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 双月刊

第4期2015年7月

d〇i:14.3969/j.issn.2095-6584.2015.04.054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

姜礼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可见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 过对“姓、姜、姬、姚、家、婚、妻、姑、嫁、媒、妁”等字字形、结构、意义演变的分析,探讨这些汉字背后蕴含的古代

婚俗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婚姻制度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84(2015)04-0054-03

婚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繁衍 的基础。古汉字中留存的有反映汉族先民婚姻、家 庭观念的文字信息,分析这些文字,我们可从中了 解到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信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

和遗传学家摩尔根(1877)%1]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 出,人类社会经历了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 缘制、伙婚制、对偶制、父制(一 顺序。

制)和一夫

一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大体符合这一

(')对偶制

和生 的

有制的发展, ,产生了婚姻

婚制 一夫一制的对偶婚。对婚指

社会 期, 氏族 的 ,在

,婚姻关系

一一

固的一种婚姻形式。1

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

(三)一大一真制

我国古代一夫一制是奴隶制度的存在和王 形的产物。准确来义我国古代的一一 制,应

妾制,这种婚姻制度的缔方

式有很多,主有抢婚、交换婚、买卖婚、聘娶婚等。

1. 抢婚:抢婚指由男子通掠夺其他氏族部 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抢婚习 俗的来,一般 古老的掠夺婚的遗存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在依然保留有抢婚的习 俗,如彝族、苗族、景颇族等。

生产婚制中,,

2. 交换婚:交换婚起源 制,即两 对方的氏族,

血缘的氏族 属

系氏族社会的外婚的

互相婚了应对严酷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一

婚制

婚人类一个婚姻制度,存在

血缘家族公社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群婚制又

有族 婚和族 婚 。

族内群婚指原始社会中一原始

的血缘婚,它形 ,

^

的传,

文字出

、女。

志〉,记录的 血缘婚的一

力的发展 人们 血缘婚会 代 在生产中的经和

婚,

婚的根 父。

的提高,古人

和 , 族

方氏族。交换婚的出 氏族

历史的演,交换婚

代了血缘婚。在群婚制的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的表, 的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 进入父系制

氏族者家族双方互换姐

互换女儿媳。我国古代的“姑舅表婚”指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简介:姜礼立(1988-),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54

姜礼立: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

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可见“豕” 的就是广义上的交换婚。

家”是由“V”和“豕”组成的。《3. 买卖婚+买卖婚,是私有制形成之后的一种的 义是猪。“

婚姻形式,是指以钱物交易而定的购买式婚姻。女 子被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这种婚姻形式与带有买 卖性质的聘娶婚是不同的。从先秦的“礼聘”到汉代 逐渐以货币财务为缔结婚姻的前提和基础。

4. 聘娶婚+聘娶婚自古以来是我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主流、也是最正统的婚配形式,男女结婚 要依照一的礼 来进行。聘娶婚

买卖

婚,

不同买卖婚,婚姻

之,媒妁之言,并且下聘娶之约。

为在

中女性 后 要

的劳动者和生产者,聘礼财物只是一种象征性、 礼 性的 。

二、从汉字看古代婚俗

(一)$汉&看古代*婚制

婚,

的婚姻形式。 我

以从 “姓、姜、、姚”等汉字中

的群

婚制。

:“姓, 也。古之神

子, 子。 从女从 , 。

+

以 。,,’%1

》“: :姓者,也。 以生

者也。 ,有

:女

,姓

子也。”3 Y姓”的

,是的

。“古之

子”

在的 中,“姓”是由古代 的

上 而 子女 . 是》 ,来 之

。姜, 女

:“》 ,以为姓。从女,

羊声。”

女部》:“黄帝

,以为姓。从女,臣声。”, 女

:“虞舜 虚,因以为姓。从女,兆

。”

:“》

以为,若下

以为

, 黄帝

以为,舜 虚以为是也。

,也。

从女,

。”从这些汉

形的造义中,我也以 早 知其,不

知其父的

状况。

王力先也曾指:“姓是一种号,是的 分支。不少古如 赢姒

都加女旁,这暗

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权 。”\"#这也

,“》”是

婚制的真实写照,“姜、、”等字

也反映

婚的特。

(.)$汉&看古代对偶制

“对偶制”也是早汉的婚姻形式之一,是 婚制和一一妻制的过渡阶。从汉字“家”中,我 们就可以 古代对偶制的印记。

“家”的甲骨,上边是个“V”,里面是个

“豕”字。“V”, V

交覆深屋也。象形。”

许慎将其

为“交相覆盖的深邃的屋子”。“豕”,

V 将“家” 为:“居也。从V,豭省。”其本义为

的住”。

持不同的点,

对“家”的

是:“尻也。尻各

,今正,尻,

处也。处,止也。窃谓此篆义乃为豕之尻也,引申 假借以为之尻,字义之转移多如此。豢豕之子 展多。 尻聚处借其字。而忘其字之本义。使

引之义

之。盖自古而然。”见

为“家”的义为猪的住,而人的住所是猪的住 引申假借而来。后代

、!$#

不同的 ,他

为Y ”的

分别是“宗

庙”和“人豕共居”义。我比较同

的点。

其一,

Y人的住”义,

中对其提 质,我比较认同;其, 的

“豕之”义也有其不之处。“V”,义为“交相覆 盖的深邃的有有的屋子”,而古 件

,不

造这样的屋

猪住,且在

甲骨中记有 示“豕之

”的“》”字。其三,“宗庙”, 仍从 历 的

其不 。

, 古

较 ,的为豕 造

的 以 止

, 以 将豕

之下。也正为物,逐渐

过相对Y

”的

, 进了财产的私有,渐渐 ,

”的

概念。对偶婚就是在Y ” 以后,逐渐形成的一

种早 婚姻形式。

(三)$汉&看古代一大一真制

1.从汉字看古代抢婚:汉字“婚”、“妻”能够反 映出古代的抢婚习俗。“婚”, 女 》也。 礼,娶 以 。 也,

婚。 从女从 ,

。”说明“婚”是

,从女从而其义。

“女”,《说文•女部》:“妇人也,形。王

女 之

从女’。”见“女”指女性;“昏”,:“、

也。从

省。 ,下也。”是指 日之时。“娶以 ”正 Y婚”是指“在

之娶女子”的 。王

:“此娶以婚 之 也。 礼 +

娶妻之礼,以 为

, 而

。 以

而 来。 ”

,这

古代 娶妻子是在

进行,其实这正是

婚 的

。 舜约 [&V‘古娶

以 ,当上有劫

女之 , 之,以 也。 ”

这一点。

“妻”甲骨,左边的像长发女子形,右边的为 手,整个字形像以手夺女子之形。徐中舒在《甲骨

典》中™上古有掳 女以配偶之,是为

夺婚姻。”这说明甲骨文‘妻’字也是古代夺婚

姻的反映。

55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2. 从汉字看古代交换婚:根据《汉语大字典》和 因此媒妁是保证 婚实施的主要促 ,谋合二姓。女,

。 ”,

《汉语大词典》,“姑”字在古代是一名三用的,这正 是古代交换婚所致。“姑”,一指丈夫的母亲,婆婆。 《左转•昭公二十八年》:“子容之母走谒诸姑”;二指 父亲的姊妹,姑母。《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 及伯姊”;三指妻子的母亲,外姑。《尔雅•释亲》:“妻 之母为外姑”。对男方(丈夫)来说,姑姑是自己父亲 的妹妹,但往往又是自己妻子的母亲。显而易见,这亲

方的

婚是过互换姐妹为妻 的,也就是交换婚。

3.从 汉字古代

《说文•女;》:“谋字

,谋合异类使和 姓

。”《说文:‘媒之言谋

:》:“虑难曰谋。《周礼•媒氏》'

。’”,是指谋划使两个不同姓

:•女;》:“酌也,斟酌二 字

:》:“斟

,酌

。酌

氏的男女结合。“妁”,《说

女,勺声。”《说

,盛酒行觞。斟酌二姓,挹彼兹,欲调 。”桂馥《说

字证》同0 丁公著云:

。”意为斟酌两个不同

酌二姓之可否,故之 姓氏的男女可否结合。

0

p

”二的解释可以看出,“媒妁”

谋划婚

婚保证

的用就是代男女方去对方 婚

互换女儿为媳来实现:

婚就是女子当

汉字”《说夕卜

《方言》:”在上古时

这,嫁妻妻子”的

,:补

,用

U ”就名于这

交换 为自己的妻

女, ”

达男女方合的目的,而这正是

匪不得。”郑玄笺:0 知名。”郑玄 至重要的 婚俗的文化信息。

:“男女

的婚姻方式。.》:嫁者,

:自而 之”

。《诗•豳风•伐柯》:“取妻如

,能二姓之言,定人

行媒,不相

往来,传婚之言,乃

,《说文•女;》:“女

文解字:》:“《E

为 “自

,之

自家出来男 ,又有U E的 ①, 卖子,是 。 古 实这正是 古

的 。

子•

的U ”为

婚的 来 女的

室之道。”②《礼记•曲礼》:“男女 相知姓名。”③都说明“媒妁”在

的释,U ”指女子

《汉语大词典》就

, 》),是指U,”的

s为妻)。但,。可见,“媒、”二字蕴含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 号系统,可见汉字与化之间着密切的 字和 我 、

,可 婚 为

过对“姓、姜、姬、姚、、婚、妻、姑、、、”字

古代婚的真相

字的汉字是我

习俗的风,对我

着重要的用。

①的“嫁”和“卖”对

妻妾, 为 , 婚就

开启华传统化宝库大门的一金匙,对

的俗化具重要的

的不可少的条件。

4. 从汉字看古代聘娶婚U父母之命,媒灼之

言”是聘娶婚

注释:

① 参见李冗编纂的《独异志》,中华书局,1985版。

② 参见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版。

③ 参见孔颖达译,郑玄校注(吕友仁合著)的《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

参考文献:

[1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马雍,马巨,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 王力.古代汉语: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延慧.浅谈“家”的字形释义及其文化阐释[J].延边大学学报,2011 (4): 101-103.[6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7] ]梁颖.+家”字之迷及其相关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8]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10] 桂馥.说文解字义[M].济南:齐鲁书社,1987.

(下转第64页)

56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小林一博.出版大崩溃[M].甄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 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

[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S].新出政发(2010)1号.[5 ]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The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under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ZHENG Hai-xia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 45004,China)Abstract: The changes in audience's reading modes and tastes induced by the present electronic culture make the tradition literature with the aesthetic, ideological and lingual features face great challenges in its production and selling, such as the sharp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readers, the continual narrowing of publishing profits, the weakening of its original fame and so on.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now in the situation of struggling and transforming as well as falling and breaking. Under the irreversible impact of new media, this situation has attract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is meant to offer some new ideas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provide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o break through its present plights.

Key words: new media;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plights;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审稿:漆福刚编校:程玉琴)

(上接第56页)

On Chinese Ancient Marriage Cust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haracters

JIANG Li-l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record of the language symbol

system, showing that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uch as %),Yao(姚),Jia(家),Hun(婚),Qi()),Qu(姑),Jia(嫁),Mei (媒),Shuo ( — ),analyses the word shape,structure,and meaning evolution to explore the ancient marriage customs and culture contain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Ch0nese characters; Ch0na; anc0ent t0mes; marr0age customs and culture

(审稿:熊选德编校:熊选德)

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