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君
AStrategicThough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
andSoutheastAsianCountriesaftertheColdWar
LuYanjun
【Abstract】AftertheColdWar,theinternationalpatternshavegreatlychangedandtheglobalizationofeconomyhasbeen
advanced,thustheimportanc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ountriesstandsoutinregionalsense.Countrieswithgeographicaffinityand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repositivelypromotingtheregionalcooperationinsecurity,economyandpolitics.Whenthiskindofcooperationismature,thosecountrieswillbeencouragedtofurthertheintegratedcooperationandbasedonthisco2operationformthemselvesintoaregionalgroup.Withthisasabackground,bothChinaandSoutheastAsiancountriesattachgreatimportancetoimprovingtheirbilateralrelationsindiplomacy.China’sdiplomacywiththembecomesoneofthemostactiveandcreativeringsinitsstrategyofdiplomaticrelations.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
外,都生存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对国家利益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一定时期特定的外部环境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既无力改变也不能选择。国家惟一能选择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对国家利益进行准确判断,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冷战后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重新评估各自国家在对方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签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定;2003年10月,中国以第一个区域外国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些都标志着双方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冷战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取得重大了突破性进展。
一、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东南亚因素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冷战的结束打破了原有美苏两极的力量平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试图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营造以美国为领导的单极世界,为达此目的甚至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发动战争。对美国构成一定牵制的其他诸强,不存在战略上联合制衡美国的动机和能力。美国的单极企图和诸强的多极牵制在短时期还不能有稳定的力量平衡,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后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不以对抗、敌对为目标,而是寻求合作与妥协,而且苏联解体和苏东集团的瓦解以及西方阵营之间关系的松弛,使冷战后集团对抗的色彩大为弱化,因此,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和战争样式不具有世界规模。但伴随着世界格局转换而来的还有霸权欲望、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化等问题,使
☆东南亚纵横AROUNDSOUTHEASTASIA2004.4☆
1
世界进入一个安全不确定期。冷战结束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区域合作在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冷战后中国所处的地区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奉行与中国友好政策使中国的西北部安全有了很大改善。美国加强了对中国东部、东南部周边地区事务的介入和干涉力度,成为影响中国地区安全的首要因素。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中日在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上争端不断,两国关系进入新的不稳定期。朝鲜半岛形势持续紧张,两次出现核危机“;台独”势力抬头,几次出现台海危机;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相关国家一再出现争执;印度与巴基斯坦出现核危机,关系持续紧张;中亚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离主义出现跨国蔓延趋势。一些周边国家相信“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存有一定戒心。但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周边环境虽然复杂,时而紧张,但并没有失序、失控,并且相互依存关系还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区域集团化正取得突破。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功运作,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东盟与中日韩和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建立等,使亚太和东亚地区性合作获得了巨大推动。
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对于中国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严峻挑战的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
①
战略机遇期”。依据中国对21世纪初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21世纪中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
东南
亚
经贸信息
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在确保生存的条件下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除非发生世界大战和对中国领土全面入侵或严重分裂的形势,经济、技术、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根本利益。为此,中国基本的战略考虑是,要根本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根本利益,必须依靠国家发展,实现发展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具体战略设计包括,在全球性战略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一员,主要维护的是独立自主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权力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为此,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和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在地区战略方面,地缘政治学认为“邻国的大小、强弱,以及发达还是落后,稳定还是动乱等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③。因此,一个国家为了谋生存、求发展,首先必须保证与邻国关系的稳定,周边环境的稳定构成一国良好的国际生存空间。“中国积极致力于开创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发展友
④
好,首先是与邻国和睦相处。”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扩大区域合作为途径,同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更把积极发展这种睦邻友好关系,确定为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因地缘相邻、文化相通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作用
据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预计,2004年印尼出口总额将达到6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主要出口市场国仍然是美国、日本与新加坡。印尼政府计划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2004年将增至150亿美元。
2
的发挥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与这些国家建立新型关系。
从政治上看,东南亚是中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中国与东盟处于同一地域,具有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都属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和地域问题上有诸多共同利益,都肩负着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重任,在改造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倡导独立自主原则,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与中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并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中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东盟的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更加明确,在许多问题上反对霸权主义国家的主张。如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处理得好,东盟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
从经济上看,东南亚是中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尤其是中国的西南省区,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陆地直接接壤,开展贸易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且东南亚国家又是华侨和华人的海外最集中地之一,发展经济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亲缘、文化优势。中国的发展首先给东南亚带来机遇;东南亚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不仅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东南亚国家正在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东南亚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外部屏障。东南亚国家大都是中小国家,就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言,对中国最不具有地缘安全方面的威胁。但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有领土争端,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该问题国际化,把美国等外部势力引入其中,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乘机有意散布“中国威
东南
亚
经贸信息
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牵制中国。这些都增加了中国东南部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中国东南部安全关系到中国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关系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最好地区的东南部沿海省份的繁荣和发展,关系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团结和安定,所有这些对中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维护东南部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和平、稳定的东南部安全环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东南部安全环境恶化,则不可避免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永远是东南亚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10+3”和“10+1”系列峰会期间,更加详细阐述了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政策。他强调,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既定方针。“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合作、繁荣,是中国亚洲政策的目标⑤。东南亚国家不是中国的敌人,而是朋友,是可以长期进行合作的战略伙伴,也是稳定中国周边环境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屏障。这就是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基本定位。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
二、东南亚国家外交中的中国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美、俄(苏)分别从东南
据南宁海关统计,2003年广西对东盟贸易连创新高。2003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8.26亿美元,较2002年同期增长
31.5%。东盟已连续5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在广西对东盟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大幅增长,所占比重显
著增加。在对东盟贸易中,国有企业仍是主力军,进出口总值为4.1亿美元,占全部与东盟贸易的49.6%。越南是广西最大的贸易国。
2003年,广西对越南进出口总额为6.66亿美元,增长36.9%,位居东盟10国的首位,占广西对东盟贸易的81%。
3
亚撤出或减少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有了相对宽松的战略环境。东南亚各国考虑到自身特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安全形势复杂化、大国关系未定化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单凭一、两个中小国家的力量是做不到的,惟一的出路在于跨国合作,建立强大的区域集团。于是,冷战结束后,东盟积极扩大成员、强化内部改造、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无论是在南南合作方面还是在南北对话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亚太安全合作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堪称是小国通过集团化引导大国关系的典范。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的立足点是联合而强大的东盟,主要舞台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合作。东盟设想以其多年来在东南亚区域内部合作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把合作范围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东盟的倡导、牵头和推动下,从1997年12月开始,每年都召开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议,以及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三个首脑会议,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三国签署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宣言》。1999年东盟扩大为10国后,上述机制被分别建成为一个“10+3”和三个“10+1”。在首脑级会议的基础上“,10+3”机制逐渐延伸出经济部长、央行行长、财政部长以及外交部长会议。东盟还一手创立或参与创立了“东盟外长后续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首脑会议”、“东亚拉美论坛”等合作组织和论坛。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一度难以为继,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大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东盟的国际角色重新受到重视。
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是惟一与东南亚国家直接为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状态和周边政策,直接影响到东南亚国家的利益。东南亚各国无论实行怎样的“大国平衡”战略,建立多元的国际联系,都不得不认真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
从政治合作方面看,中国是东盟实行“大国
东南
亚
经贸信息
平衡”战略的重要借重对象和发挥区域合作主导作用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战略力量的增长,它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本地区,一定会增加,在区域合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东盟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重要借重力量。自从中国应邀参加“10+3”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一贯支持“10+3”以现有模式开展各种合作,支持东盟发挥牵头作用,在历次会议上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倡议,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合作的进展。东盟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中国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仅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稳定因素,而且是地区经济的活力所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的决定,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人心。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更强烈感到应当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东盟国家一方面加快了组织内部的合作步伐,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谋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东南亚国家看到,中国庞大的市场、西部大开发、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入WTO、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对东南亚国家来说都是可以分享中国发展的良机。
中国需要东南亚,东南亚也需要中国。东南亚各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良好的国家关系,这既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使然,也是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格局和地区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首先,冷战的结束、区内热点的降温以及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
4
越南《旅游杂志》2003年第12期报道,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截止2003年6月底,越南企业在老挝投资项目24个,投资注册资金1590万美元,法定资金1040万美元,其中已有11个项目开展经营活动,7个项目来开展活动和6个项目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领域有:建设业4个,注册资金680万美元;农林业4个,注册资金304万美元;卫生业3个,注册资金140万美元;服务业4个,注册资金80万美元。
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以美苏冷战为核心内容的国际构架和地区构架需要重新构建。美国强制推行其价值观和觊觎亚太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日本推行政治大国战略并谋求军事大国地位。中国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通过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东盟也把对话与合作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根本原则,强调保持中立和平衡的原则,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加强与大国合作协调政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利益、主张接近,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欢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一道为构筑新型的地区安全关系而不懈努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内进一步合作的意识。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残酷,这不仅仅涉及到跨国公司之间、国家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被相关国家所认识,提升同一地区的经济整体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区域集团化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东亚地区走区域集团的要求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如欧洲、北美等地区)一样强烈。经济全球化不只是意味着繁荣,它有诸多的负面效果,如何限制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风险,确保经济安全,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安全新课题。中国与东盟国家某种形式的一体化安排,随着区内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国是一个世界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和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大国,产业结构层次复杂,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迅速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结构上,不但具有完整
东南
亚
经贸信息
的基础技术部门和正在大量发展的中间技术部门,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有相当的基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分别在东亚地区产业分工体系中所处阶梯不尽相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中国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南亚各国可以在经济上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意识到“双方为了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吸纳国际新兴产业技术和资本方面的竞争没有结束;但是,这种竞争不应该停留在利用传统比较优势的低水平、低层次阶段,而应该进入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等高水平、深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优势的再造阶段,不仅仅提升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而且使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中国和东盟完全可以在这一跨世纪的竞争中寻找互补合作的机遇”⑥。中国和东盟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把在一些领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伙伴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合作框架,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建立,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收益,最终使整个地区都受益。
第四,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经济、科技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一个市场广阔、稳健发展的重要的经济力量正在崛起。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兴起具有巨大带动作用。作为近邻的东南亚国家会首先从蓬勃发展的、开放的、爱好和平的中国获益,而不是受损。
冷战后,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将改善同东南亚国家关系作为新形势下对外关系的重点。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果。但毋庸讳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保持良好合作总趋势的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
据泰国能源部长蓬民2004年1月中旬称,泰国内阁会议已经通过了调整电力产业结构的方案和扩建泰国天然气管道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泰国石油公司(PIT)将在2001~2011年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计划中,增加1048.34亿铢投资,使天然气输送量增加25%。
5
第一,所谓“中国威胁”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调。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动措施化解和消除东盟各国的疑虑,东盟国家对华信任度日益提高,但一些国家在发展对中国的关系时依然混杂着矛盾心态。“中国威胁论”在一段时期内可能成为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深入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第二,南中国海问题的一些争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中国海争端各方对主权范围各执一词,在领海、领空等问题上争拗加剧。中国与东盟各国于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但南中国海问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其彻底解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南海诸岛问题事关我国国家尊严和利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
第三,华人、华侨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常化,历史遗留问题也陆续解决,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成为联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纽带。但是,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华人经济显赫,国内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吸引一部分华人、华侨的投资,也引起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担心。在有些民族矛盾尖锐的东南亚国家,损害华人、华侨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四,台湾问题。从1993年开始,台湾当局开始推进“南向政策”,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务实外交”,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实质关系。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的国家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考验今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敏感因素。
第五,大国关系问题。近年来,美、日、印度等国都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东南亚的影响不断增强。东南亚与这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安全及战略利益考虑,并非完全针对中国,但不排除美、日、印度有企图利用一些东南亚国家遏制中国、削弱中国影
东南
亚
经贸信息
响的意图。如果此问题处理不当,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的稳定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友好关系的进程中,确实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些问题在短期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态度是诚恳的、积极的,中国的诚意和立场也得到了许多东南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东盟与中国在广泛的领域内拥有共同利益和一致观点,在战略上构成深层次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存在坚实的基础,从发展的态势看,只要双方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发,彼此加强了解和沟通,增加信任感,求同存异,减少麻烦,就不仅能确保目前良好关系不受损害,而且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健康而富有成果。
注释: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④王毅副部长《:在中国与东盟媒体合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9月24日。
⑤摘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月印尼巴厘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发表的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人民日报》,2003年10月8日。
⑥胡正蒙:《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与东盟关系》,《镜报月刊》2002年12月号。
⑦《东盟必须联合起来行动》,《商业时报》2001年7月24日。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社科学院)
据统计,截止2003年11月底,中国与马来西亚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约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亿美元,在马中国劳务5486人。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