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OSANWENBAIJlA 探究中职高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张文萍 河北高阳职教中心 中职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其宗旨就在于转变学习方式,转 变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和课堂。课程 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因 生“会学”:三是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让学生“善学”。那么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也应在此 三方面。 三、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关注 的一个焦点问题 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和课标都发生较大变化的 现实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普 教师个人的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师 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缺乏以及自身修养等的不足.尤其 遍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要求增加课时,强调教学内容讲不 完。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 堂的改变,这样的改革就是令人怀疑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可 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教学的低效。比如教师个人 的教育智慧,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教育智慧 状态、质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智慧的教 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如果最终不能影响到课 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 是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还和从前一样。“旧瓶装新 酒”,那说明改革是失败的。以上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今天选择这 师,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自社 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就来自内心的失衡.导致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甚至厌烦.在这 种心态下的教学就难以避免出现低效。这一点是最应引起我们 管理者重视和加以解决的 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的原因。 一、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旧教育理念在继承与碰撞中不断 更新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对策:教书育人者,德字为先。有才无德,难当育人重任,因 才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高 其实我国传统教学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以 为才华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备,授受式为主。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个性体验等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增 一些明显的弊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垄断了大部分的课堂时 强了,有效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意识 的保障是制度和机制。我们目前有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制度, 制度,同时正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同时.我们还通 过抓样板课树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机制激 励、促进教师树立质量意识,努力学习钻研,切实使自己的教学 增强有效性 四、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间,教代替了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任务就是接 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教师惟教材、 惟教案至上,学生对书本知识绝对遵从。这些影响即使在课程 受、存储知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 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价 改革的今天依旧普遍存在着。 对策:新课程理念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时期就能 够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新课程 理论.研究新课程的实施,才能真正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 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对有效教学内涵理解上的偏差 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 制度建设以及精神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否则 就制约着教师的发展。具体因素包括学校的评价制度、校本培 训制度、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 方面。学校现行的评价绝大多数注重可测量性与量化.忽视了 导。 教师在操作层面上.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 着一些偏差。这种偏差最主要体现的就是以经济学中“投入产 出”的观点简单地类比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虽然都 质性评价:校本培训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指 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但却是不同领域的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差异。经济活动说到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 的关系,所遵循的规律是经济活动规律,最终体现的是物化的 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是在短时间内所能见到的。而教学活 动则不同,它的对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难以量 对策:建立良好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聘用、教师 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制度,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利 的环境。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教师对 于课堂效果的重视。 . 化的,具有滞后性、隐性、生成性的特点,如果只看即时I生的、显 性的、预设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东西了。 良好的教学方法会使教育内容有形、有声、有色。有效地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 理解、巩固、运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符合中职生的认知心 理特征与规律,必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培养有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的目的。 对策:实施新课程。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所谓转变的落脚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 能动性,即使学生“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 2015/02 SANWENBAIJIA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