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减川芎茶调饮治疗血管性头痛58例疗效观察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加减川芎茶调饮治疗血管性头痛5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减川芎茶调饮对血管性头疼的疗效。方法 采用加减川芎茶调饮(防风、荆芥、蔓荆子、白芷、藁本、薄荷、川芎、地龙、全蝎、白芍、当归、党参、细辛、羌活、甘草)治疗本病58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86.2%。结论:本方法治疗血管性头痛具有较为显著疗效。

标签:血管性头痛;加减川芎茶调饮;中医疗法

头是三阳经络汇合的地方,也是脏腑气血聚集的地方,而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是以头痛偏于一侧或一点而得名,属祖国医学的”头痛”, 范畴,相当与现代的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中医把头痛分为内伤头痛或外感头痛两大类,内伤头痛多因风、火、痰、虚、瘀所致,偏头痛属于内伤头痛之列。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因其头痛多偏于一侧,或痛于颞部,或痛于目眶、前额部,剧痛时可扩展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具有痛势较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痛点固定,时痛时止,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发作时呈跳痛、刺痛、抓收痛,严重时牵掣至眼、额、眶等处,常伴有头晕目眩,烦操等。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本病是一种发作性头颅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与遗传内分泌过敏和精神因素有关。本病归属中医的”头痛”范畴,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笔者自2010年以来采用加减川芎茶调饮治疗血管性头痛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血管性头痛患者5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40例;年龄30~39岁29例,40~48岁9例,50~59岁18例,≥60岁2例;病程2~11年。 1.2診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的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并排除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的病变。

1.3方法 加减川芎茶调饮,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蔓荆子10g、白芷15g、藁苯10g、薄荷10g、川芎15g、地龙15g、全蝎6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细辛6g、羌活15g、甘草6g;气血虚者重用当归50g、党参50g、以达到益气养血之功;痛甚者重用防风20g、白芷20g、地龙20g、全蝎10g、以达到祛风通络止痛之功。1剂/d,水煎早晚以清茶适量兑服,每周连服5d,停2d,1个月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w,在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烟酒,辛辣食物。本方所致血管性头痛,为外感风邪内伤所致。风为阳邪,头为诸阳支会,清空之府。风邪外感,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风邪犯表,则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征;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故当疏散风邪以止痛。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的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李东垣谓”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本草纲目》卷14)。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理头目共为臣药。

羌活、白芷疏风之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藁本、蔓荆子、党参、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地龙、全蝎、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其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服时以清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理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也为佐药用。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禹有清降,具有疏风之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有效:主要症状减轻;无效:头痛头昏未减轻或未缓解。

2 结果

显效:29例(占50%),有效21例(占36.2%)无效8例(占3.79%)临床总有效率为86.2%,其中1个疗程48例,2个疗程10例。

3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头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肩井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手法刺激二穴可贯通全身气血,辅以太阳、合谷、足三里,疗效更佳,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可增强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川芎茶调散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川芎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细辛长于治疗少阴经头痛;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善能疏风止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既能清利头目,又制约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穴位按摩与中药内服并用,相互协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有2例复发,再用上述疗法治疗仍然有效。

血管性头痛的病因至今未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是一支或数支脑动脉舒缩功能障碍,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等引起的疾病。因病程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多顽固难愈,尤以女性偏多,有季节性或遗传倾向,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髓海所在,手是三阳往皆上循头面,所谓”伤于风着,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当风寒外袭上犯清窍,或素体阳气不足,阳虚血亏。虚风上扰,致寒凝血滞而发为头痛连及项背,呈波动性拘急收紧感,甚则恶寒呕恶,常受风寒之邪和精神刺激所诱发。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茶调饮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切能降低毛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器官供血,增强免疫功能,抗炎作用[1]川芎、白芷、羌活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及抗纤维化等作用[2],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性渗出,改善局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具有抗炎及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3]。全方抢抓住病机的特点,标本兼顾,

灵活加减,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多层次结合治疗作用和功能调节。本病临床研究证明加减川芎茶调饮可调整脑血管不稳性,促进脑血管弹性和改善脑血流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为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0-191.

[2]洪长福.娄金萍.周华仕,等.桃仁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矽肺纤维化的影响[J],劳动医学,2000.17(4):218-219.

[3]张小玲.吴文清.活血逐瘀方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育症4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6-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