中 “余值〞的不解之谜,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资本和技术,阐释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为内生变量技术和知识要素的奉献。
5、新增长理论的根本理论意义 〔1〕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一个国家运用教育和研究开发,进展直接鼓励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所以一国政策重点应当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 〔2〕新增长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是怎样加剧了兴旺和开展中国家财富上的不均衡状况的。开展中国家虽然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因而投资所能提供的回报率可能较高,但是开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教育以及研究开发〔R&D〕或根底设施上的投资缺乏,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实现,所以穷国投资的收益低于其他资本支出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引起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财富和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 〔3〕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和收益递增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开展和奉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过程,探寻经济增长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主张政府介入经济增长,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开展。
6、新增长理论的缺乏之处 P21 〔1〕新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缺乏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素〔经济构造〕、劳动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分析,加之大量的数学方程运用,从而使其应用于经济开展研究的适宜性受到影响。
〔2〕新增长理论非常强调技术因素,也注意到了制度因素,并且也认为制度安排和技术进步在长期中是互动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因素。不过,对制度进展内生化处理及经历性研究显然是不成熟的。另外,新增长理论在技术和制度的共性方面缺乏研究。事实上,
jz*
.
.
技术和制度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根底性工作。
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库兹涅茨: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库兹涅茨。
西蒙·库兹涅茨主要从事下述领域的研究
〔1〕经济周期:西蒙·库兹涅茨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周期〞 〔2〕国民收入核算: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局部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3〕经济增长: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提醒了各兴旺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一〕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 P23
20世纪50年代,在考察了英、法、美等14个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GNP、生产率、经济构造、分配状况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人均GNP和人口表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GNP的增长 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2〕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 。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构造的转变率很高。
〔4〕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构造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 标。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二〕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及其源泉P23
〔1〕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为1.98%.
〔2〕劳动力数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平均0.3%的速度下降。 〔3〕总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率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重要结论:人均GNP的增长,2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增长,75%归因于投入要素 的效率---技术进步。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为现代经济增长开发了新的源泉!! 〔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P23-25
库兹涅茨效应结论:
经济开展水平越低,收入分配越 不平等;经济开展水平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
三、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P25
1960年,罗斯托〔W.W.Rostow)出版了\"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他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开展阶段划分方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等,从世界经济开展史
jz*
.
.
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阶段,它们是:
1、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preconditions for take off〕 3、起飞阶段〔take-off〕
4、向成熟推进阶段〔the drive to maturity〕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开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
罗斯托起飞模型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又称作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罗斯托模型〞 ,该模型认为现代化有五个根本阶段,长短各不一样:
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经济,等级社会〕
2.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过渡性社会,投资增长,社会行为方式转变〕 3.起飞阶段〔投资率大于10%,生产进步〕
4.趋于成熟阶段〔投资率大于20%,资源配置优化〕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国家影响、福利国家,大规模消费〕 〔一〕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局限和起飞的意义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大局部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消费水平很低。实行等级制,社会阶层构造有一些变动余地,但是很小,家族和民族起着重大作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济增长极其缓慢。
为什么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 P25-26〔局限〕 “起飞〞阶段及其意义
就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兴旺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突破〞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
所谓“起飞〞,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具有双重含义〔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起飞〕。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场或经济开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兴旺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起飞阶段特征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根底,国家出现了假设干区域性的增长极。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开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拟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场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 1873年,日本1878—1900年。 〔二〕成熟阶段
指起飞阶段后,正常成长的经济力图把现代技术推广到它的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中去,国民收入大约有10%—20%经常作投资之用。工业趋向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渐成长起来,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局部部门的时期。
jz*
.
.
国民经济各部门根本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装备,生产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也随之进入下一个阶段。
成熟阶段特征
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然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
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三〕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指社会的主要注意力从供给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效劳业方面,社会不再认为进一步推广现代技术是一个比一切都重要的目标。到了这一阶段后,社会有三个可能的开展方向:
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
二是福利国家,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
三是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超越出衣食住的根本需要的范围。此时,各种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消费提高;城市人口和办公室工作及熟练工作人员比重增加。
大规模高消费阶段特征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根底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效劳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构造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场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益剧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
由于社会化生产能力逐渐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就出现了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四〕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指主导部门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 部门,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劳业。 这是因为高额消费阶段虽然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城市衰败、犯罪增加、年轻人精神空虚厌倦等问题,只有让一切有才能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时机,使那些对工业化以后的社会现实不满的人感到有可能在现存制度中解决问题。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征
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场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住宅的新的主导部门。
〔五〕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P26
罗斯托认为,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有以下先决条件: 第一,科学思想条件〔牛顿科学思想〕 第二,社会条件〔创业精神〕
第三,政治条件〔以经济社会为政治目标的统一而强有力政府〕 第四,经济条件:
一是社会分摊资本的投入是必要的。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但工业的迅速增长必须有农业作根底,同时需要有完善的根底设施可供使用。
二是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10%〕。
三是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六〕经济起飞的动力和源泉:主导部门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几个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因为“主导部门〞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技术,本身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
jz*
.
.
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开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主导部门的条件及其形式 条件:
该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必须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开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有3种形式:
1.规模经济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在内部,可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本钱;在外部,可以把新开发的地区和新的产品纳入商业市场,扩大市场的范围,形成对主导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如铁路业作为主导部门,既降低了运输本钱,又将广阔的地区纳入了商业市场。
2.产生新产业和扩大出口部门的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为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新产业和部门的开展;另一方面,主导部门的开展可以扩大出口,换取外汇,从而为国内经济开展提供必要的国外资源。
3.带动影响:又称扩散效应。指主导部门的开展可以带动“现代根底工业部门〞〔modern basic industrial sectors〕的开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开展奠定根底。如铁路业的开展带动了采掘、钢铁、动力、机械工业等等的开展,这些部门、产业的开展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开展。
这种带动影响的作用方式:〔1〕回忆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主导部门的带动影响:以棉纺织工业例如
〔七〕理论评价
1.理论价值:\"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被评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
jz*
.
.
著之一,大量进展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对经济起飞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主导部门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细致论证,对开展中国家是有一定借鉴意义。
2.缺陷:但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从180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的经济根底上,因此在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情况时有着明显的缺乏。人口、贫困、开展、失业仍然是21世纪经济的重大问题。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再到全球化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其目的是企图否认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开展进程表现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论点。因此,罗斯托的研究只不过为增长与开展经济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头。
3.“经济增长阶段论〞 意识形态内涵本质 罗斯托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能力使“自由世界〞欠兴旺地区的经济获得稳定显著增长的国家,必须尽最大努力以自身经历导引该地区走上自由资本主义开展道路。唯其如此,才能使美国远离孤立主义的深渊和精神萎靡不振的危境,才能使美国的“使命感〞焕发新的光荣。
“经济增长阶段论〞用“现代化〞的概念包装自由主义传统和帝国主义理论,不再主张以赤裸裸的武力干预外国革命,没有从肤色等生理特征区分民族优劣,亦舍弃了“山巅之城〞和“希望之乡〞的“使命观〞言辞,代之以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引导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国家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最终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世界共同体。
四、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P28
60年代末期,正当西方国家沉溺于高速经济增长之中时,高速增长的恶果已开场显露,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人口增长率,同时,高经济增长率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耗竭、人的精神危机加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疑心,发出了“经济增长可取吗?〞的疑问。主要的代表有: 〔—〕“反增长〞论
1967年,米香的\"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联系社会福利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后果,认为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泉和目标,人类还需要有闲暇、文化娱乐、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静整洁的环境等等,但经济增长却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增加,无视了社会福利指标,使人类的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社会福利遭到了破坏,从而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一代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选择地受到损害。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生活质量下降,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令人疑心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疑心〞论。
〔二〕“零增长〞论
1968年,由30多位西方学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专门开会讨论了人类目前的处境与开展前景问题,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限度\"的报告,发出了“经济增长有限度〞的警告。并委托梅多斯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以\"增长的限制\"为名于1972年出版。与此同时,福雷斯特〔J.W.Forrester〕也在1974年提交了\"人类在转折关头\"报告,共同提出了“经济增长有限〞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5大因素,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一定百分比递增。如用P代表某增长因素基期的数量,r代表每一期的增长率,A代表第n年的该因素的数量,那么指数增长的计算公式为: A=P〔1+r〕n
〔比方,一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那么人口增加一倍需要35年〕。 〔三〕理论批判
报揭发表后的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许多地区发生饥荒,一时间引起了整个西
jz*
.
.
方世界关于物质增长及其极限问题的讨论。\"增长的极限\"发表不久,阿姆斯特丹就出现了\"反对罗马俱乐部\"的著作,1976年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发表了\"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远景描述\",该报告几乎逐条批驳了\"增长的极限\";1981年美国学者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中译本名为\"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也对罗马俱乐部的极限论提出了批评:从“无限的自然资源〞到“永不枯竭的能源〞,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更为重要的这种资源可能向我们提供的效用,是永远不可知的…〞 人类资源没有尽头。“实际上,技术创造新的资源。……这就是人类不断繁衍增加,不断消费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贮备却不断增长的原因。〞认为梅多斯等人不过是“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 〔四〕经济增长极限理论的深远影响
1972年梅多斯等人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早已是名满全球的一块丰碑,而且因为这份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全球性问题,本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给人类 社会的传统开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根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开展。〞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开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开展〞的观念迅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响应。仔细分析可持续开展观的内涵不难发现它就是\"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均衡开展观〞的深化和扩大。可以说,可持续开展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增长的极限\"中所论述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开展大会\" 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确立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全球可持续开展观。
第二节 论证经济开展问题的根本思路 四种根本思路:P30
一、构造主义思路二、新古典主义思路 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四、激进主义思路
第三章 资本形成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资本的概念、资本匮乏对经济开展的障碍理论、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
掌握资本匮乏对经济开展的障碍理论、 “大推进〞理论、资本形成的来源 2、教学重点
资本匮乏对经济开展的障碍理论、掌握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及资本形成来源 3、教学难点:促进资本形成理论 前言:开展经济学中的资本
1、西方开展经济学家把资本分为4 种类型: 〔1〕资本品〔capital goods〕,即传统上所说以机器、厂房为主的耐用品。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它附着在单个人身体之中,它的使用为个人控制,不管对这种资本的投资来自个人还是来自政府。 〔3〕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collective capital〕,如公共根底设施属于此类。它的特点是免费为单个人提供生产与消费效劳,其支出由税收弥补。
〔4〕智力资本〔intellectural capital〕或知识,其显著特点是,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免费品。
现在通常把资本划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上所说的资本品与社会资本可以归于物质资本范畴,而智力资本可以归到人力资本之中。开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即指以机器、
jz*
.
.
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
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的奉献 资本形成与经济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开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根底。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开展水平的上下,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开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
根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在开展中国家要大于兴旺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在兴旺国家要大于开展中国家。因此,对开展中国家来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换言之,资本形成大小是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水平上下的关键。
第一节 资本匮乏对经济开展的障碍
20世纪50年代,普遍认为:贫困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和投资缺乏。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P38
〔一〕理论内容:1953年,美国开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出版了\"不兴旺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开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存在于两方面: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置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二〕理论评价 P39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开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开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这也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批评 P39
第一,纳克斯混淆了具有绝对意义的储蓄水平〔绝对储蓄量〕和具有相对意义的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储蓄率而不是储蓄水平。 第二,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一些低收入的开展中国家储蓄能力并不低,它们具有很大的潜在储蓄能力,并且很多国家还具有在非常时期迅速集中大量资金的潜能。
第三,认为储蓄水平不高仅归因于收入水平低的观点较为片面。 第四,所谓市场容量狭小的观点有很大片面性。
第五,无视了在直接投资、贷款和援助等形式下的国外储蓄的作用。
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P40
纳尔逊于1956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是很敏感的。 〔一〕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内容:
1、生活贫困—死亡率高—抑制人口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改善—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
jz*
.
.
2、“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含义: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如小于oA’),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3、结论:假设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他认为开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展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其结论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一致的。
〔二〕理论评价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了开展中国家经济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缺乏;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缺乏。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开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所以,这个理论成为“平衡增长〞战略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重要依据。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对于研究开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一理论把开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又把收入水平低归结为“资本形成缺乏〞,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而且过分夸张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开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无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开展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陷阱〞理论为理论根底和分析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P41
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Myrdal,G.)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此后,又于1968年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开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他关于经济开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理论,来解释不兴旺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一〕主要观点
〔1〕缪尔达尔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开展理论。他尤其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开展都是逐渐演进而来的,演进的过程是:首先产主“起始的变化〞,然后产生“第二级强化运动〞,最后出现“上升和下降〞的结果,这个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起始的变化。依据这种方法,缪尔
jz*
.
.
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是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像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促成社会经济过程开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运行方式。据此他指出:经济开展不应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应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开展,其中主要有产出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制度、政策六大因素。
〔2〕缪尔达尔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开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开展态势: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开展过程沿原先因素的开展方向开展。因此,这种开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
比方:在欠兴旺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安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的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了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开展中国家老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负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3〕那么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是什么?
缪尔达尔认为,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缺乏,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为此,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以提高开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
缪尔达尔指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制“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因为,收入增加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营养、卫生条件、安康、教育等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进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最终导致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又会对下一期收入产生更大的积累性效应。这是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用制度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从另一种角度,研究了开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指出了收入水平低下、资本形成缺乏对经济开展的障碍;同时,它主张通过实行制度上的变革〔如收入平等、土地改革等〕和增加投资来改变收入与产出之间的不良循环。
缪尔达尔强调主要通过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收入增长,并且主张采用“地区不平衡增长开展〞战略,即通过兴旺地区的优先开展,再利用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开展。因此,这一理论成为开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开展〞理论的依据之一。
三大理论评价 P42
上面介绍的三大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 十分突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本匮乏是开展中国家陷于持久贫困的根本原因,反映了一种“唯资本理论〞的经济开展思潮。
此外,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的形成,无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培育。 第二节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The “big push〞 theory〕P42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以\"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为题,在\"经济学杂志\"1943年7-8月号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一〕主要内容:
1.强调工业化对开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P43
jz*
.
.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开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太小。而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他强调指出: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开展速度提高经济停滞地区的收入,从而使世界各个地区的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唯一方法。〞因此,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开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开展的唯一途径。由此可见,罗森斯坦—罗丹是一个“唯工业化论〞者。
2. 如何实现工业化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唯一途径是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但他又认为,开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根底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很低、市场容量狭小、投资规模极小,因而,小量的投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更谈不上工业化了。开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根底设施建立方面〕投入资本---即大推进,来冲破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迅速地实现工业化,到达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均等化的目标。
3 . 实行“大推进〞的原因 P43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因为开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 (indivisibilities〕 ,由此决定了其投资必须是“大规模跃进〞〔sizable jumps)式的。
〔1〕社会分摊资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的供给具有“不可分性〞。社会分摊资本又称根底设施,即在交通运输、通讯、水坝与电站、学校、医院等开展经济所必须的根本条件与设施方面的投资。由于这些工程规模宏大,并且互相联系、互为依存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场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
〔2〕储蓄也具有“不可分性〞。储蓄的增长也不是平稳进展的,而是跳跃性的、阶段性的。每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和经济开展水平必须大到足以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到达一定限度,使储蓄能够充足地迅速增加,为下一期更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准备足够的资本资源。
〔3〕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产生于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即投资者无法确定他的投资工程是否能找到产品销售市场。
此外,罗森斯坦一罗丹还特别强调了“大推进〞式的投资对厂商和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作用,全面投资以形成充分的市场需求。
全面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P44
〔二〕“大推进〞理论的评价 1、理论的积极意义:P45
第一,促进外在经济效益;第二,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
jz*
.
.
2、理论的缺陷 P45
第一,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
第二,全面地大规模投资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政府在投资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可能采取过激措施导致经济失调
第三,大推进式的投资将大量资本集中于工业部门,无视了农业的开展;而农业、采矿业的出口可以逐步形成市场条件。
第四,开展中国家的不平衡现实也证明这一理论并不切合实际。 二、利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Critical minimum efforts)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提出了经济开展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开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缺乏,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或“贫困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困境,必须在经济开展的初始阶段实行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到达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从而产生一个“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力量“大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井〞的泥潭,实现长期、稳定地增长。
那么为什么人均收入不能大幅度提高、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
利本斯坦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两组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力量。
利本斯坦认为,要实现“临界最小努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激发群众的经济增长动机,改变传统观念以鼓励人们敢冒风险、善于追求利润,创造适宜的投资赢利环境,培育经济增长的气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大力开发和运用新技术,等等。
理论评价 P46 积极意义:
注意到投资规模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和人口压力在开展中国家经济中的现实威胁。
理论缺陷:
1、过分夸张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性; 2、无视了其它的一些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开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根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到达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缺乏,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中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中国一直属于低收入国家行列;其后开场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又从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了中上等收入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2010年我国GDP401202亿元,相当于人均4277美元〔按13.4亿人口和1比7的汇率计算〕】。
如何防止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拟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jz*
.
.
对策:
1、大力提高我国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由出口导向转向进口替代; 2、进一步提上下技术产业的生产率;
3、同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型产业和效劳业的创新链建立。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
一、形成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 P47 国民收入的根本公式:
总支出:Y=C+I+〔X-M〕〔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总收入:Y=C+S
因为总收入必等于总支出,所以有 I=S+〔M-X〕
上式说明:一国的投资能力〔即资本的形成能力〕决定于国内储蓄水平,加上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
资本形成通常考虑国内和国外两个来源! 国内储蓄包括:
1、民间的自愿储蓄;2、政府储蓄。
国外流入资金包括:1、国际机构的长期贷款;2、外国政府的官方开展援助;3、外国私人投资FDI;4、外国商业银行的中、短期贷款;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短期贷款。
二、国内民间储蓄 P48
储蓄率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减轻储蓄的稀缺程度,但是二者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一〕家庭储蓄
1、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2、家庭规模3、风俗习惯4、宗教信仰5、通货膨胀 〔二〕企业储蓄
一般而言,资本供不应求的国家利率水平应高。
为什么资本稀缺的开展中国家的利率反而比资本丰裕的兴旺国家的利率低呢? P51
------政府对储蓄和投资的干预和控制
第四章 人力资源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源理论
掌握人口过渡理论、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开展中国家的失业及原因、教育投资分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口过渡理论、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开展中国家的失业及原因、中国与印度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源开发比拟
补充知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一〕内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如果发挥出来了,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安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效劳,增加商品和效劳供给,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
〔二〕联系与区别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其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以人的能力的质的规定性为核心,都是人的能力在不同环境下的
jz*
.
.
共同表达,两者在许多场合下可以通用和互换。
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 〔1〕人力资源是一个关于人力的存量概念,而人力资本那么既是存量概念也是流量概念。 〔2〕人力资源是既定的,即使其再生性也是外在的力量所致,它没有刻画自己的形成过程。而人力资本那么不同,是可以通过投资和积累形成的,可以自我增值扩大,同时也必须能够自我增值——这是由资本的特性所规定的。
〔3〕人力资本涉及具体的投资、积累、形成的回报过程,而人力资源那么主要是开发和利用过程。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力问题的,人力资源强调了人力的客体性方面,而人力资本强调了人力的主体性方面。
补充知识:人力资源对经济开展的奉献
早期西方经济开展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开展中的作用,而无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开展经济学家转而注意人力资源对经济开展的战略意义,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开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那么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根底。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开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开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开展任何别的东西。〞
开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erutilization〕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
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过去、现状与前瞻
从公元初年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不到0.05%; 1900—1950年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也只有0.8%; 从1950以来的几十年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猛增近2%. (一〕世界人口总量变化 时 间 人口数量 时 间 人口数量
公元183010亿 公元193020亿 公元30亿 公元197540亿 1960 1987公元50亿 公元200063亿
〔二〕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情况P55 〔三〕世界人口成长数值预测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是开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结果,在世界总人口中,85%生活在开展中国家。
据共同社报道,联合国对外公布了一份人口增长预测报告,其中指出,至2030年,由于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届时全世界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65亿猛增至91亿,到2040年,继续增加到100亿!新增加的人口有90%生活在开展中国家,其中 半以上集中在亚洲。在人类寿命的延长同时也将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到来。
预测同时指出,今后人口的开展趋势将是在开展中国家出现人口猛增的现象〔强大的惯性?P56〕,相反兴旺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左右,将根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准。
二、 人口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 P56
jz*
.
.
〔一〕人口过渡理论又称人口转变理论(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法国人口学家朗德里〔1874-1956〕按照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可以把兴旺国家的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率〔35‰〕与死亡率〔30‰)都很高,因而人口增长非常缓慢(5‰) 。这个阶段根本上反映了19世纪以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于经济迅速开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民的安康和营养状况得到大大的改善,这就引起了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地下降,与此同时,人的预期寿命也延长了三分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出生率并没有伴随着死亡率而下降。结果,高出生率与下降的死亡率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
第三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低。上世纪初50年代时期,这一时期死亡率仍然在下降,但下降的速率放慢。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开展,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率的提高,避孕技术的进步,出生率开场呈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要大于死亡率下降幅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低,很少超过(10‰),甚至趋于零。
当今兴旺国家已接近完成了这种转变,即开场进入了人口转变的最后阶段。 但开展中国家目前还处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还处在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阶段,所以,人口增长异常迅速。不过,近20 年正经历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人口增长率开场下降,开展中国家正向第三个阶段迈进;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正在朝第三个
jz*
.
.
阶段迈进。
死亡率下降及其原因
进入20 世纪以来,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现在20 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法律和秩序的强制实施〔通常是由殖民统治者制定〕,加上较兴旺的交通运输使食物的生产和分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使得以前经常出现的阶段性的饥荒大大减少了。
第二个阶段始于20 世纪中叶的公共安康工程的实施。这些工程包括在许多城镇建立供水和卫生系统,以及接种痘苗以预防一些致命的疾病,如斑疹伤寒、霍乱和黄热病。
第三个阶段包括通过医院和诊所提供的广泛而深入的医疗效劳,使儿童死亡率大大降低了。
人口出生率下降及其原因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两大因素引起的:
1.经济的开展。经济开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保障、教育尤其妇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医疗保健的改善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等因素,使人们养育子女的净本钱〔即本钱减去收益〕增加了和生育观改变了。
2.出生率控制。国家法律的干预、避孕技术的进步,出生率开场呈下降的趋势。 思考题:
1.在现在和未来的20年,新增加的人口有90%生活在开展中国家!
2.事实上,为什么许多开展中国家的出生率难以降低, 人口难以控制以致迟迟不能完成人口过渡呢? 〔二〕“人口陷阱〞理论 P58
2、评价人口陷阱的理论缺陷 P60-61 〔1〕同马尔萨斯一样把人口和经济增长绝对地对立起来,对生活水平的提高采取极其悲观的态度,低估了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粮食生产及一般生产的可能性和方案生育将适当抑制人口膨胀的可能性。
jz*
.
.
〔2〕理论基于一个不合事实的假设之上:即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事实上,许多开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而不决定于人均收入的上下;或者出生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的状况。P60
〔3〕人口陷阱的倡导者未能认识到:决定人口增长的并不单纯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有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分配状况等。 〔三〕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贝克尔、莱宾斯坦〔Leibenstein,H,〕从需求方面研究家庭生育决策,把生育决策整合进微观经济学效用分析的框架中,从而清晰地提醒了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途径。
“孩子:特殊的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本钱----效益分析: 1、生育孩子的效益:概括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
〔1〕劳动—经济效益。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可为家庭提供劳务或从事一定的职业劳动,为家庭提供经济收人。
〔2〕养老—保险效益。特别是在开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事业不兴旺,父母养老主要依靠子女。
〔3〕消费—享乐效益。孩子作为“消费品〞,能够满足父母感情和精神上的需要,给父母带来“天伦之乐〞。
〔4〕维系家庭地位的效益。继承家产,将家庭地位一代一代维持下去。
〔5〕承当家业兴衰的风险效益。子女的素质和技能可为家业兴衰的风险提供保障。 〔6〕扩展家庭效益。一般开展中国家希望“多子多福〞,子女多意味着家庭的兴盛。 2、生育孩子的本钱:P61
一局部为直接本钱,即从母亲怀孕到将孩子抚养自立所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
教育、婚姻等的费用。
另一局部为间接本钱,即父母主要是母亲因哺育照料孩子耗去时间而损失的效用,包括因减少工作时间而损失的收人,因丧失受教育、升迁时机等的时机本钱。
生育子女的微观经济分析 P62
jz*
.
.
在正常情况下,收人增加会导致对所有商品需求的增加,其中也包括对子女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但收入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生育子女的时机本钱提高了。这相当于孩子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孩子变得昂贵了。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理性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对孩子的需求,增加对其他商品的消费,即用其他商品来替代孩子。这就是“替代效应〞。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相抵消的结果,对孩子的需求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取决于孩子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
3、不同兴旺程度国家出生率的上下不同原因分析〔基于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P63 兴旺国家出生率低是由于这些国家养育子女的本钱很大。 首先,兴旺国家的高度竞争的环境迫使父母亲为了子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不惜对他们进展智力投资,从而增加养育子女的直接本钱。
其次,在兴旺国家中,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时机很高,这就增加了在家里抚养子女的时机本钱。同时子女一般在上学年龄是没有为家庭挣钱的时机的,这就增加了养育子女的净本钱
第三,兴旺国家的父母亲年老后一般不需要子女赡养,普遍推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加之兴旺国家医疗卫生技术兴旺,儿童死亡率很低,这就免去了为保证得到一定数目的子女而多生一些孩子的忧虑。结果,家庭对孩子数量的偏好和需求就减少了。
第四,除了本钱大之外,兴旺国家的生育观念也随经济进步而发生了变化。此外,在兴旺图家中,“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及时行乐〞的观念越来越强,父母亲不愿为哺养孩子而劳神费时,从而减少了对孩子的偏好,“丁克〞家庭数量众多。
与此相反,在开展中国家,出生率很高的原因是养育子女的本钱低廉。
首先,由于教育落后,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很少,从而减少了养育子女的直接本钱。 其次,妇女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时机很少,子女从小就可以帮助家庭创造收入,从而减少了养育子女的时机本钱。
第三,社会保险制度不普及,父母年老后因无养老金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赡养。
第四,由于死亡率下降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贫苦的人民的心里。
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具有鲜明二元构造特征的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生育率较低,是因为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本钱较大,对子女的偏好较小;在落后的乡村地区,生育率较高,是因为农民养育子女的本钱较低,对子女的偏好较大。这一点说明了开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焦点在农村。
三、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忧患
为什么过快的人口增长必将有害于经济开展?P64-66
第一,必将降低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经济进步的愿望成为泡影。 第二,赡养负担〔赡养率〕加重。 第三,出现“资本宽化〞现象。
第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困难。 第五,社会经济构造调整困难。
第六,无力开展教育文化事业,人口素质不断下降。 请思考: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吗? 除人力资源丰富外,人口增长产生的压力会迫使人们采用新技术,对新思想有较强的承受力;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闲置
一、开展中国家失业的严重性 P66
jz*
.
.
1、失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P67表4-4、5〕
2、就业和失业都在增加,但失业增加速度快于就业增加速度。 3、就业缺乏现象突出。
目前开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劳动力供给增长迅速;2.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大;3.知识失业的问题比拟严重;4.自营职业所占比重较大。
失业的界定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失业就是想工作而没有工作。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对失业的定义是,那些没有就业,但积极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人。更确切地说,如果一个没有工作,并且 〔1〕在最近四周曾经专门找过工作的人,
〔2〕从工作中被辞退下来而又正等待恢复工作的人,或者 〔3〕正等下月去报到上班的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失业者。 这个定义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根本相似。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界定是:一定年龄以上参考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由此我们认为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条件:
〔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现在没有工作。 二、开展中国家失业的范围 P69
经济学家爱德华兹认为,开展中国家劳动力的闲置〔不得其用或失业〕有五种形式: 〔一〕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劳动力的自愿失业有以下三种类型: 〔1〕提前退休〔prematurely retired〕。指劳动者还未到退休年龄,便自动提前退休,赋闲在家。这种情形,从外表上看可以增加就业,实际上却是使一局部经历丰富、有工作能力的人提前退休,是一大浪费。
〔2〕沮丧的劳动者〔discouraged worker〕。有些劳动者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因而十分沮丧,最后放弃了寻找工作的念头,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也是一种被闲置的劳动力。 〔3〕隐性失业〔hidden unemp1oyment〕。许多就学于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函授学校的人和家庭妇女均属于此类。他们从事家务劳动或上补习班仅仅是第二选择,而非第一选择,就业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但却找不到适宜的时机,于是,学校和家庭成为“最后一着的雇主〞。
2.劳动力的非自愿失业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指有些人因为工种变换,赋闲在家等待新的任命,而有些劳动力那么因为工作地区的调动引起暂时闲置。 〔2〕周期性失业〔periodic unemp1oyment〕。这种失业是由商业循环引起的。每逢经济衰退,许多工人失业,而当经济复苏又会重新被雇用。 〔3〕构造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指由于社会生产与消费构造的改变引起的失业。例如三轮车被汽车淘汰造成三轮车工人失业。 〔二〕就业缺乏
这是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比他愿意而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要少,这种情况又称劳动力利用的不充分。开展中国家官方发表的失业统计没有反映这种情况。这种劳动力的利用不充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打零工〔part-time worker〕。这局部人并非每天都有工作,如在补习学校任课的教师只拿钟点费,没有全薪,也没有福利。 〔2〕季节性工人〔Seasonal worker〕。有些工作是季节性的,全年只有某些季节才有工作,
jz*
.
.
如建筑工、锅炉工、糖厂工人等。
〔3〕可见的低度就业〔visible underemployment〕。如往往有的人每日只做半天工作。 〔4〕不可见的低度就业〔invisible underemployrnent)。名义上有一份全日工作,但实际上所承当的任务半天就可完成,不过是由几个人分担一个人就足以胜任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开展中国家的公营部门最为普遍,这成为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形式上在劳动,但实际未得其用
〔1〕伪装的就业缺乏〔disguised under employment)。 这是由于特殊的照顾或外界的压力,劳动力做的全日制工作,但他们所做的工作只需较少的时间就可完成。〔冗员问题〕
〔2〕隐性失业〔hidden unemp1oyment〕 〔3〕过早的退休:为了给年轻人提价供就业时机而让一些尚有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过早退休。
〔四〕安康受损者
〔五〕非生产性的劳动者
上述的〔二〕----〔五〕四种情况,可 以总称为不公开失业。据估计,开展中国家的不公开失业率一般为公开失业率的3—4倍。
三、开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原因分析 与兴旺国家失业问题一样,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开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的原因。
供给方面:开展中国家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造成劳动力的快速增长;而且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大量低素质的和二元经济构造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城市严重失业。
需求方面:要素价格扭曲。由于工会压力实行的最低工资、跨国公司的高工资示范效应、低资金本钱等原因,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变得较为廉价;促使企业、厂商之间、部门更趋向于选择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促进机器取代人工,从而城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的时机的能力不断变小。
构造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农业---工业---效劳业。 四、产出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非一致P71
不少开展中国家的经历证明:不能单纯以产出增长为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而应当把创造就业时机、扩大就业时机视为同等重要的目标。为此,开展中国家应当采取促进劳动密集产业如小规模农业和制造业的政策。
开展中国家的就业政策
1、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与产出增长比率〕;2、矫正要素扭曲价格〔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率〕;3、大力开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开展,增加就业岗位;5、调整产业构造, 大力开展第三产业。
第三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P72
人力资源的开发,也称人力资本的形成。 开展中国家不仅人力资源大量闲置,而且人力资源素质也很低。劳动者技术水平低是经济开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障碍。因此,增加对人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开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对人的投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体力投资主要包括营养和保健条件的改善;智力投资主要包括教育的开展,而强调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重要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jz*
.
.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更重要,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立论要点。
人口素质主要指人在后天培育起来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开展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开展,都是靠后天的教育来实现的,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社会成员的示范作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成人教育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主要是受教育的层次和程度,一国或一地区受教育者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程度越高,数量越大,说明其素质越高。
一、教育的重要作用 P72 〔一〕教育的形式:
①学校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 ②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二〕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第一,双重效应: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
第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二者呈正相关 P73图4-6〕 第三,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时机并有利于人口控制。 二、教育投资的本钱—收益分析
教育投资按投资主体分为两种:家庭投入〔个人教育投资〕和政府或社会投入〔社会教育投资〕。
就个人教育投资而言,如果随着教育级别的上升,教育收益逐渐增加,而教育本钱的增加低于教育收益,那么这个家庭让子女受更高教育是有利的;反之不利。 〔一〕收益分析:
假设未来某一年预期教育收益和n年的全部收益可用1、2式计算:
〔二〕本钱分析:〔显性本钱加上隐性本钱〕
假设:n年中所有预期教育投资本钱(隐性本钱与显性本钱〕贴现值总和,可用下式计算:
〔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
1、如果V>C,那么教育投资是有利的;2、如果V . . 或者 〔四〕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 P75 世界银行也曾以“社会收益率〞作为衡量社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教育投资收益率的特点 〔1〕开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兴旺国家。而且据研究说明,其教育收益率还高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这反映了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因此在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理的。 〔2〕不同教育程度的收益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开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大学最低,兴旺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中学较低。但无论是开展中国家还是兴旺国家,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开展中国家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普及初等教育。 〔3〕从收益率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社会的收益率。 〔表4-5〕与兴旺国家比起来,开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为了尽快获得本国急需的人才,许多开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不仅没有使教育收益率到达最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初等教育的收益率缘何最高? 舒尔茨认为: 第一,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儿童在这个年龄上学时没有放弃的收入,从而本钱很低。 第二,这是因为这种教育的很大一局部也满足父母对生活水准的渴望——一种使它成为消费的属性。〞因此,舒尔茨坚决主张投资初、中等教育。他说,只要适当考虑到小学教育是我们生活水准的一个组成局部这个事实,就可以认为这级教育的收益率是极高的,以至即使大幅度增加本钱来改善教育质量也应是非常合理的。 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社会除了改善中等教育质量外,普及三年中学教育可能是合理的。 请思考: 开展中国家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的教育政策呢? 第四节 开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的途径! 一、开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P77 1.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2.社会不平等加剧;3.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见图解〕4.智力外流〔定义〕 jz* . .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一〕教育深化〔教育过度〕:现代部门倾向于雇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传统部门工作。 〔二〕知识失业:受教育者不免沦为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 二者的联系: 1、教育的“过度〞开展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造成开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 2、知识失业的过程也是教育深化的过程。开展中国家的“过度〞教育开展导致了知识失业,反过来,知识失业又进一步强化教育的“过度〞开展。 3、开展中国家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越是无利可图,这一级教育的需求扩张得越快,对政府扩大该级教育的投资所施加的压力越大。 智力外流 智力外流是指开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迁移到另外一个兴旺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又分为外在的智力外流和内在的智力外流。P83 外在的智力外流:身心都在国外的专业人才。 内在的智力外流:指虽然身体留在国内,脑袋已经迁往兴旺国家的专家学者,他们研究的问题与开展中国家现实问题的解决不相干。 思考题: 智力外流对流入国家和流出国家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二、开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第一,开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是高的,不仅高于兴旺国家,而且一般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因此,在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算的,不仅要重视正规教育,还应当同等甚至更重视非正规教育。 jz* . . 第二,在开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在各级教育中是最高的,而且在初级教育还没有普及的低收入国家,其初等教育收益率最高;因此应加大对根底教育的投入。 第三,在开展中国家,各级教育的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但在兴旺国家,中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但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却低于社会收益率。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展中国家中,政府对教育的补贴很大,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补贴巨大;相反,兴旺国家一般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而大学教育费用大局部是由受教育者自己和家庭负担的。 第四,随着经济的不断开展,教育的收益趋向于递减,其根本原因是,承受某种等级学校教育的劳动者不再变得那么稀缺,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获得竞争性的工资或较少的垄断差价。 第五章 人口流动又称“乡—城人口流动模式〞〔rural-urban migration)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决定因素和后果 掌握刘易斯模式和托达罗模式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刘易斯模式、托达罗模式、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对策 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 1954年,刘易斯(A.W.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开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开展模型。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招致了剧烈的批评。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对刘易斯理论的缺乏之处进展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合理,形成为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经济开展理论体系。 学说界通常把二元经济模型称之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刘易斯因为做出了包括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奉献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二元构造概念的提出 荷兰社会学家 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构造的概念和理论。在这部书中,他根据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尼〔今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社会状况,把东印尼描述成一个典型的“二元构造〞社会:传统部门与资本主义现代部门并存,且二者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一、什么是二元经济构造? 一个是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部门是非资本主义部门。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正确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辞退多余的劳动力。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局部的剩余劳动力。 jz* . . 另一个是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城市工业是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是利润最大化原那么,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那么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城市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二元经济的根本特征 一是技术二元性: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在生产技术上的比照;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主要表现为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三是金融市场的二元性:指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和无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易和利率的上下;四是区域二元性:空间上的落后与兴旺地区。 二、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 〔一〕无限劳动供给〔前提条件〕P86 无限的劳动供给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即在现行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把农业部门作为工业无限劳动供给的主要源泉。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村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二〕无限剩余劳动的流动模式 P87 图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工业增长 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工业部门剩余劳动扩张推动! 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 Ls 的转变,既是二元经济构造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开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个阶段P88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开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或大于零而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局部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场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是无限劳动力供给阶段。 第二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构造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将持续上升。 〔三〕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 P88 四、对刘易斯模式的评议 P89 jz* . . 1、刘易斯模型的积极意义 第一,这个模型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构造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严密结合在一起分析,这比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更符合开展中国家实际,为开展经济学家研究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即构造主义思路。 第二,刘易斯模型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三,刘也模型重点在工业化与人口流动,但也提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进步。 2、刘易斯模型的缺陷 首先,刘易斯模型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始终是不变的,但事实是经济与就业的增长是不同步的。 P89图5-2解释开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同步。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假定开展中国家存在无限的劳动供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三,刘易斯模型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无视了农业的积极开展。 第四,刘易斯模型假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无视城市中也存在失业。 第五,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根底。 第三节 托达罗模式 该模型是建立在开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失业这一事实根底上的。它与建立在充分就业假定上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者旨在研究如何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而前者旨在探讨怎样放慢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 一、托达罗模式的根本思想 P100 第一,促使人口流动的根本力量是比拟收益与本钱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还包含心理因素。 第二,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由于开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 第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时机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时机的增长率是可能和合理的。 托达罗模型 收人贴现值: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根底上,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期净收人贴现值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就业概率:p(t)表示t 期一个迁移者累加的就业概率。 托达罗认为,当前开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这主要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扩大的结果。 三、政策含义 P103 托达罗认为:其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还具有政策上的意义。 第一,应当尽量减少城乡经济时机不均等现象。第二,努力提高农村收入和增进农村就业时机。第三,不宜过分地扩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否那么会出现教育深化现象。第四,要 jz* . . 适当控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用人员的数量。第五,制定综合性政策,重视城市和农村的开展。 四、托达罗模型的特点与缺陷 托达罗模型特点 〔与刘易斯模式比拟〕 P104 第一,托达罗模型假定开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一定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第二,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有政治因素决定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第三,由于把城市失业作为分析的前提和目的,在托达罗模型中,就业概率被假定是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托达罗模型特别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开展的重要性。 托达罗模型缺陷 P105 第一,有的学者认为,托达罗模型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这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托达罗模型假定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寻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就宁愿在城市传统部门做一些临时性工作或完全闲置着。但事实是可能返回----返乡农民。 五、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就业战略P105 1、逐步建立城乡的经济平衡;2、开展小型的、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工业;3、消除投入要素价格比的畸形状况;4、采用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5、调节教育 和就业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式 一、二元经济构造与中国经济开展 1、中国二元经济构造 的特征 第一,中国城乡人口构造性矛盾突出;〔老龄化进程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第二,中国城乡存在严重分割;〔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户籍制度下的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开展时机不平等,没有北京户口,经适房、廉租房还有买车,都没法申请 〕 第三,中国城乡存在明显的两大经济板块; 第四,中国存在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经济构造〞; 第五,城乡经济开展差异不断拉大。 2、二元经济构造的量化评价:二元比照系数 比拟劳动生产率、二元比照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是二元经济构造的三个主要测度指标。 二元比照系数又称“二元生产率比照系数〞,即第一产业比拟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拟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比照系数理论上处于0-1(小数)之间,当为0时,说明第一产业比拟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最显著;而为1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拟劳动生产率一样,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了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开展中国家的二元比照系数通常为0.31—0.45,兴旺国家一般为0.52—0.86。 该指标与经济构造二元性的强度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二元比照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异越小:反之那么两部门的差异越大。二元比照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但通常总是低于1。 所以,二元生产率比照系数的变动在总体上呈现出“U 型〞特征。 二元比照系数的计算公式 设G为总产值(或总收入),L为劳动力总数,G1 为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又设R1为二元比照系数。很显然G1 + G2 = G,L1 + L2 = L。那么,比拟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公式: 得出,二元比照系数的数学计算公式为: jz* . . 3、中国二元经济构造的三个时段 〔1〕1978 年- 1984 年。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我国二元经济构造的改进较为明显,经济构造的二元性逐渐降低。随着农业比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与非农业的比拟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二元比照系数也从1978 年的0. 16 演化为1984 年的0. 26。 〔2〕1985年- 1995年。我国经济体制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而二元经济构造的改善并不是很大,经济构造的变化呈现出整理态势。表现为系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不明显,如二元比照系数在1984年的0. 26和1995年的0. 23之间波动。 〔3〕1996年至今。经济构造出现逆转,经济构造的二元性增强,农业部门的比拟劳动生产率从1996年的0. 40持续下降到0. 30,非农业部门的比拟劳动生产率从1996年1. 61上升到2002年1. 69,即两部门比拟劳动生产率差异增大,经济构造二元性增强。 警觉二元经济构造“刚性化〞 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相比照重越低,比拟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中两部门的比拟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越大,二元性就越强。二元比照系数越小,就说明两部门的差异越大,二元性越强。 具体的变化路径看,1952—1978年我国二元比照系数缩小,二元经济构造强化;1979—1999年,二元经济比照系数维持在19%—24.8%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缓解;自2000年开场,二元比照系数开场下降,二元经济构造又开场强化,表现为强化→缓解→再强化的变化轨迹。导致构造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构造转换。农业劳动力在农村的积淀、拥堵,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各国农业开展的经历看,二元经济转换的程度或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 4、 城乡分割的危害 〔1〕城市化开展滞后;〔2〕资源配置不合理;〔3〕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流动;〔4〕造成农村贫困化和引发社会问题。 二、中国人口流动模式与特征 1、模式 2、数量特征:中国流动人口数量2.3亿左右 3、流动人口分布特征 jz* . . 人口流动的根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兴旺地区流向兴旺地区或相对兴旺地区。 拥有流动人口最多的是深圳,为406·48万人,其次是北京、、、武汉和南京,这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都超过了100万人。如果按照城市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比例最高的是东莞〔73.48%〕、〔72.92%〕,其次是厦门、、宁波和杭州,均在30%以上。而流动人口最少的省会城市是拉萨,只有5·18万人,其次少的是银川、兰州和西宁,这4个省会城的流动人口都少于10万人。流动人口比例分布最少的是兰州,只有3·94%。 在跨省流动人口中,位于第一的四川流出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16。4%,从安徽流出的占10.2%,从湖南流出的占10.2%,从江西流出的占8.7%,从河南流出的占7.2%,从湖北流出的占6.6%,六省市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72%。 4、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开展的奉献 来自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专家拿出了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中的一些数字,我们看到了这支“产业大军〞的威力。报告说,改革开放近30年, 劳动力流动对GDP奉献率达21% !农民工在干着什么工作?报告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 ――换言之,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生产厂家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 三、二元构造破除的最终目标:现代一元经济 现代一元兴旺经济特征: 1、现代非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高城市化水平;3、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4、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5、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体一致,并且比拟劳动生产率接近1,人民生活水平富裕;6、低人口增长率。 四、走出二元经济构造的根本对策 第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二,城乡互助,经济平衡、协调开展;第三,开展适宜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第四,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六章工业化与农业进步 引 言 第五章中的“二元经济构造理论〞是开展经济学理论的中心。二元构造的发现要归功于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文章\"劳动力无限借给下的经济开展\"开创了二元经济构造的先河,它使人们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欠兴旺国家最显著的特点:二元经济部门一是庞大的维持生存部门,占主要地位,特点是以普遍的隐蔽失业和高人口增长率;二是狭义的资本主义部门,但增长很快。 刘易斯的开展观:就是不断地把经济重心从前者转向后者,即从农业转向工业,农村转向城市,此过程又可通过人口再配置或劳动力转移来衡量。 世界工业经济的规律 开展中国家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兴旺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开展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进步!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化的含义、工业开展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中的农业进步 掌握工业化重要意义及其一般过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政府在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中的 jz* . . 作用 2、 教学重点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含义、工业开展阶段、政府在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3、 教学难点: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开展 P107 〔一〕工业化的含义 在经济学文献中,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张培刚教授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strategical〕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他所说的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张培刚认为,他的定义较为广泛,不过这一定义的主要缺乏之处是没有指出这种变化的方向以及它的突出特点。为此,在1991年,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重新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美国开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给出的,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这是所有工业化定义中界定范围最窄的一种定义,但使用得也比拟流行。 3.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定义就是: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其根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人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概括起来,工业化具有两点含义:P107 〔1〕工业化意味着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2〕工业化意味着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效劳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需要说明: 〔1〕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 〔2〕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必然出现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表现为工业创新〔技术、制度〕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更替。 〔3〕工业化过程是以工业增长为动力,利用工业进步的成果,改造包括工业、农业和效劳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同时也相应地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因而,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 〔4〕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5〕工业活动持续增长和工业构造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否那么就属于工业化停滞,一种是工业活动停滞形成的,称总量型停滞;一种是由于构造高级化停滞形成的,称构造性停滞。 〔6〕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制度〔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因此,工业化仅仅是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根本手段之一,要评价工业化的绩效,应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准那么。 〔二〕工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根底 P107-108〕 1.恩格尔法那么〔恩格尔消费规律〕: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又将大力促进 jz* . . 经济增长。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工业化是二元经济构造改造的必由之路。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 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开展中国家只有开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开展中国家必须开展联系效应较强的工业,才能最有利于有限资本的合理配置。 5.库兹捏茨曲线: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工业和效劳业中的劳动人数和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越大。实现工业化是开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谋求开展的必由之路。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中等,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二、工业化的三个开展阶段 P108 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开展。消费对象仅限于满足衣食等根本欲望的必需品。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展,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影响工业化开展阶段进程的主要因素:消费者需求的模式、规模经济的效果、生产技术的水平。P109 结论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场于何时,一般具有一样的趋势,即在最初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开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到达平衡,而有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三、开展中国家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P110 政府对早期工业化的发动和扶植,起关键作用。 1、根底设施2、制定全面方案3、财源引导和技术培养4、建立公营企业 四、开展中国家工业化中的技术开展P112 五、工业化的模式与战略 〔一〕工业化的模式 1、自由开展型模式 如英、美、法等国家,其主要特点:一是工业化的进展是以企业为主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二是工业化的根底是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开工业化的进程。 2、政府介入型模式 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其主要特点: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二是政府成为主体;三是政府对经济介入很深,对经济的直接行政干预程度较强。 〔二〕工业化战略 jz* . . 1、优先开展重工业 2、优先开展主导产业部门 3、优先开展进口替代工业 4、优先开展出口替代工业 六、工业化与城市化 P113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或者说,它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的集中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包括人口构造、地域分布、经济开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成果。城市化水平就是指城市化率,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Y=U/U+R=U/N〕,这是反映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社会构造的重要指标。 上世纪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致为50%。中国按照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展速度,全面建成小康城市化率目标设定值为55%。 城市化的开展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研究各国的城市化开展历程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城市化进程S型曲线。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的根本特征: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中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并占优势地位。 2.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P113 1〕规模经济 2〕集聚经济效果 3.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三〕开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 1、 “过度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水平,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失业与贫困。 2、“滞后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开展水平。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开展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开展,依据之间的水平差距来判断,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y-urbanization〕;二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 三是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s〕;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的水平与工业化开展水平趋于一致,城市化开展与经济开展 jz* . . 呈正比例关系,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开展相适应的有机城市化模式。这是一种比拟合理的城市化开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开展相互促进。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局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事实,它与中国工业化开展极不相称,主要原因: 一是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单一的政府投资建城方式限制了城市的快速开展;三是户口迁移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阻断乡-城人口流动。 七、 城市非正式部门 P115 1、含义:城市非正式部门是指那些以非现代化方法生产的工业部门。 2、特点:包括数目众多的、由个人或家庭所有、以劳动密集和简单方法进展生产或提供效劳的小型经济活动单位,是无组织的、非正规的。 3、存在的客观性: 〔1〕吸收劳动力和增加收入;〔2〕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股动力;〔3〕存集社会资本;〔4〕训练和培养劳动力的费用低;〔5〕吸收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者;〔6〕采用适宜技术利用当地资源;〔7〕回收和利用废物 ;〔8〕有利于低收入阶层 4、开展中国家对城市非正式部门的政策建议: P116〔态度、调控、教育与训练〕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 一、开展中国家农业进步的缓慢 农业在开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表现 P118 二、农业对经济开展的奉献 P119-120 1.产品奉献(粮食的重要性) ;2.市场奉献;3.要素奉献 〔农业剩余的转移〕;4.外汇奉献 农业剩余的转移 农业的以上奉献可以归结为一个奉献,即农业剩余的奉献。所谓的农业剩余是指农产品的剩余,即农业总产量与农民总消费量之间的差额。 农业剩余是如何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非农业部门中的呢? 通过价风格整转移农业剩余,这又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市场交换,农民乐意储蓄,使农业剩余自动转到工业部门。另一种是采用限价等政权强迫农业剩余转移。 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的农业剩余被称为市场剩余。当贸易条件向有利于农业方向变动时,市场剩余就会增加。价格政策不是调动农业剩余的唯一方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常常成为调动农业剩余的方法。 第三节 农业的进步 开展中国家农业开展面临的三大主题: 第一是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存下去的粮食。第二是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开展的关系。第三大主题是如何改造传统的农业,让它能生产更多的粮食来养活新增人口,也让它成 jz* . . 为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和经济开展的新源泉。 由此得出:农业的进步和开展,不仅具有为工业化开展提供剩余的工具价值;而且具有为低收入阶层创造就业和增长收入的内在价值!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落后的原因 农业开展是经济开展的前提条件,然而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的,传统农业是不能为经济增长做出什么奉献的,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因此,只有农业生产开展到一定程度,更确切地说,只有农民生产的产品除自身消费之外还有剩余,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经济开展的动力。 1、传统农业最根本特征是技术停滞! 2.传统农业技术停滞的原因: P122 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的最根本特征,也是传统农业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农业中引入现代技术就不可能把传统农业改变成为现代农业。 〔1〕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2〕农民对技术缺乏了解;〔3〕传统农业下的农民承当风险的能力很低;〔4〕投资资金缺乏;〔5〕现代投入品供给缺乏;〔6〕传统制度的障碍 二、农业技术进步 P123 所谓农业技术进步, 反映农业投入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 一般而言,农业技术进步的两条道路:一是劳动节约型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土地节约型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革 该理论的中心论点是:要素供给的相对稀缺导致要素价格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实现廉价的〔丰富的〕要素对相对昂贵的〔稀缺的〕要素的必要替代。但是诱导的技术变革要受制度的阻碍〔P124〕。 三、绿色革命 P125 1、含义:以种子改进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 2、特点:规模中性、化肥效应高 3、经济利益:P1254、消极作用:P126 四、农场规模与效率 P127 在开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其原因: 一是大农场无法实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二是绿色革命对农场规模没有偏好,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三是经营目的不同;四是生产积极性不同。 五、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P128 土地改革的意义:P129 2、价格政策3、投资4、信贷5、研究、推广和教育 中国农业的出路与未来 1.出路在农外,城市化与工业化需求驱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2.规模性的种植业或是养殖业,将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庄园式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 jz* . . 第七章技术进步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进步奉献的衡量、技术进步与产业构造变革、技术选择与比拟优势、后发优势及就业的关系 2、教学重点 技术进步类型及其奉献的衡量 3、教学难点 技术选择与比拟优势、后发优势及就业的关系 第一节 技术进步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技术进步是如何产生的?P133 1、需求因素 2、供给因素 用图形表示:指等产量曲线的内移!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P135-136 〔1〕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劳动节约型〔资本使用型〕 、资本节约型〔劳动使用型〕、中性型。 〔2〕技术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设定,可分为希克斯分类、哈罗德分类、索洛分类。 〔3〕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类型一和二 jz* . . 三、技术进步的过程P137 〔一〕研究与开发;〔二〕技术创新;〔三〕技术扩散 四、“技术创新〞与“市场构造〞 熊彼特曾经探讨过垄断、竞争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卡曼〔M.Kamien〕等根据熊彼特这方面的论述着重研究“市场构造〞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解决什么样的市场构造对技术创新最有利的问题。他们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三个变量是: 1.竞争程度。竞争程度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凭借其技术、组织管理上的优势在剧烈的竟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击败对手,保存与开展自己,取得高额利润。因此,竞争越剧烈,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越大。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一种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影响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一个企业规模越大,那么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 3.垄断力量。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控制越强,越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技术创新得到的利益就越能持久。 因此,他们得出的答案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构造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构造,即“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构造。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P140 一、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停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技术进步奉献的衡量及其实证分析 P141 技术进步奉献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 1、全要素生产率(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 jz* . . 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其计算一般是以生产函数为根底的。 2、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Y=f〔K,L〕,常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 〔1〕不计技术进步:〔2〕包含技术进步: YAKL lgYlgAlgKlgL YAKL YAKL AYKL AYKL 3、实证分析P143 一般步骤: 〔1〕阐述使用的方法和指标;〔2〕收集数据并进展数据分析;〔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展原因分析;〔4〕得出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构造变革P146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突出表现:推动产业构造的变革。 产业构造变革的结论: 在经济开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主导地位是依次转移的。 从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导的过程,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 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导的过程,在本质上那么是实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过程,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 第四节 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一、技术选择与比拟优势 1、技术选择的含义P150 二、技术选择与就业P153 三、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P155 四、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P157 1、鼓励机制2、扩散机制3、风险机制 “后发优势〞表现说 1.经历借鉴论。在开展中国家开场其现代化进程时,兴旺国家的现代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先行者有丰富的开展经历与教训供后来者借鉴,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使后来者能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 2.科技文化利用说。现代化的后来者可以利用先行者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中形成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加以引进与学习,使经济快速开展,实现经济技术开展阶段上的跨越性开展。同时,后来者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形成文化融合杂交的优势,促进现代化的开展。 3.后发国家联合说。随着世界整体开展与互相依存趋势的显著化,后发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改善,它们可以通过联合以抵抗兴旺国家损人利己政策。 4.产业转移说。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兴旺国家产业构造的调整与升级时机,在兴旺国家的帮助下,直接实现产业构造的合理化,使后来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 YKLlgYlgKlgLYKLYKLjz* . . 5.外资利用说。由于兴旺国家拥有大量的资金,后发国家可以依靠引进外资以解决本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资本积累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 6.典范鼓励说。由于兴旺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十分显著,这对后来者克制重重阻力激发追赶的念头与信心,进展有效的社会发动与整合,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非常有利于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 后发劣势〔Curse To The Late Comer〕 美国经济学家沃森首先提出这个概念。落后国家由于开展较晚,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兴旺国家。 模仿的形式有两种:〔1〕制度模仿;〔2〕技术及工业化模式模仿。 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任何根底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开展。但是,从长期看,由于模仿制度的滞后,必然导致长期开展的失败。 第五节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P158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类别 〔一〕根据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国际间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两类: 1.垂直技术转移〔vertica1 technological transfer〕。它是指将A国关于根底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国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 2 .水平技术转移〔horizont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它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生产领域。 无论是垂直技术转移还是水平技术转移,都涉及科学情报转移,物质的转移〔A国向B国出口产品、设备〕,设计转移〔A国向B国转移设计、图纸〕,以及生产能力的转移〔由A国输入的新技术结合B国的条件,在B国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技术转移又总是与资本和人才的输出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输入国资本匮乏,技术转移可以同资本输出结合在一起;如果输入国人才短缺,就要同人才输送〔熟练劳动力的输入〕结合在一起。 〔二〕根据米拉·维尔金斯〔M.Wilkins〕的意见,国际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简单的国际技术转移〔mer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1transfer〕。它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而不管B国采用这项先进技术后能否复制出来。 2.技术吸收〔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它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并且被B国复制出来,因此技术吸收又被称做“真正的技术扩散〞〔tru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三〕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 . 来自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包括技术的政治性保密和商业性保密、专利权、政策考虑等。 据维尔金斯的分析,来自技术输入国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九个方面: 1.需求障碍。它是指利用国外新技术制成的新产品在本国没有销路,从而阻碍引进该项技术。 2.资本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开展和应用该项新技术所必需的资本。 3.自然资源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使用和开展该项新技术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从而阻碍新技术的引进。 4.劳动本钱障碍。它是指本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工资水平较低,从而不愿意采用圄外某种节约劳动的新技术。 5.技术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使用和开展该项新技术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无法利用国外新技术。 6.规模障碍。一定的新技术总是同一定的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由于本国企业规模的限制,某些企业采用某项国外新技术后,产品本钱较国外同类企业的产品本钱高一些,因此这 jz* . . 些企业不愿意采取国外的新技术。 7.根底构造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使用和开展该项新技术所必需的动力、运输、港口、库藏、技术效劳、修理等条件,或缺少补充技术设施|从而无法吸收国外新技术。 8 .文化障碍。它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本国政府或国民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不主张引进国外技术或对某项国外技术评价不好,从而阻碍吸收国外新技术。 9 .轻重缓急安排方面的障碍。它是指本国政府或企业安排投资有自己的考虑,根据轻重缓急、前后次序,可能拒绝或推迟某些新技术的引进。 三、开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 P164 〔一〕技术引进与引进技术的选择 什么是技术引进呢?按照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技术转让行为守那么\"规定:技术转让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或提供效劳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即是说仅限于通常所讲的“软技术〞的转移。一些开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技术引进的初期也包括设备进口。 既然广阔开展中国家普遍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开展的重要战略决策,那么,应该引进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广阔开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的战略目标呢? 1、舒马赫以小为妙的“中间技术论〞 “中间技术论〞是关于在广阔开展中国家采用中间技术,开展小规模生产技术系统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于1978年在其所著\"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提出的。舒马赫首先指出了在开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舒马赫提出了只有通过开展小型工业,采用中间技术,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穷人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时机才是消除失业人口,唯有那种劳动密集的、适合于小型企业采用的“中间技术〞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贫困国家的经济开展,这是制止向城市的盲目迁移从而最终改变二元经济状况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中间技术〞呢?舒马赫认为:在贫穷条件下,最适用于开展的技术,形象地说,可能是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或者介于非洲割胶刀与联合收割机之间的技术。所谓中间技本,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2、雷迪的“适用技术论〞 关于什么是适用技术,在国际上众说纷纭。 世界著名的“适用技术〞论者,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雷迪曾经阐述过适用技术的三重目标特征: 第一,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实现资源的最正确配置,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最根本的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分权给人民。 第三,经济目标。克制经济开展的非均衡因素,广泛提供就业时机,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 雷迪还强调指出:适用技术并非落后技术,更不排斥先进技术,它是人类技术开展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雷迪的观点后来又得到美国学者的扩大和补充: 第一,适用技术的民众性。适用技术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由人民来选择、设计、建立和拥有。 第二,适用技术的区域性。适用技术应该按照生态、社会、经济提出的要求,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地区人文特点等具体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选定和设计。从而,适用技术富有地区色彩,不可能使两个地区的适用技术相互替代或完全转移。 第三,适用技术的价值观。适用技术并非是某种实体机器,也不是哪一种技术类型。确 jz* . . 切来说,它主要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能够造福人类的、崭新的价值观。 第四,适用技术的未来性。一般科技工作者往往考虑技术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凭借现有的技术水平去预见未来。而从事技术开展的专家,那么着眼于与自然资源的全球状况,把握技术开展方向,去塑造未来世界,设计人类美好的前景。 基于适用技术的上述目标特征,我们可以看到:“适用技术〞的根本涵义所在,这便是:技术引进国家在技术选择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统筹考虑,以求得技术变动的最正确效益,充分满足人民的根本需要。 3、技术引进中技术选择的标准和标准理论 由于开展中国家各自的国情极不一样,就某一个具体的开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开展不同开展时期,所面临的开展任务、制订的开展目标也不一样。因此,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来选择引进技术的类型。 〔1〕高产出标准论。对于任何一个开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展的初始阶段,开展资金的匮乏,总是制约经济开展的首要障碍。根据高产出标准论,技术引进国应优先选择在规定投资 资本条件下使产出达于最大的技术,实现投入产出的合理配置,增加社会财富的绝对量。 〔2〕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论。即使在一定资本下所适用的技术能使产出到达极大,但是如果收益率低,也不能说是选择了最正确技术,尤其是当需要增加原材料进口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的情况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论强调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必须考虑引进国的社会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选择标准要服从经济效益法那么。 〔3〕高积累率标准论。如果说前两种标准强调从当前利益出发,重视资本的产生,那么高积累率标准论所突出的是资本积累、资本形成,谋求的是经济实力增长的长期效果。根据这一标准,引进的技术应该增强生产能力,扩大根底设施,提高经济实力。 〔4〕时间系列标准论。即综合上述各种标准的时间历程和阶段论。例如在经济成长的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开展的现状和目标,在某一特定时期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然后伴随经济成长转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从而使企业和产业构造不断升级,具有较大的弹性。 根据以上标准论证,在进展引进技术选择时,一般应该考虑经济原那么、技术进步关联作用的技术创新、推广的可能性等。 第八章 经济开展中优先次序的选择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开展中国家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开展战略区别及其优缺点、区域经济增长问题。 2、教学重点 平衡增长开展战略、不平衡增长开展战略、开展极 3、教学难点: 不平衡增长开展战略、开展极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一、平衡增长理论 P166 1、代表人物: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 2、主张:全面投资,平衡地开展各个经济部门〔源于不可分性和互补性〕 。 3、平衡增长〔Balanced growth 简称BG〕: 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展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开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开展。 4、罗森斯坦—罗丹与纳克斯的理论差异 jz* . . 〔1〕理论内容〔极端与温和〕 P166〔2〕理论意义 P169 〔3〕缺陷与缺乏 P170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growth 简称UG〕 P171 1、代表人物有:赫(尔)希曼 主要观点:开展中国家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开展其中的一局部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开展。 2、理论内容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DPA优先选择 〔2〕“联系效应〞理论:优先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 〔3〕“联系效应〞与进口替代工业:P176优先投资和开展进口替代工业 DPA优先选择 P171 1、社会分摊资本SC及其特点;2、直接生产性活动DPA及其特点;3、超能力开展: SC优于DPA;4、短缺开展:DPA优于SC;5、DPA优先选择的含义 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 P173 1、联系效应 所谓“联系〞,是指一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购置〕联系,叫做“后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销售〕联系,称作“前向联系〞。 2、分类: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 3、里昂惕夫联系效应衡量 W 结论:一般而言,初级产品的后向联系较低!最终产品的后向联系较高! 三、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 P177 xipijz* . . 结论:在经济开展的初期,开展中国家采取不平衡增长更具吸引力!P177-178 第二节 部门开展优先顺序P179 一、优先开展工业 〔一〕优先开展进口替代工业〔普雷维什、辛格〕 〔二〕优先开展重工业〔费尔德曼〕 〔三〕优先开展主导部门工业〔罗斯托〕 二、工业与农业协调开展理论的提出〔张培刚〕 第三节 地区开展优先顺序 一、“开展极〞理论 P185-----佩鲁 1、中心思想 2、开展极的含义、两重作用及条件 3、开展极与增长点 4、开展极的政策含义和形成途径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构造理论-----缪尔达尔P187 1、采取不平衡开展战略:回波效应扩散效应 P189 2、政策建议 第四节 经济开展的目标: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p190 以收入最大化为原那么: 以就业最大化为原那么: jz* . . 斯里兰卡的经历:以收入最大化为原那么 哥伦比亚的经历:以就业最大化为原那么 第九章 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P19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对外贸易在经济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外贸易的内向型开展战略和外向型开展战略;国外资本、外债规模指标、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 掌握:内向型开展战略与外向型开展战略、运用开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如何积极利用外资、适度外资规模、跨国公司、两缺口模型。 2、教学重点 内向型开展战略和外向型开展战略、适度外资规模、跨国公司、两缺口模型 3、教学难点:对外贸易战略、两缺口模型 第一节 开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特点 一、开展中国家进出口格局与趋势 1、根本格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2、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P195 〔1〕含义:Px/Pm,即一单位典型出口商品价格与一单位典型进口商品价格的比例。它是一种指数,简言之即单位出口所能换回的进口,或单位进口所需要的出口额。 〔2〕恶化的原因分析 P198 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以及合成品的出现,减少了初级产品的世界需求。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降低了对原材料的世界需求。 二、对外贸易在经济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开放的经济必然与国际间资本、人力、技术,特别是商品的流动有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也必然与国际收支、尤其是和对外贸易的条件有关。 〔一〕对外贸易的根本调节作用 〔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拟优势获利 〔2〕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实现经济的平衡 〔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jz* . . 〔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对外贸易的传导作用 许多开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对世界市场依附性大,国民经济的变动很可能首先来自外部世界开展的冲击力,于是就产生了“传导〞问题。 传导作用:通过进出口贸易和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两个渠道来实现。 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三〕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 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这是对外贸易乘数〔the 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外贸乘数原理〔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是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根底上扩展而来的,它侧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充分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或制约〕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动态过程。 外贸乘数是指一国的出口增长代表一种有效需求的增加,它将一轮接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增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发生连锁反响,从而对该国的国民收入产生成倍扩大效果〔进口增长的效果那么反之〕。 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开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2.重农学派 3.绝对优势理论 4.比拟优势理论 P198 5.保护贸易理论 6.相互需求理论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P199 2.里昂惕夫悖论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1.新生产要素理论 2.偏好相似理论 3.动态贸易理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5.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开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P204 一、概况 目前,开展中国家和地区已占居世界贸易近1/3的商品市场及近1/4的效劳市场。 二、开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内向与外向 P204 按照限制还是开展对外贸易两个根本方向分:内向型开展战略和外向型开展战略两类。 开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选择逻辑 1、初级外向 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份额减少的原因分析及措施。P204-205〔需求和供给两方面〕 2、次级内向 进口替代的意义、两个阶段、形式、保护措施、缺点。P205 jz* . . 3、次级外向 出口替代的意义、两个阶段、形式、缺点。P207 三、我国对外贸易开展战略 我国建国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开展思想上与当时的开展经济学可谓不谋而合,即实行封闭下的进口替代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为促进国内市场需求那么进入了一个以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为核心的阶段,并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开展开场注重利用比拟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出口迅猛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即使在我们引以为豪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的背后,其增加值是由非熟练劳动这一最不稀缺、最薄弱的要素完成的,其中绝大局部增加值转化为了严密控制战略性资产的跨国公司的收益。 第三节 外资弥补国内储蓄的模式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P217 一是弥补国内储蓄缺乏,即填补储蓄与为实现目标增长所需的资源之间的缺口,这是利用外资最主要目的。 二是包括填补外汇缺口和技术设备与管理方面的缺乏,这种缺口可以由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和两缺口模型来说明。 二、国外资本〔国外财源〕的分类 第一,根据资本的构造,外资分为债权性外资和非债权性外资或股权性外资。 第二,从资本的内涵来看,外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外资指外国资本或外国储蓄,广义外资还包括外国的技术、管理方法,以及运销渠道特别是国际市场运销渠道。 第三,根据资本来源,外资分为官方外资和私人外资。P217 官方外资主要由国际机构或外国政府的援助和优惠贷款构成,通常被称为官方开展援助。它包括双边援助〔bilateral aid〕和多边援助〔multilateral aid〕;私人外资主要是外国私人企业的投资。 三、两缺口模式 P218 1、主要内容和观点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年提出的著名的“两缺口〞模型,用以分析开展中国家投资大于储蓄和进口大于出口的一种经济模型。他们认为开展中国家要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处理好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其解决方法是引进外资,以刺激出口,提高储蓄水平,到达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此后,赫尔希曼等开展经济学家在储蓄缺口、外汇缺口的根底上,引入了技术缺口和税收缺口,将“两缺口〞扩展为“三缺口〞和“四缺口〞。 2、根本公式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表现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恒等式: Y=C+I+X-M 其中,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总值。经过变换得: Y-C+M=I+X, 而Y-C=S〔S为总储蓄〕 于是,S+M=I+X,即I-S=M-X 分析:该式左边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右边表示进出口之差。 〔1〕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出现储蓄缺口,那么须削弱投资或增加储蓄 ; jz* . . 〔2〕如果进口大于出口,那么出现外汇缺口,那么须削减进口或增加出口; 3、两缺口的调整和平衡 P219 第一种:消极的调整方式,不利用外资条件下的调整。该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做到,可能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第二种:积极的调整方式,利用外资条件下的调整。该方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减轻外汇缺乏和储蓄缺乏的压力。 4、两缺口模式理论和政策上的意义 P220-221 5、评价 〔1〕优点:两个缺口和互补性,既弥补国内缺乏,又大力开展经济以增进出口的能力。 〔2〕缺乏:P220 第四节 外国援助 一、含义 P221 外国援助,简称外援:它包括双边援助〔bilateral aid〕和多边援助〔multilateral aid〕两种。其资本流入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非商业性;二是有一定的优惠条件。 二、外援的效果和问题 P224 1、明显的效果是有利于受援国经济开展 P224图10-1 2、问题 P225 第五节 外国投资〔私人投资〕 一、外国投资的主要形式 1、直接投资〔FDI〕2、证券投资〔FPI〕3、商业银行贷款〔CBL〕 二、利用外国投资〔跨国公司FDI〕的利弊分析 P227 1、四种经济利益〔填补四缺口〕 2、弊端 P227 第六节 外国借款与债务危机 P231 一、适度借款规模 国际机构和一些学者在总结实践经历的根底上,还是设计了一些指标来衡量和判断开展中国家外债规模是否适度: 〔1〕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外汇收入。反映一国对外举债能力的状况.。国际上通常认为债务率不应超过100%.世界银行专家建议,中国的债务率应以75%为平安线!开展中国家外债规模是否过度,可以通过观察债务负担这一指标来加以判断。 〔2〕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外汇收入。它是指一定时期中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该年出口收入的比率。国际上通常认为偿债率保持在20%左右为宜,25%为戒备线.世界银行专家建议,中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平安线。 〔3〕负债率=外债余额/GNP。负债率通常被用于考察一国对外债务与整个国民经济开展状况的关系,该比率的上下反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比率应保持在10-20%为宜. 〔4〕短期外债比率=短期债务/外债余额因为,合理的外债期限构造有利于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展调剂,以降低债务风险.国际上通行的短期债务占全部外债比率的戒备线为25%,中国以不超过20%为宜. 衡量外债规模的三个指标: 一是偿债率,即年度外债本息归还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 二是负债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GNP之比; 三是债务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 二、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后果 1、原因 P232 jz* . .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第二,外在冲击进一步恶化了开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第三,开展中国家未能合理利用所借资金来促进出口的快速增长. 2、债务危机的后果 首先,沉重的债务负担造成国际收支逆差日益严重,因而导致外汇紧缺,大量急需的物质不能进口,影响国内的工业开展。 其次,债务国不得不筹集大量资金归还到期的巨额债务,这就必然造成国内储蓄和投资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由于债务负担过重,政府财政赤字扩大,不得不提高税收,或者采取通货膨胀的筹资方式,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长期投资减少,国内资金外流。 最后,由于还不起沉重的外债而发生拖欠,债务国的信誉降低,借款更不容易,借债本钱更高,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债务负担。 jz*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