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武亚琎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1年第02期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变化最多、最快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这门技术,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浅显理论。 一、师生角色的互换
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它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迎接新知识的挑战,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有可能使学生过早地接触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掌握一些特殊操作,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也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
比如,在讲到“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特殊符号”时,有几位男同学马上说到:“在智能ABC输入法状态下,按下V1~V9可插入一些特殊符号。”当时听后我很吃惊,因为这种方法我确实没有使用过,所以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请了其中一位同学上机现场演示,果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完成部分特殊符号的插入,随即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的同时,并向他们说:“今天老师做了一回你们的学生,也向你们学了一招。”同学们听后,都开心地笑了。最后,我又向学生们介绍了使用菜单法插入特殊符号的方法。有了这次的例子,在以后的课堂中,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遇到一些操作,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长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二、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课中,大多数操作老师讲完后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但有些操作项目需要同学们合作完成。因此,遇到这些需合作的操作项目时,我都要求同学们自行组合小组,并在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比如学完PowerPoint所有操作后,我布置学生制作以“节水宣传”为课题的演示文稿,要求各组分工,每人都要收集资料,最后汇总后进行集体设计,共同完成此演示文稿的制作。最后把每组的作品在教师机上共享、放映,共同评比,互相发现优点,各自找出还需要提高的方面。在合作中大家积极动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图片等,通过开展这样的竞赛活动,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明显提高。 三、在“疑问”中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授之学生以“渔”而非“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后,敢于探索和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Excel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表格制作及数据计算后,我不急于给予肯定,而是给其已经做好的复杂的表格样例,让学生照其完成,当然其中要求进行数据计算后得出结果的单元格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公式及其函数来完成。对于一些不属于课本中涉及的函数,如product(乘积函数)、rank(排序函数)等,我就略作提示后,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这样带着疑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也会亲身品尝到成功后的快乐。由于教学环境轻松,学生养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大胆创新,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指引者、导演,充分展现学生的才华,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平遥县职业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