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译者葛浩文
康宁1
李莉2
(1.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000)(2.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作为莫言作品译介国外的最重要译者,葛浩文通过其对中西文化、中外语言和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了
解和把握成功的将莫言作品介绍到了英语世界。而在其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个成熟译者在各种翻译伦理之间力求平衡,以期贡献成功翻译作品的实践做法也为其他译者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翻译伦理;葛浩文;平衡
一、翻译伦理
“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的。在贝尔曼看来,翻译就是要尊重原著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贝尔曼的翻译伦理思想被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所继承和发展。后者提出了“存异伦理”的翻译思想。但是这两位学者所做的更多的只是奠基性的工作。翻译伦理研究在安索尼·皮姆和安德鲁·切斯特曼两位翻译研究家的手中得到了系统化和具体化。与前人相比,二人所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型更具有操作性,也涵盖的更加全面。皮姆提出了关于翻译伦理的五个原则,而切斯特曼更是提出了之后常常用来作为研究参考的翻译伦理研究的五个模型:1.再现的伦理,2.服务伦理,3.交际伦理,4.规范伦理,5.职业承诺的伦理。这些翻译伦理研究模式和范式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已有的翻译实践行为,亦可以对译者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葛浩文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作为目前最为成功的一位中国文学翻译家,其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翻译奖、古根海姆奖和萧红研究奖。对其翻译行为和翻译思想的研究,尤其是从翻译伦理视角来审视其翻译行为,可以对中国文学的外译活动提供一些启示。下文将从切斯特曼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型来审视葛浩文的翻译活动。
三、翻译伦理的动态平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把一方文化标准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更不能因为翻译活动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对立。翻译的代价不应该超过它所能带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利益。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扮演的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角色,在其翻译作品中实现了各个翻译伦理准则之间的最大平衡。
作为一名译者,葛浩文与大多数小说家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其中最好的当属莫言。葛浩文与莫言1988年便开始合作,而莫言对他的翻译水平也十分信任。这种互相信任的合作加朋友关系,使得葛浩文能够更好地把握原著作者的想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原文的忠实。而这正是再现伦理的要求,即译文要体现原文特点和作者意图。按照服务伦理的要求,译者的翻译行为要符合与客户最后确定的翻译要求,而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实现客户的经济收益。“葛浩文的‘忠实’不仅面向原文,也面向读者。也即是说,他不再是对原文意义的单纯解读者,而是把自己看作翻译活动中的一个能动的执行者,也或是关照作者、读者、社会等各方利益的服务者。”作为一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葛浩文非常清楚英文世界读者的阅读偏好、需求以及阅读困难,也很了解出版社和赞助人的关注点,所以其在翻译材料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充分考虑到了服务伦理对于译者的要
求,很好的做到了与译文读者的互动。葛浩文在翻译时,有时会
按照西方读者的具体情况,对原文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但是他的‘操纵’是很有节制的。他强调翻译作品的“可读性”,主张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也从不排斥异化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翻译《生死疲劳》的过程中,葛浩文对文中带有浓厚中文色彩的成分采取了增译、减译、省略等多种翻译技巧进行处理,以便译文能够更加容易为译语读者接,同时也提高译文的传播范围。这正是服务和交际伦理的体现。再如,在翻译《丰乳肥臀》这部作品时,葛浩文较好地实现了原文原著的体现需求与译文可读性和译文读者阅读习惯需求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译著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这也是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所一直追寻的目标---既要尽全力保留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原著的文化特色,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期待。
四、结语
“盲目的译者会不分文本的使用目的亦步亦趋地跟随原文或随心所欲地改写。理性的译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尽量让作者、读者、赞助人或出版社满意。”翻译活动许多时候就是一个作者与读者、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可读之间多种矛盾关系的存在。置身于多重矛盾中的译者葛浩文并没有过于偏颇于某一个翻译伦理的要求,而是尽量在各方之间寻求最大的平衡,从而使得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读者中有了一席之地。葛氏的这种翻译行为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
[1]Pym,Anthony.MethodinTranslationHistory[M].Man‐
chester:St.Jerome,1998.
[2]Chesterman,Andrew.ProposalforaHieronymicOath[J].TheTranslatorVolumn7,Number,2001.[3]周怡珂,周领顺.葛浩文“忠实”原则下的“直译”和“意译”[J].外语研究,2018(3).[4]龚小萍.葛浩文“用达雅”翻译思想研究---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康宁(1980~),男,民族:汉族,籍贯:吉林省,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李莉(1982~),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6期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