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城联动融合共享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校城联动融合共享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校城联动融合共享 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基于当前新建校园规划设计在与城市融合互动、共享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坚持“校园规划随教育理念的更新而发展、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核心发展策略,实现学校与城市共建共享、开放联动、融合发展。衔接城市,设施共建、开放共享。营造与城市紧密相融的校园环境,在规划建设、设施共享、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校区与城市的联系,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校区建设完备的教育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施标准,同时极大的补充上合新区的硬件条件。规划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和教学功能的社会共享,强调高校科研教育、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的功能辐射作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园与城市良性互动,强化交流融通,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城联动 开放交融 设施共享 功能复合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建设在近十年突飞猛进,但是在大量建成的壮观宏伟的校园外表下面,却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现实呈现的是单调的校园生活、摆设性的广场绿地、千校一面的建筑景观,这种现象对规划设计师充满挑战。

当前新建校园规划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园氛围缺乏,依据对国内部分校园的调研数据,认为能够感觉到校园氛围的,老校区占2/3,新建校区不足1/3,相差悬殊。老校区能够营造出某种经过时光沉淀的场所归属感,而新建校区设计任重道远;二是环境需要改进营造,新校区虽然空间开阔、交通比较有序,优于老校区,但在绿化、人气、特色等方面与老校区却有不小差距;对新校区的环境改进,在校区特色、环境设计多样性、师生参与三方面比老校区更显迫切;

三是与城市、社区和社会需要融合与共享,新校区选址往往位于城市的飞地或一些不成熟的新区,城市功能比较单一远离城区,交通不便,既无法彰显校园的社会功能,也造成有些设施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四是集中营式的校园,功能分区过于明确、严谨,重物质轻行为,重景观轻使用,重理性轻人文,与大学精神较有差距;五是校园总体布局肌理均质、松散,受制于标准类似的建设指标和营造方式、建造时间相近,建筑个体体量大,建筑密度低,城市肌理均质,无核心、区域、路径、标志等景观感受;六是学校布局以总体结构为主,次结构无法发育,教学、生活、体育、管理等功能在全校范围内分区域,造成人流集中单一,交通和交往不便,校园活动氛围冷热不均。某些校内共享设施以牺牲学生的日常生活便利为代价,得不偿失;七是开放空间尺度过大,空旷感明显,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看上去很美,仅仅体现在规划图纸的表现力上,现实当中却氛围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另外,有的校园景观则过于城市化和奢侈。

基于以上背景,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坚持“校园规划随教育理念的更新而发展、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核心发展策略,实现学校与城市共建共享、开放联动、融合发展。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时代校园作为本次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设计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一、规划愿景

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紧紧围绕建设目标要求和用途功能,同时结合基地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特点等因素,制定校区规划设计原则和建设标准。一是打造复合多元的创新校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着力打造创新型校园,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注重学科交叉、功能复合,支撑校区实施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二是校园建设融入滨海环境:立足于青岛城市的地域特色与青岛大学校园的现状特征,营造滨河临海,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相融的校园环境。在景观设置和建筑风格上充分凸显滨海城市的浪漫气息;三是传承文脉的人文校园:传承青岛城市与青岛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校区规划在校园环境布局上致力于与老校区相呼应,继承青岛大学传统,彰显青岛大学特征,丰富人文气息;

四是理性浪漫的生态校园:突出校园人文气息,在建筑和空间设计上,满足师生生活学习需求的同时,塑造出经典的、多样化的校园空间和建筑形式,激发校园活力,使校区整体风貌特色能够与一流大学校园相媲美。注重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塘、小溪、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五是安全便捷的人性化校园:以人本原则为指导,以步行尺度为基准,规划功能紧凑布局,尺度宜人的组团式规划结构,使学生在适宜的出行距离内可以达到学习生活等设施。规划自行车道,鼓励低碳出行。机动车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适当分流,形成安全、宜人、便捷、高效的校园慢行系统网络;城市共享的开放校园:六是弱化校园围墙,进行人性化管理,体育场馆、演艺中心等校园公共空间与绿化景观向城市及社会公众开放,科技园区等功能区临近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加强城市与校园的互动交流,在校区入口、校园主环路附近设置足够的社会停车空间,使校园成为市民可以共享的终身学习场所。

二、总体构思

总体规划设计特色鲜明、时尚大气、低碳环保、绿色智能、适度超前,充分结合青岛地域特点和城市文化精神。在建筑风格、功能布局、景观美化、硬件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国际化和现代化特点,突出青大特色、艺术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人文校园、生态校园和科技校园。注重传承性和发展性、功能性与美观性、与城市和谐共融、开放包容性。

一是打造百年经典,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百年学府,集世界名校、经典大学的空间意蕴之大成。百年经典,集之大成:在对世界名校空间、经典大学的人文景观意象和文化场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方案提炼国内外名校空间的精髓,设置学子活动的大草坪、灵动的水系、聚合的方院、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同时汲取我国古代书院多轴线组织的空间架构,体现了择中而居、不正不尊的传统儒学礼制思想。以轴线组织校门大草坪、日新广场、知行门、学思院、庆典草坪、图书馆、枕石聆泉、体育公园,营造出庄重的仪式空间。

二是营建现代书院,一处诗意栖居的文化场域,具有自治自洽的生活方式和雍容博雅的文化氛围。现代书院,才学兼修:“讲于堂,习于斋”的书院式大学,是实现通识教育,才学兼修的理想大学模式。这与青岛大学着重“立德树人”的

诉求高度契合。设计将一个院系学科视为拥有共同志趣的学者社群,以此为基础形成书院。每个书院包含教学与住宿功能,有公共共享设施和精神象征,每个书院都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社区。方案提取了西方书院大学中的导师、方院、长廊、塔楼、小镇五个经典元素,凸显书院教育模式中师生从游导引、求学问道、自由开放的教学传统。

三是传承德式意蕴,一所风格鲜明的特色名校,吸纳青岛山海灵气,传承青岛大学深厚历史底蕴。德式意蕴,现代演绎:青岛在殖民地时代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欧陆风韵的典型城市意象。做为以城市命名的青岛大学胶州校区应当延续青岛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组合强调错落有致、视线对景、庭院围合;屋顶形式采用红色筒瓦,与米黄色花岗岩墙面;立面构图采取古典比例和横三纵五处理手法;重点建筑和重点界面借鉴古典建筑拱廊元素,力求实现对古典德式建筑风格的现代演绎。

四是融入和科学利用滨海湿地,一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绿洲,通过生态干预技术将盐碱地转变为湿地美景。滨海绿洲,盐碱治理:对场地内生态系统的建立进行盐碱地治理的长效动态规划,以客土改造和耐盐植物,结合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综合排盐、隔盐与改良措施,逐渐充实丰盈这一片风景,将荒凉的盐碱地改造为滨海绿洲。假以时日,待小树长成参天,建筑留下历史的痕迹,届时楼台高下,花木掩映,绿洲与建筑相融共生。

五是衔接城市,设施共建、开放共享。营造与城市紧密相融的校园环境,在规划建设、设施共享、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校区与城市的联系,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校区建设完备的教育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施标准,同时极大的补充上合新区的硬件条件。规划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和教学功能的社会共享,强调高校科研教育、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的

功能辐射作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三、规划内容

1、区位条件。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位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胶州湾畔、大沽河入海口处,自然本底良好,环境幽静,宜教宜学。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于青岛“海、陆、空” 30分钟经济圈内,距离青岛主城区 30 公里,距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约16公里、济青高铁红岛站约 15公里。校园规划用地面积 214 公顷。

2、规划结构。对于三千余亩的大型校园,必然需要形成多元中心,创造更为丰富的空间等级。规划形成“双轴四中心,一带五组团” 的布局结构。“双轴”:南北轴线为校园礼仪轴,串联校级公共建筑和重要共享设施。东西轴线为校园学术轴,整合两个交叉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形成学术交流的活跃地带。“四中心”:公共教学中心和大型体育中心为全校共享,守正书院和出奇书院共享东区交叉研究中心;博学书院和明德书院共享西区交叉研究中心。“一带”:依托规划水系设置生态景观带。“五组团”:环绕生态景观带,布置守正、出奇、博学、明德四个书院组团。留学生组团独立成区,形成国际书院。

3、功能布局。校前区:演艺与会议中心、校行政楼和校博物馆置于校前区,演艺与会议中心容纳 1200 座大剧院、排练厅及大小会议厅。公共教学区:图书

馆、公共教学楼、以及两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形成校园公共教学区。书院组团:五个书院组团环绕生态景观区。每个书院都包含教学与住宿功能,设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科行政楼、宿舍楼、后勤楼、生活服务配套、体育设施等。体育区:四个体育区置于学校外围,便于与城市共享。其中北侧的奥林匹克公园,结合学术交流中心的接待功能,可承办区域级赛事。产学研区:对外联系便捷,助推创新创业、便于科研成果转化。

4、交通规划。交通系统规划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低碳交通”为原则,既考虑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出入口设置:在黄河路场地中部设置学校仪式性主入口,塑造端正大气的门户形象。在交大大道和生态大道设置校园次入口,分别进入东西两区。在黑龙江路设置生活性次入口,便于校园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共享。在东北角设置学校的休闲步行出入口,衔接城市规划中的渔人码头项目。机动车:机动车道路内、中、外三环,配以纵横联系形成完整路网。停车机动车停车采用地下为主、地面临时停车为辅的方式。在学校入口附近和各功能组团适当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库,地面停车靠近道路沿各组团和建筑周边布置。步行:步行距离控制:将教学和共享设施区位于校园中心,各书院围绕中心区布局。每个书院到校级共享设施的距离都比较适宜,从而控制日常学生出行的步行距离在 800 米以内,步行时间在 8 分钟以内。多方向路径设置:步行系统呈网络状,各书院和公共教学及共享设施之间均有数条宽窄不一的步行道相连,实现多方向迅速疏散上下课人流。丰富的步行体验:结合景观生态布局设置聚会广场、园林院落、亲水平台、绿荫道,将步行空间和场所体验相结合。电能公交:结合校园主要道路规划绿色公交流线,以各组团,出入口、重要公共建筑为依据设置公交站点,以 400 米半径控制站点距离,使得公交路线的设置能够基本覆盖整个学校,满足师生的绿色出行。自行车:校内规划完整的自行车路径,主要道路均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方便师生往返各区。通过铺地、高差等设置使其与步行交通适当分离,互不干扰。

5、景观规划。景观结构方面,一轴一带,礼乐相成,主轴线景观方正、对称,体现“禮者,天地之序也”。生态景观带宛如锦缎、蜿蜒曲折,传达“樂者,天地之和也”。 中轴线景观设置具有教化意义,别具匠心;入口设求真门,鼓励师生:追求真理、务实求真;日新广场设日晷,寓意日月同行、与时俱进;学

思院设思涌泉,代表文思泉涌。生态景观带:分为东西两区,一张一弛。西区花木扶疏,小溪潺潺,曲径通幽;东区水面开阔,波光云影,绿水青舟。水面设置拱桥亭榭、泛舟湖上,诗兴盎然。在生态景观带内设四处名人纪念园,四处现代雕塑,增添学校的人文艺术气息。将水景、草坪、广场等元素融入校园,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坪书香”。集中或分散的草坪及绿化,镶嵌在其中的建筑似无序而又有序,性格各异而又统一,构成了校园的不同特色片段。生态格局方面,绿地系统: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呈指状向东南渗透,衔接滨海湿地,营造白鹭栖息地。水体系统:校内水系在承担城市防洪功能的同时,结合“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生态湿地景观,成为胶州湾湿地系统中的一环。通过中水利用系统,净化生活污水做为景观用水,实现景观用水量的平衡。

四、结语

开放包容、设施共建共享,按照“校园与城市融合一体发展”的设计理念,在校园与城市间建立互动关系,一方面校园向周边提供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艺术演艺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等),校园规划考虑了部分设施开放的要求与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分享校园周边的城市生活配套,形成资源索取路径,学生和教职员工生活区道路延续联系外部城市道路肌理。这两种相反的互动关系落实在基地上,拓扑变形以适应城市结构,获得了基地的规划结构。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校园各功能区自身对私密性的要求,又实现了与城市的便捷联系,体现了校园与城市互动的规划设计思想。在这个结构布局基础上,在校园内部中心位置形成一个容纳校 区公共设施的可持续生态核心---绿心, 是校区内部的公共中心;同时在基地外圈结合城市区位特征选取和谐大道、金融大道与黄河路交叉口位置作为城市意象展示和开放功能,安排艺术演艺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等大型公建项目,并对社会开放提供独立的门户广场;在金融大道两侧的基地内结合城市现有水系布置绿化景观,适应远期学校的发展需求。最终达到校园与城市有机联系与功能互动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M],华南理

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8.

[2]《青岛-上合新区城市设计(2020-2035年)》[M],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21.

[3]张建华, 刘建军. 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城市规划, 2005, 29(3):4.

[4]何镜堂.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 城市建筑, 2005(9):7.

[5]黄翼,吴硕贤,HUANGYi.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