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的教学,每次都需要依靠教案的辅助。现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钢铁、繁育、蔬菜、煤炭、水蒸气、杀菌、预防、医治”等词语。

2.朗诵课文。背诵自己爱好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浏览说明文的方法。 4.知道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爱好。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示谈话,质疑问难。

(l)出示画有太阳的电脑课件或一幅太阳图。 (2)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谁吗?(它是太阳公公) (3)板书课题

(4)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它吗? 生: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了?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热?

生:太阳公公,你为何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能不能改变路线呢?

……

(5)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同等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知了我们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换自读情形:

(1)抽读生字词卡片,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细菌(j n),不要读成j(n等。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相互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判,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认为说得不正确的地方,可相互纠正。)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环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深究课文(l-3自然段)

1.教师引导:这部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远、大、热)

2.默读l-3自然段,摸索: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清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3.小组内讨论、交换,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换时向其他小组要求帮助。

4.全班讨论交换,合作解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l)讨论交换对第一自然段的知道

①第一自然段为了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

生:“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即运用了具体数字,同时还用了假定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②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第1自然段讲的是太阳离我们很远,可开头却先讲了一个古代传说,我不明白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师:谁能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课文开头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生:老师,我不明白“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由教师提问)

(“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形。在这里表示转折,由传说转向事实。)

教师:“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这里为何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反问的腔调呢?(用反问句强调它的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③指导朗诵第一自然段,要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 (2)讨论交换第二自然段

①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运用了作比较、罗列数字的方法。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是拿地球与太阳作比较,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由于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

②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太阳“大”这一特点。 (3)讨论交换第三自然段

①第三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运用了比喻和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火球’作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了出来。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运用具体数字来充分说明太阳“温度非常高”这个特点。

②指导朗诵,读出太阳热的特点。 5.小结

(1)视频演示《太阳的基本情形》,学生视察体会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2)教师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定、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6.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练说《太阳的自述》,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太阳的自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的l-3自然段讲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探究4-8自然段

1.默读4-8自然段,摸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摸索,遇到问题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2.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换、讨论自读情形。 3.全班交换,合作解疑,教师点拨、引导。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蔼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暖和,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知道。

①集体讨论交换。

②视频演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感受世界的美丽可爱,体会所有这一切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研讨: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同它本身的特点有何联系?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密切。)

4.朗诵4-8自然段。

5.扮演太阳,练说《太阳的自述》。

(1)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扮演太阳公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这节课同学们连续扮演太阳,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小组内练习说。 (3)班上展现说。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诵全文。

2.总结:《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罗列数字、作比较、假定、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换,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练习写《太阳的自述》,向人们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爱好的段落。

2.课外浏览有关太阳的知识,可浏览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知道课文中所论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示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爱好,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换中相机指导,在学生大致知道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知道。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换的情势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选好一个专题。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出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墙报。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知道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会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歌大意,观赏诗中景物,领会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换。

师:清朝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爱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诵,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照: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知道“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何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集合,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知道“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知道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热烈”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明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判。 5、回来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爱好。 教学流程: 第一个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爱好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样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知道,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中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诵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诵。

4、同学们自己朗诵,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换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同学们自愿上台交换。 我知道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能讲____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第二个课时: 一、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诵,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音调。 3、出示字卡,同学们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二、课外浏览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存几个你爱好的成语。 三、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视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 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 所:左边的笔顺是。 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爱好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人?结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力图给学生创造的读书实践的空间,以读代讲。让学生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存语言。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境,

帮助学生知道“膨胀”“歪七扭八”等词语的意思,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具: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弄清莫格身体膨胀的原因,指导朗诵;认识、读准生字字音,学写生字。)

教学进程: 一、激趣导入:

1、你爱好看童话吗?说说你都看过哪些童话?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全班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查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觉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成效。采取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情势,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形。

4、送生字宝宝回家,点人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5、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成心思吗? 6、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成心思?

7、相机引导,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猫、破、扭、扇”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觉?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示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区分“扇”,并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爱好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进程:

一、回想上文,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湍急、倾盆大雨、瞳睡、撑裂、膨胀、震动) 师: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1——3自然段,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谁来给它们打打招呼。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回想课文的起因部分。是呀!莫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会产生什么事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第4—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英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会产生什么事?

2、学生读完课文后,同座交换。

三、感悟文本,读好课文

1、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笑了,老师想问问:你们都笑什么? 2、指名说。

3、本来大家都觉得莫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所产生的事情很有趣,所以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让咱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把这件事情中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划下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4、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班级交换。 交换中,学习句子。

(1)当学生读到“起初,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它把琼斯太太厨房的墙壁绐撑裂了”时,师出示:(),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它大得像一头驴子。(),它大得像一匹拉车的马。(),它大得像一头大河马。(),它把琼斯太太厨房的墙壁给撑裂了。

(2)请学生填空。

(3)教师引读,男女生合作读,感悟句子表达的有序、清楚。 交换中,读出乐趣。

(1)当学生读到“只见整座房子膨胀起来……立刻,整座房子都塌了”时,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情形,顺势知道“膨胀”“歪七扭八”等词语的意思。

师:孩子们,看到这情形,如果你就是那位琼斯太太,你会怎样呢?

(2)学生想象当时琼斯太太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师:你们说得、做得这么好,相信也一定能将课文中描写琼斯太太当时的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读好。

(3)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6、听你们这么一介绍,老师也觉得这件事很成心思。愿意和我一起将这件有趣的事读一读吗?

7、师生齐读第4、第5自然段。

8、琼斯太太的整座房子都塌了,当镇上的人们看到这情形后怎样了呢?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指名说,镇上的人为何震动?

10、指导朗诵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非常震动”“没完没了地长”这两处。)

师:镇上的人看到这情形都非常震动,担忧它会没完没下地长,谁能将刚才看到的情形读出来。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四、回来全文,激趣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想:如果莫格没完没了地长。还会产生什么事情,

2、班级交换。

3、师总结:可怜的莫格被赶出城门后,还在没完没了地长吗,它生活得怎样呢?回家后自己读读《面包房里的猫》的第二部分,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

五、自主记、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请学生自己描红,一边描一边仔细视察每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查,相机进行个体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浏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浏览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知道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摸索,遭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朗诵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诵更是个性化浏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情势地朗诵,不同知道的朗诵,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掌控和感悟文章含义。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是指朗诵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诵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点,重视个性化朗诵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增进主体发挥,享受浏览教学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抱着观赏的态度步入个性化朗诵教学的殿堂吧!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进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朗诵进程中的感知与感悟。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领会具有个性差异性,他们的知道能力、朗诵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性就决定了表现某一语言材料的神韵与情味并非只有一种读法、一种朗诵表现模式。 如以上片断二中我就充分尊重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朗诵方式,结果真是异彩分呈。

2、体现朗诵训练的层次性。

个性化朗诵和所有朗诵一样,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诵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样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诵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

阶段性。本文中从词语教学开始,就为学生的朗诵做好了准备,朗诵时也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初读,了解内容;到做动作感受再读;再到看课件,产生视觉冲击,升华感受;最后再自由挑选表演读。可以说是一环环紧扣,朗诵到达高潮!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知道“吞吞吐吐、皱着眉”等词语。

2、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3、学习使用语气词:吗、吧,说话。 教学进程:

一、朗诵感悟课文2——4自然段:

过渡语:上节课啊,小朋友都说不爱好林园园,由于她舍不得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林园园的舍不得。

(一)学生自学2——4自然段:

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二)交换: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这四句话。 2、学习第一句:

(1)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话不爽快,很犹疑的样子)从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边说边想,可能在想什么呢?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吞吞吐吐的说话。

你还能从哪里发觉林园园不愿意借?看图1,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你能把林园园的不愿意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树叶那么绿,真引人爱。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林园园画的树叶,你觉得怎么样?假设你就是李丽,这时的你看到这么漂亮的绿树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会怎么说?

(3)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是怎么对林园园说的,读第二段,找一找,读读李丽的话,你觉得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很有礼貌地向林园园借,我们也来学李丽用上“吗”,有礼貌说一句话。指名说。

我们有礼貌地跟边上的小朋友借借东西,好吗?

小结:短短的一句话竟然有这么奇妙的气力,让别人很乐意地答应你的要求,只由于——我们有礼貌了,以后可得常常用哦!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4)齐读这段话。 3、交换,随机结合引导:

导入:现在我们来读读林园园后来说的几句话,请小朋友自由读一读这些话,挑一句,像我们刚才那样,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也能够找找从句子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猜猜林园园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1)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

A、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来猜猜:其实林园园心里在说什么?所以,你觉得林园园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不愿意借,又找不到借口,矛盾的心情)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女生读。

B、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铅笔借给我了吧。”

当时,李丽是怎么跟林园园说的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来读读李丽的话,想想她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的?指名读,齐读。 C、请2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形读出来。

(2)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A、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不要削,她担忧……不要用力,她担忧……,不要画得太多,她担忧……

B、你能把她的不放心读出来吗?指名读一读,齐读。

C、听到林园园这么说,李丽连忙说——学生接读:我只画树叶和小草。你听出了什么?

(3)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皱着眉头”说明什么?猜猜林园园肚子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来,我们也皱着眉头,把她的不满,出乎意料读出来。

A、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你知道了什么?猜猜李丽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男女生合作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4、小朋友,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林园园说的话,你发觉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林园园很舍不得借,可她为何一直都没有开口说不借呢?(体会她的矛盾心理:不愿意借,又不好意思开口说不借,很难堪,就找了很多借口)

一起再读读这些话,体会她的心情。

5、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李丽的话,你又发觉了什么,或有什么体会呢?

李丽很有礼貌,很耐心肠借,越来越着急,直到林园园的要求太高,她没法做到,动气了,最后不要了。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讨论: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贴图2,李丽的脸怎么啦?为何脸红了?她会怎么想?

(3)讨论林园园为何脸红了?

(4)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李丽知道自己错了,林园园认真地画着的样子。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5、读全文(分角色)机动。

拓展:你想对林园园或李丽说什么话呢? 三、完成课后习题:读读说说和作业本题2

1、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认识了林园园和李丽两个小朋友,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明白了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真能干。我们还学会了一种本领,那就是有礼貌地要求让别人帮助自己,别人一定会很乐意地帮助我们。

2、打开作业本,完成作业题3,立刻写一写,写完了就大声读一读。

3、看课件:新本领也学会了,现在要来做一道挑战题,你愿意吗?完成作业题2,你可以选爱好的词语说话,一个或几个都可以。准备后指名说。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林园园 李丽

贴图(绿树叶) 贴图(蓝树叶) 相互帮助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能或联系上下文知道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爱朋友之间的情谊”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爱好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泛论)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觉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由于它──────────────。 三、对话朗诵,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仿照朗诵(学生自主尝试)选读爱好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知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谊。 3.出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摸索: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珍爱友谊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判,评出最佳演员。 2.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换,评判。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酷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深,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风景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气跳跃,这样的清楚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诵,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风景美,培养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知道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进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婉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能够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诵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形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何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

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诵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进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部齐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