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 植物 )、( 动物 )和(矿物 )。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 提取 )、(分离 )(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列表说明中药化学成分的溶解性能 水溶性成分 单糖及低聚糖 粘液质 氨基酸 蛋白质、淀粉 无机成分

第二章 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1.提取: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尽可能完全地从天然药物中提出而杂质尽可能少的被提出的过程。

2.分离:选用适当的方法将其中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的过程。 3.亲脂性有机溶剂 :与水不能相互混溶,如石油醚、苯、氯仿等。 4.亲水性有机溶剂:极性较大且能与水相互混溶的有机溶剂。

5.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物质。

6.超临界状态:是指当一种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状态下,形成既非液体又非气体的单一状态,称为“SF”。

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或碱性成分的常用方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pH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方法。

水、醇共溶成分 生物碱盐 苷 水溶性色素 水溶性有机酸 鞣质

醇、脂共溶成分 游离生物碱 苷元、树脂 脂溶性色素 挥发油 非水溶性有机酸

脂溶性成分 油脂 蜡

8.连续萃取法:采用连续萃取器萃取。利用两溶液比重不同自然分层和分散相液滴穿过连续相溶剂时发生传质。 9.沉淀法:指于中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或溶剂,使某些成分沉淀而使所要成分与杂质分离的方法。

10.铅盐沉淀法: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的铅盐或络盐沉淀而分离的方法。

11.结晶是指由非结晶状态到形成结晶的操作过程。

12.分配系数:某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当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分配定律,该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 二、填空

1.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水),(亲脂性有机溶剂)和(亲水性有机溶剂)。

2.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3.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羧基),极性最小的是(烷基)。

4.利用中药成分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可采用(两相溶剂萃取法)而达到分离。 5.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沉淀法)进行分离。

6.凝胶过滤色谱又称排阻色谱、(分子筛色谱),其原理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7.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

8.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9.吸附色谱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 )、(氧化铝 )、(活性碳 )和(聚酰胺)等。 10.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不同而达到分离。 11.分配色谱有(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之分。 12.在正相分配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 )固定相。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二次代谢产物的是(C) A 叶绿素 B 蛋白质C 黄酮类 D 脂类 E 核酸

2.用石油醚用为溶剂,主要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是(D )。 A 糖类 B氨基酸 C苷类 D油脂 E蛋白质 3.中药成分最节省的提取方法是(C) A.回流法B.渗漉法C.连续回流法D.浸渍法

4.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主要提取出的化学成分类型是( B )。 A蜡B挥发油C氨基酸D苷类E生物碱盐 5.有效成分是指( D )

A需要提纯的成分 B含量高的成分 C 一种单体化合物 D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E 具有生物活性的提取物 6.从中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顺序是(B )

A 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B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乙醇→水

C 石油醚→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 D水→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 E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乙醚→水 7.全部为亲水性溶剂的是(A )

A 甲醇、丙酮、乙醇 B 正丁醇、乙醚、乙醇 C正丁醇、甲醇、乙醚 D乙酸乙酯、甲醇、乙醇 E 氯仿、乙酸乙酯、乙醚

8.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水提取液中多糖等杂质,应使乙醇浓度达到( D ) A 50%以上 B 60%以上 C 70%以上 D 80%以上 E 90%以上

9.在醇提取浓缩液中加入水,可沉淀( C ) A 树胶 B 蛋白质C 树脂 D 鞣质 E 黏液质 10.从中药中提取化学成分最常用的方法是( A ) A 溶剂法B蒸馏法C升华法D分馏法E超临界萃取法

11.从中药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用( B ) A 回流法B渗漉法C蒸馏法D煎煮法E浸渍法 12.从中药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宜用( C ) A 回流法B渗漉法C水蒸气蒸馏法D煎煮法E浸渍法 13.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E ) A强心苷B 黄酮苷C 生物碱D 糖E挥发油

14.对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用水提取时宜采用( E ) A 回流法B渗漉法C水蒸气蒸馏法D煎煮法E浸渍法 15.煎煮法不易采用的容器是( B ) A不锈钢器B铁器C瓷器D 陶器E砂器 16.连续回流提取法与回流提取法相比,其优越性是( B )

A 节省时间且效率高B节省溶剂且效率高C受热时间短D提取装置简单E提取量较大 17. 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是( D )

A水蒸气蒸馏器B旋转薄膜蒸发器C液滴逆流分配器D索式提取器E水蒸气发生器 18.溶剂分配法的原理为( A)

A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 B根据物质的溶点不同 C根据物质的溶点不同 D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 E根据物质的颜色不同 19.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宜选用的溶剂是( D ) A乙醚B乙醇C甲醇D正丁醇E丙酮

20.利用分子筛作用进行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是(C )。

A 硅胶柱色谱B离子交换色谱 C凝胶过滤色谱 D大孔树脂色谱 E纸色谱 四、多项选择题

1.常用溶剂中不能与水完全混溶的溶剂是(B、C、D、E ) A.乙醇B.丙酮C.乙醚D.正丁醇E.氯仿

2.下列中药化学成分属于一次代谢产物的有( B、C、E ) • A 生物碱B叶绿素C蛋白质D黄酮E 核酸

3. 下列中药化学成分属于二次代谢产物的有( B、D、E ) A叶绿素B生物碱C蛋白质D黄酮E皂苷 4.煎煮法适宜使用的器皿是(A、B、C、E )

A不锈钢器B陶器C瓷器D 铁器E砂器

5.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化学成分,要求此类成分( C、D ) A 能与水反应B 易溶于水C 具挥发性 D 热稳定性好E 极性较大 6.分配色谱(ABE)。

A有正相与反相色谱法之分 B 反相色谱法可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的各类分了型化合物 C 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 D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E 反相分配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

• 五、简述

1. 溶剂分配法的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单体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2.中药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3.浸渍法提取方法

也叫冷浸法。将药材粗粉以适当溶剂在常温下浸泡。多以水类或稀醇为溶剂。适于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多糖较多的中药的提取。缺点为浸出效果较差,水提取液易发霉,提取液体积大,浸出时间长。

4.渗漉法提取方法

将中药粗粉装于渗泸筒中,不断添加溶剂渗过药粉,从渗泸筒下端不断流出渗泸液。各类溶剂均可。此法由于溶 液浓度差大,浸出效果好,且不破坏成分。但缺点为溶液体积大,时间长。

5.煎煮法

为中药水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将中药粗粉用水加热煮沸,保持一定时间,成分即可浸出。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此法提取效率高,但遇热破坏成分要注意。且含多糖多的成分过滤困难。

6.连续回流提取提取方法

以索氏提取器(亦称脂肪抽出器)回流提取。克服了回流法溶剂需要量大、需几次提取的缺点。缺点为提取时间长,受热破坏成分不能用此法。

7.超声提取法提取方法

将药材粉末置适宜容器,加入定量溶剂,密闭后置超声提取器内,选择适当超声频率提取一段时间 。 8. 回流提取提取方法

用于以有机溶剂加热提取成分。优点为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不宜用此法。缺点为溶剂消耗量大,需回流设备,需几次提取方可提取完全。

9.常见基团极性大小的顺序 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10.用结晶法分离天然药物成分时,理想的溶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不与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对结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有显著差异,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3)对可能存在的杂质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 4)沸点适中; 5)能给出很好的结晶。

六 论述

试述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1.制板 2.点样 3.展开 4.显色 5.测定比移值

第三章 苷类

一. 名词解释

1.苷: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2. β-构型:C1羟基与六碳糖C5上取代基在环的同一侧为β-构型。 3.碳苷:糖基不通过苷键原子,直接以碳原子与苷元的碳原子相连接的苷类。 4. α-构型:C1羟基与六碳糖C5上取代基在环的异侧为α-构型。 5.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 6.苷键:苷中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 7.苷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 8.次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苷。 9. 酯苷:苷元的羧基和糖缩合而成的苷。

10.硫苷:糖端基羟基与苷元上的巯基缩合而成的苷。 11.氮苷:糖上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的苷。 二、填空

1.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D )型,向下的为( L )型。

2.苷类是(糖)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

3.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原子 )。 4.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 O苷),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醇苷)、(酚苷)、(氰苷)和(酯苷)等。

5.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一般而言,苷元是(亲脂性)物质而糖是(亲水性 )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增大 )。

6.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但(酚)、(酸 )、(有羟基共轭的烯醇类 )和(β位有吸电子基)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7.麦芽糖酶只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 β-葡萄糖苷 )。

8.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的酶称(α-糖苷酶)如(麦芽糖酶)。苦杏仁酶是(β-糖苷酶)能水解(β-苷键)苷。 9.能被苦杏仁酶水解的苷,其苷键是(β)构型。 10.大多数苷为左旋,苷水解生成的糖多为(右旋性)。

11.根据形成苷键的苷键原子不同,又分为(氧苷 )、(硫苷 )、( 氮苷 )和(碳苷)等。

12.碱催化水解一般不能使苷类水解,但(酯)、(酚 )、(烯醇)和( β吸电子基团 )取代的苷可发生碱水解。 13.由于吸电基的诱导效应,可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利于苷键原子的( 质子化 ),也就不利于水解,因此(氨基)糖较难水解,(羟基)糖次之,(去氧)糖最易水解。

14.苷类均为(固体 ),其中含糖基少的苷能形成(完好)结晶,含糖基多的苷多为(无定形粉末 )。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最容易水解的是(B)

氨基糖苷 去氧糖苷羟基糖苷去氧糖苷

2.提取原生苷类成分,为抑制酶常用方法之一是加入适量(C)

3.下列化合物属于碳苷的是(B) A.芦丁B.芦荟苷C.芥子苷 D.天麻苷 4.研究苷中糖的种类宜采用哪种水解方法(A) A.强烈酸水解降解法C.乙酸解D.全甲基化甲醇解 5.不同苷原子的苷水解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是(C) 苷>N-苷>C-苷>O-苷 苷>S-苷>O-苷>N-苷 苷>O-苷>S-苷>C-苷 苷>N-苷>C-苷>S-苷

6.下列物质中水解产生糖与非糖两部分的是(B) A.二萜 B.黄酮苷 C.双糖 D.二蒽酮

7.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C-苷的是( D )

A.山慈菇苷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8.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醇-苷的是( E )

A.山慈菇苷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9.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N-苷的是(A )

A.巴豆苷 B.黑芥子苷 C. 山慈菇苷A D.芦荟苷 E.毛茛苷 10.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S-苷的是(B )

A.山慈菇苷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11.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酯苷的是(A山慈菇苷A )

A.山慈菇苷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12.提取原生苷时,首先要设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为保持原生苷的完整性,常用的提取溶剂是(A) A 乙醇B 酸性乙醇C 水D酸水E碱水

13.与Molisch反应呈阴的化合物为(C) A氮苷B硫苷C碳苷D氰苷E酚苷 14. Molisch反应的阳性特征是( C )

A上层显红色,下层有绿色荧光 B上层绿色荧光,下层显红色 C 两液层交界面呈紫色环 D 有红色沉淀产生 15.有关苷类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有一定亲水性 B 多呈左旋光性 C 多具还原性 D 可被酶酸水解 E 除酯苷、酚苷外,一般苷键对碱液是稳定的。

16.芦荟苷按苷的结构应属于( A ) A 碳苷 B 氮苷 C 酚苷 D硫苷 E 氧苷 17.黑芥子苷按苷的结构应属于( D ) A 碳苷 B 氮苷 C 酚苷 D硫苷 E 氧苷 18.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氰苷的是( A)

A苦杏仁苷 B红景天苷 C 巴豆苷 D天麻苷 E 芦荟苷 19.最常见的苷是(E)

A碳苷 B 氮苷 C 酯苷 D硫苷 E 氧苷 20.苷原子是指(E)

A 苷中的原子 B 苷元中的原子 C 单糖中的原子 D低聚糖中的原子 E 苷元与糖之间连接的原子 四、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均有两个以上答案) 苷类结构中的非糖部分称为(AB)

A 配糖体 B苷元 C 糖 D 苷键 E端基面原子 2.碱水解可水解(BCDE)

A 氧苷 B 酚苷 C酯苷 D 烯醇苷 Eβ位有吸电子基的苷 3.苷催化水解的机制是(ABCD)

A 苷键原子质子化 B 苷键裂解 C 生成阳碳离子 D 溶剂化后失去质子 E失去糖分子 4.酶水解(ABD)

A 确定苷键构型 B 可保持苷元结构不变 C 获知糖的组成 D具有较高的专属性 E不受PH的影响 5.有关苷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E )

A Mlisch反应阳性 B 溶于醇类溶剂C 有α、β两种苷键D结构是都含有糖E有端基碳原子 五、简答

1.写出D-葡萄糖氧苷类Smith降解法反应的产物 CH2OH

CHOH + CHO +ROH ︳ ︳ CH2OH CH2OH 2.简述Molisch反应的

于糖或苷的水解溶液中加入α-萘酚乙醇溶液混合后,沿器壁滴加浓硫酸,使酸层集于下层。苷类、糖类在此条件下水解产生单糖,则于两液层交界处呈现紫色环。

六、论述

1.试述苦杏仁苷的鉴别方法

1)取样品少许,加水共研,则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味

2)取样品少许,捣碎,称取约0.1克置试管中,加水数滴使湿润,试管中悬挂一条三硝基苯酚试纸 ,用软木塞塞紧,

置温水浴中,10分钟后,试纸显砖红色。

2.完成下列反应式 1

OH /H20

( )+( ROH ) 2

苦杏仁酶

)+( glc-O-rha )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概念

1.醌类化合物:是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 2..大黄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 3.茜草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

4.二蒽酮类:两分子的蒽酮在C10—C10上位或其它位脱去一分子氢而形成的化合物

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能迅速被醛类还原,再与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二、填空

1.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苯醌)、(萘醌)、( 菲醌 )、( 蒽醌)四种类型。 2.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对苯醌 )和( 邻苯醌 )两大类。 3.萘醌类化合物分为(α萘醌 )、(β萘醌 )T (2,6-萘醌)三种类型。 4.中药中具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的胡桃醌属于(萘醌 )结构类型。 5.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萘醌 )结构类型。

6.中药丹参中得到的30多种醌类成分均属于( 菲醌类 )化合物。 7.维生素K1、、K2属于(醌类)成分。 、

8.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 9.新鲜大黄含有(蒽酚)和(蒽酮)较多,这些成分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存放二年以上,使其氧化成为(蒽醌)就可入药。

10.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大黄素型 )和(茜草素型 )两种。

-

11.Bornträger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中是否含(羟基蒽醌 )及其( 苷类 )化合物。 12.天然药物中的苯醌主要是(对苯醌 )。

13.天然醌类化合物集中分布于(蓼科)、(茜草科)(豆科)等植物中。

14.天然药物大黄、何首乌、丹参、芦荟等中的中药成分都是(醌 )类化合物。 15.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常用于检查植物中是否含(蒽酮 )的专属性反应。 16.游离蒽醌的分离常用(PH梯度萃取法 )和(液相色谱法 )两种方法。 17.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 )。 18. 醌类结构中羰基上的氧原子有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形成( 氧盐 )。 19.游离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 )。 20.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具有(挥发性)。 三、单选

1. 胡桃醌结构类型属于( C )

A.对苯醌B邻苯醌C α萘醌 D β萘醌 E 蒽醌 2.番泻苷A中的2蒽醌母核的连接位置为( D ) AC1—C1 B C4—C4 C C6—C6 D C10—C10 3.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D )

A 在一个苯环的β位 B 在两个苯环的β位 C 在一个苯环的α位或β位 D在两个苯环的α位或β位 4.下列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是( A ) A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B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 C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D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E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5.下列化合物属于萘醌的是( A )

A 紫草素 B 大黄素 C 番泻苷 D 茜草素 E单参新醌甲 6 β-OH蒽醌酸性强于α-OH,其原因是( A)

A α-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B β-OH空间效应大于α-OH C α-OH间效应大于β-OH D β-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7.下列化合物均具有升华性,除了(A )

A番泻苷 B 大黄素 C茜草素 D 大黄酚 E 1,8二羟基蒽醌 8.番泻苷属于( C )

A 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B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 C 二蒽酮衍生物 D二蒽醌衍生物E蒽酮衍生物 9.下列反应中用于鉴别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B )

A 无色亚甲蓝反应 B 碱液呈色反应 C 活性次甲基试剂反应 D Molish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10.下列反应中用于鉴别蒽酮类化合物的是( E )

A 无色亚甲蓝反应 B 碱液呈色反应 C 活性次甲基试剂反应 D Molish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11. 无色亚甲蓝反应用于检识( D )

A 蒽醌 B 香豆素 C 黄酮类 D 萘醌 E生物碱 12.下列化合物不溶于水和乙醇的是(B )

A红景天苷 B 芦荟苷 C 苦杏仁苷 D 天麻苷 E 茜草素 13.属于二蒽酮苷的是( B )

A 芦荟苷 B 番泻苷 C 紫草素 D 二氢丹参醌 E丹参素

四、多选

1.下列化合物中含醌类化合物较多的科有( ABDE ) A 茜草科 B 蓼科 C禾本科 D百合科 E豆科 2.属于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CDE )

A 紫草素 B单参新醌甲C大黄素D芦荟大黄素 E茜草素 3.可以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成分是( AC ) A 紫草素 B单参新醌甲C异紫草素D番泻苷 E茜草素

4.下列化合物遇碱显黄色,需经氧化后才显红色的是( BCD ) A 羟基蒽醌 B蒽酚 C 蒽酮 D二蒽酮 E羟基蒽醌

5.若用5%碳酸钠从含游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萃取,萃取液中可能含有下列成分( ABD )

A含两个以上β-OH蒽醌 B含一个β-OH蒽醌 C含两个以上α-OH蒽醌 D 含羧基蒽醌 E含一个α-OH蒽醌 6. 无色亚甲蓝反应用于检识(D、E ) A 蒽醌 B 香豆素 C 黄酮类 D 萘醌 E 苯醌 7.番泻苷A的结构特点是(BCDE )

A 为二蒽醌类化合物 B为二蒽酮类化合物C有二个—COOH D有二个glc E二蒽酮核为中位连接,即10—10′位连接

8.醌类化合物理化性质为(BCDE )

A 无色结晶 B多为有色结晶 C游离醌类多有升华性 D 小分子苯醌和萘醌具有挥发性 E游离蒽醌能溶于醇、苯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9.醌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有( ACDE ) A 苯醌 B 查尔酮 C 萘醌 D菲醌 E蒽醌 10.属于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CDE )

A 紫草素B 丹参新醌甲C 大黄素 D 芦荟大黄素 E茜草素 五、简述

1.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泻下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癌作用

2.比较化合物3,6- 二羟基蒽醌、3-羟基蒽醌和1,2-二羟基蒽醌的酸性大小 3,6- 二羟基蒽醌>3-羟基蒽醌>1,2-二羟基蒽醌的酸性大小 3.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大黄酚 R1=H R2= CH3 大黄素 R1= OH R2= CH3 芦荟大黄素 R1=H R2=CH2OH 大黄酸

R1=H R2=COOH R1=OCH3 R2= CH3

大黄素甲醚

A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4.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A B

C C>A>B

5.简述醌类化合物的酸性顺序。

-COOH>2个以上β-OH>一个β-OH>两个α-OH>一个α-OH 六、论述

1.试述大黄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工艺 大黄粉

20%H2SO4和苯(1:5)回流

苯溶液 水层

适当浓缩以25%NaHCO3萃取

NaHCO3溶液层 苯层 酸化 5% NaHCO3萃取 黄色沉淀 吡啶重结晶

Na2CO3溶液 苯层

大黄酸

酸化 黄色沉淀 吡啶重结晶

大黄素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26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62、交叉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互不共轭。但分别与第三个双键共轭所形成的体系。 263、查耳酮:开环的黄酮

264、花色素: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的衍生物。 265、异黄酮:3 – 位苯基黄酮 266、二氢黄酮:还原型黄酮

267、黄酮醇类:B环与色原酮环C2位相连接,C环为γ吡喃酮环。 268、黄酮苷类:与糖结合的黄酮。 269橙酮类:五元环酮

270、盐酸—镁粉反应:鉴定黄酮类化合物,将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271、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272、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

273、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邻二OH黄酮 274、Gibbs反应:鉴定5 – OH对位活泼H黄酮 二、填空题:

275、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C3)链相连,具有(2–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76、因这一类化合物大都呈(黄色)色,且具有(羰基)基团,故称黄酮。

277、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 )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 )的形式存在。 278、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降压 )和(消炎 )作用。 279、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 )性固体。

280、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281、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 )基后就有颜色。 282、黄酮类化合物在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283、黄酮类化合物在4—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284、如果(双健)氢化,则( 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 )色。 286、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 ),故呈(微黄 )色。 287、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 )色。

‘’

288、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 )时显蓝色,(等于 )时显紫色。 289、橙酮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 )结构,故呈(黄)色。

290、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 )、(正丁醇)及(氯仿 )中。

29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小与)与非平面型分子。例如( 二氢黄酮 )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

292、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294、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甲基后,水溶性(减小 ),引入甲基越多,其水溶性越( 小 )。

295、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 ),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 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 减弱 )。

296、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 )、(乙醚 )等有机溶剂中。 297、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 298、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羰基 )而显弱碱性。

299、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 )而显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OH )大与( 3- OH)、( 5 –OH )。 300、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位羟基黄酮酸性( > )5-位羟基黄酮酸性。 301、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3-位羟基黄酮酸性( < )6-位羟基黄酮酸性。 302、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5-位羟基黄酮酸性( < )6-位羟基黄酮酸性。 30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位羟基黄酮酸性(> )3-位羟基黄酮酸性。 30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4-位羟基黄酮酸性( > )7-位羟基黄酮酸性。 30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4-位羟基黄酮酸性( > )6-位羟基黄酮酸性。 306、( 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

307、( 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 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 308、( 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4-一OH )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 3- OH )黄酮可溶于5%NaOH水溶液中。

309、( 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4-一OH)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6 - OH )黄酮可溶于%NaOH水溶液中。仅有(5- OH )黄酮酸性最弱,可溶于4%NaOH水溶液中。 310、黄酮醇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 )色。 311、二氢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312、二氢黄酮醇类与HCl—Mg粉反应呈( 红)色。 313、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 红 )色。 314、查耳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 黄)色。 315、噢弄类与HCl—Mg粉反应呈(黄 )色。 316、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 )色。

317、具有(3- OH)、(5 – OH)(邻二酚OH)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

318、具有(3- OH)、(5 – OH)(邻二酚OH)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铝盐是(三

氯化铝)。

319、具有(3- OH)、(5 – OH)(邻二酚OH)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铅盐是(醋酸铅)。

320、具有(3- OH)、(5 – OH)(邻二酚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镁盐是(乙酸镁)。

321、二氯氧锆—枸椽酸反应黄色不褪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3- OH),黄色褪去的黄酮类化合物是(5 – OH )。因( 3- OH )形成的络合物较( 5 – OH)形成的络合物稳定。

322、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3、4- 二OH)的结构,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

323、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3、4- 二OH)的结构,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生成(黑色)色沉淀。 324、3、4—二羟基黄酮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生成(黑色 )色沉淀。

325、黄酮苷类以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一般可用(热水)、(乙醇)和(正丁醇)进行提取。 326、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大)的溶剂,如(乙醇 )、(乙酸乙酯 )等来提取。 327、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大、水、乙醇)的溶剂,如(水 )、( 乙醇)等来提取。 328、多甲基黄酮苷元,可用(苯 )提取。

329、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 ),可被聚酰胺吸附。

330、在中药的醇提液中,加入饱和的中性醋酸铅水溶液,可使具有(邻二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沉淀析出。 331、具有(3- OH、5 – OH、邻二酚OH)、(5 – OH)和(邻二酚OH)的黄酮类化合物不能用氧化铝进行吸附层析。 332、用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洗脱时一般是按(分子量的大小)的顺序流出柱体。 333、用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洗脱时一般是按(分子量的大小)的顺序流出柱体;而分离苷元时,主要靠(吸附)作用;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愈(多),则吸附愈(强),愈(难 )洗脱。 335、芦丁是(黄酮 )类化合物。在中草药(槐米)中含量最高,常用(碱溶酸沉)法提取。 336、黄酮类化合物用层析法分离时,用(聚酰胺 )为吸附剂效果最好。

337、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 )被洗脱。 338、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苷元往往比相应的苷(难)被洗脱。 339、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单糖苷往往比相应的三糖苷(难)被洗脱。

340、某黄酮类化合物加氯化氧锆试剂显黄色,滴加枸椽酸后黄色消褪,表明该化合物具有( 5 – OH )基团。 341、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 )科植物中。

342、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灯下一般显( 褐 )色荧光。

343、30%乙醇、95%乙醇、氢氧化钠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层析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尿素、氢氧气钠、95%乙醇、30%乙醇、水 )。

344、氨性氯化锶用来检查黄酮类化合物中是否有( 3、4- 二OH)存在。

345、与五氯化锑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显红色或紫红色沉淀者为(查耳酮 )类化合物。

346、聚酰胺与不同类型(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氢键吸附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大与(黄酮)大与(二氢黄酮醇 )大与(异黄酮)。

347、用纸层析来检识黄酮类化合物中苷元时,通常用(氯仿、乙酸乙酯)展开剂,而检识苷时用(乙酸乙酯)展开剂。

348、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强弱因素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中形成(氢键)基团数目有关,形成(氢键 )数目越(多 ),则吸附力越(强)。

349、芹菜苷属(黄酮类)化合物,其苷元是(槲皮素)。

350、黄芩苷、汉黄芩苷是中药( 黄芩 )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黄酮 )化合物。 351、黄酮醇类化合物以(叶 )和(果 )最为常见。

352、葛根素属(异黄酮、双黄酮 )化合物,银杏素属(双黄酮 )化合物。 三、选择题

353、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C )。

A C6 – C6 –C3 B C6 – C6 –C6 C C6 – C3–C6 D C6 –C3 E C3 – C6 –C3 354、与2 –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55、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 C )。

A 具有助色团 B 具有色原酮 C具有2 –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D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E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356、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

A 黄酮 B 花色素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357、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黄酮醇 B 黄酮 C 花色素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 358、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5 – 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 C 3 – 羟基黄酮D 3– 羟基黄酮E 4– 羟基二氢黄酮 359、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

A 5 – 羟基黄酮 B 7 – 羟基黄酮 C 4 –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E 6– 羟基黄酮 360、一般不发生盐酸 – 镁粉反应的是( E )。 A 二氢黄酮 B二氢黄酮醇 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61、如某样品液不加镁粉而仅加盐酸显红色,则该样品中含有( B )。 A 二氢黄酮醇 B 花色素 C二氢黄酮 D 黄酮 E 异黄酮 362、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 E )。

A 盐酸 – 镁粉试剂 B FeCl3试剂 C Gibbs试剂 D 2%NaBH4甲醇溶液 E 1%AlCl3甲醇溶液 363、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 A 二氢黄酮 B查耳黄酮 C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64、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的黄酮是( C )。

A 4 – 羟基黄酮 B 3– 羟基黄酮 C 5 –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E 7 – 羟基黄酮 365、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5%NaHCO3萃取可得到( E )。

’‘

A 5,7 – 二羟基黄酮 B 5 – 羟基黄酮C 3,4 – 二羟基黄酮D 5,8– 二羟基黄酮E 7,4 – 二羟基黄酮 366、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是( D )。 A 乙醇 B 甲醇 C 碱水 D 乙醚 E 丙酮

367、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D )。 A 5%Na2CO3 B 1%NaOH C 5%NaOH D 饱和石灰水 E 氨水

368、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加入( C )。 A AlCl3 B Ca(OH)2 C H3BO3 D NaBH4E NH3 . H2O

369、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二羟基黄酮 B 4–羟基黄酮醇C 3,4–二羟基黄酮D 4–羟基异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醇 370、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A )。 A 水B 30%乙醇 C 70%乙醇 D 尿素水溶液 E 稀氢氧化钠

371、含3 – 羟基、5 –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不宜用下列哪种色谱法分离( C )。 A 硅胶 B 聚酰胺 C 氧化铝D 葡聚糖凝胶 E 分配

372、不同类型黄酮进行PC,以2% ~ 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是( A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373、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常用碱溶酸沉法,加石灰乳调pH应调至( C )。 A pH 6 ~ 7 B pH 7~ 8 C pH 8 ~ 9 D pH 10 ~ 12 E pH 12以上。 374、黄芩苷可溶于( E )。

A 水B 乙醇 C 甲醇 D 丙酮 E 热乙醇 375、下列最难被水解的是( B )。

A 大豆苷 B 葛根素 C 花色素 D 橙皮素 E 黄芩苷 四、多选题

376、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有( ABE )。

A 三碳链是否成环 B 三碳链的氧化程度 C C3-位是否有羟基 D A环的连接位置 E B环的连接位置 377、在取代基相同的情况下,互为异构体的化合物是(CD)。

A 黄酮和黄酮醇 B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C 二氢黄酮和2 – 羟基查耳酮 D 黄酮和异黄酮 E 黄酮醇和黄烷醇 378、母核结构中无羰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E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花色素 E 黄烷醇 379、显黄色至橙黄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C)。 A 黄酮 B花色素 C 查耳酮 D二氢黄酮 E 黄烷醇 380、具有旋光性的黄酮苷元有(BDE )。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查耳酮 D 二氢黄酮醇 E 黄烷醇 381、引入7,4 – 二羟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 ABC )。

A 颜色加深 B 酸性增强 C 水溶性增强 D 脂溶性增强 E 碱性增强

‘’‘

382、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BCE )。

A NaBH4反应呈红色 B 盐酸 – 镁粉反应呈红色 C 水溶性大于黄酮 D 显黄色 E 有旋光性 383、鉴别3,4 – 二羟基黄酮和5,3,4 – 三羟基黄酮可采用( ACD )。

A Gibbs反应 B NaBH4反应 C 锆盐 – 枸橼酸反应 D 氨性氯化锶反应 E 盐酸 – 镁粉试剂 384、Gibbs反应呈阳性的是(ACDE )。

A 5 – 羟基黄酮 B 5,8– 二羟基黄酮 C 5,7 – 二羟基黄酮 D 8 – 羟基黄酮 E 7,8 – 二羟基黄酮 385、能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的化合物是(ADE )。

A 3,4 – 二羟基黄酮 B 6,8– 二羟基黄酮 C 2,4 – 二羟基黄酮 D 5,7– 二羟基黄酮 E 3,4– 二羟基黄酮

386、金属盐类试剂是指( ABCD )。

A 1%AlCl3甲醇液 B 1%FeCl3醇溶液 C L SrCl2甲醇液 D 2%ZrOCl2甲醇液 E 2%NaBH4甲醇液。 387、提取黄酮苷类的方法有( BCD )。

A 酸溶碱沉法 B 碱溶酸沉法 C 乙醇回流法 D 热水提取法 E苯回流法 388、在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乙醚液中,用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AC E )。

A 7– 羟基黄酮 B 5 – 羟基黄酮 C 7,4 – 二羟基黄酮 D 6,8– 二羟基黄酮 E 4– 羟基黄酮 389、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有(ABCDE )。 A 化合物类型 B 酚羟基位置 C 酚羟基数目 D 芳香化程度 E 洗脱剂种类 39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的混合物时,主要原理是( EB )。 A 分配 B 吸附 C 离子交换 D 氢键 E 分子筛

391、氧化铝柱色谱不适合下列哪些化合物的分离(ABE )。

A 5,7– 二羟基黄酮 B 3,4–二羟基黄酮 C 2,4 二羟基黄酮 D 6,8–二羟基黄酮 E 3,4–二羟基黄酮

392、芦丁经酸水解后可得到的单糖有( AB )。 A 鼠李糖 B 葡萄糖 C 半乳糖 D 阿拉伯糖 E 果糖 五、简答题

393、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

具有C6 – C3 – C6的一系列化合物;B环位置、C3氧化程度、是否含C环。 394、试用电子理论解释黄酮类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及醇类多无色。 是否含有交叉共轭体系

395、黄酮类化合物为什么有微弱的碱性? C环上含有羰基 396、应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碱性不能太强,防止开环,酸性也不能太强,防止再溶解

397、试述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规律? 离子型、非平面型、平面型

398、简述在分离黄酮化合物时,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 羟基的数目、位置,母核的结构,洗脱的溶剂

’’

399、简述酸碱法提取芦丁的原理。 碱水溶解、浸提,加酸沉淀析出,除杂。

400、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有哪些?并各举一例。 黄酮类、二氢黄酮类、查耳酮类、橙酮、黄烷醇等 401、举例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结构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就有颜色 405、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酚羟基,与碱水成盐而溶解;酸化后可游离而沉淀析出。 香豆素具有内酯环,加碱后开环形成盐而溶解,酸化后可重新环合而沉淀析出。 406、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调节pH值?

PH值不宜过高;以免在强碱加热下母核破坏;PH值过低,提取不完全。加酸PH值过低,生成盐而溶解,PH值过高,沉淀不完全。

407、氧化铝柱色谱是否适合黄酮类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为什么? 不适合。黄酮和蒽醌易和氧化铝形成络合物,吸附紧密,难以洗脱。

408、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其洗脱顺序的因素有哪些? 氢键吸附。影响因素有: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母核的芳香化程度;冼脱剂的极性等。 409、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为何加入石灰乳和硼砂?

石灰乳调碱性不很强,且能沉淀杂质。硼砂用于保护B环上的邻二酚羟基。 论述题及工艺流程题

410、如何从槐米中提取、分离、检识芦丁? 提取:碱溶解酸沉法;检识:盐酸镁粉反应,TLC 411、设计从某种中药中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香豆素类化合物 提取:碱溶解或碱性稀醇、或热水浸提;分离:硅胶柱层析或PH梯度法分离,聚酰胺层析。 一、名词解释

412、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C6 – C3,且有内酯环的化合物。 413、木脂素类化合物:2个C6 – C3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414、木质素类化合物:大与2个C6 – C3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二、填空题

415、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碱溶酸沉法)法提取。 416、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挥发性 ),可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

417、广义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包含(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木质素)和(黄酮)。

418、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C7 )具有羟基,因此(7 – 羟基香豆素)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419、天然香豆素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异香豆素 )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 )和(异香豆素) 。

420、香豆素具有(内酯)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红 )色。

421、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七叶苷)和(七叶内酯),具有(具有抑菌)和(抗炎)作用。 422、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三、选择题

423、可与异羟肟酸铁反应生成紫红色的是(C )。

A 羟基蒽醌类 B 查耳酮类 C 香豆素类 D 二氢黄酮类 E 生物碱 424、判断香豆素6 – 位是否有取代基团可用的反应是( B )。

A 异羟肟酸铁反应 B Gibbs反应 C 三氯化铁反应 D 盐酸- 镁粉反应 E Labat反应 425、在催化加氢过程中,香豆素类结构最先氢化的是(E )。 A 3、4位双键 B 苯环双键 C 呋喃环双键 D 吡喃双键 E 支链双键 426、组成木脂素的单体基本结构是( C )。

A C5 – C3 B C5 – C4 C C6 – C3 D C6 – C4 E C6 – C6 427、Labat 反应的试剂组成是( C )。

A 香草醛 – 浓硫酸 B茴香醛 – 浓硫酸 C 浓硫酸 – 没食子酸 D浓硫酸 – 变色酸 E 浓硫酸 – 铬酸 多选题

428、检识香豆素苷类化合物可用( BE )。

A 碘化铋钾试 B Molish 反应 C 盐酸 – 镁粉反应 D Liebermann – Burchard 反应 E 异羟肟酸铁反应 429、游离木脂素能溶于(B CDE )。 A 水 B 乙醇 C 氯仿 D 乙醚 E 苯

430、水飞蓟素同时具有的结构类型是( AD )。 A 木脂素 B 环烯醚萜 C 蒽醌 D 黄酮 E 强心苷 简答题:

431、解释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环在盐酸羟胺下生成异羟肟酸,再加三价铁后生成异羟肟酸铁呈红色。 提取分离工艺题

432、秦皮主要含有七叶内酯、七叶苷等香豆素,请设计一方法从秦皮中提取、分离二成分。 提取:乙醇,氯仿去杂,水和乙酸乙酯萃取分离。 433、试写出用系统溶剂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化合物。

乙醇浸提,石油醚去杂,残留物用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别萃取。 第八章 一、概念

434、萜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C5的化合物。

435、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436、酸值: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37、酯值:水解1克挥发油中的酯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38、皂化值: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和皂化酯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39、析“脑”:在低温下挥发油析出的结晶体称为脑 二、填空

萜类和挥发油

440、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C5单位)结构特征。

441、挥发油由(单萜及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及(其它)四类成分组成,其中( 单萜及倍半萜 )所占比例最大。

442、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液)体,与水均(不溶)。 443、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挥发性 ),可与(水)共蒸馏。 444、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脑),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析脑油)。 445、常温下挥发油多为(无)色或(淡黄色)色的(液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 )气味。 三、选择题

446、下列关于萜类化合物挥发性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所有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有挥发性 B所有单萜苷类及倍半萜苷不具挥发性 C所有非苷类二萜不具有挥发性 D 所有二萜苷类不具挥发性 E 所有三萜不具挥发性

447、单萜及倍半萜与小分子简单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不同点有(E )。 A 挥发性 B 脂溶性 C 水溶性 D 共水蒸馏性 E 旋光性 448、非苷萜、萜内酯及萜苷均可溶的溶剂是( B )。 A 苯 B 乙醇 C 氯仿 D 水 E 乙醚

449、需经适当加热,方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萜所具有的基团或结构是(A )。 A 内酯 B 醇羟基 C 羧基 D 糖基 E 酚羟基

450、萜类化合物在提取分离及贮存时,若与光、热、酸及碱长时间接触,常会产生结构变化,这是因为其( E )。 A 连醇羟基 B 连醛基 C 具酮基 D 具芳香性 E 具脂烷烃结构,不稳定 451、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 C )。

A 水提取醇沉淀法 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 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 D 水蒸气蒸馏法 E 升华法 452、以色谱法去除萜苷粗提物中的水溶性杂质,首选固定相是(E )。 A 氧化铝 B 硅胶 C 阳离子交换树脂 D阴离子交换树脂 E 大孔吸附树脂 453、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 A )。 A 硅胶 B 酸性氧化铝 C 碱性氧化铝 D 葡聚糖凝胶 E 聚酰胺 四、多选题

454、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CD )。

A 多具手性碳 B 易溶于水 C 溶于醇 D 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E 具挥发性 455、具有挥发性的是(ABCD )。

A 单萜 B 倍半萜 C 奥类 D 卓酚酮类 E 二倍半萜 456、下列关于挥发油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BCDE )。

A 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及浓乙醇 B 相对密度多小于1 C 涂在纸片上留下永久性油迹 D 较强的折光性 E 多有旋光性

457、用结晶法从总萜提取物或挥发油中分离单体化合物时,一般要求(ABCD )。

A 选择合适的结晶溶剂 B 所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 C 杂质的相对含量较低 D 杂质应为中性化合物 E 结晶时常降低温度

458、从玫瑰花、丁香花及紫苏中提取挥发油,适宜的提取分离方法有(CE)。 A 水蒸汽蒸馏法 B 70%乙醇回流法 C 吸收法 D 压榨法 E SFE法

459、分馏法可用于挥发油的分离,不同结构萜类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规律为( ACE )。

A 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大与含氧单萜大与单萜烯 B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大与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 C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 D 萜酸大与萜醇大与萜酮大与萜醛大与萜醚 E萜酸大与萜醇大与萜醛大与萜酮大与萜醚

460、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色谱分离挥发油,其洗脱剂选择正确的是(ABCD )。

A 石油醚分离非含氧萜 B 正己烷分离非含氧萜 C石油醚 – 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 D己烷 – 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 E乙醚 – 甲醇分离非含氧萜

461、可用于挥发油定性检识的方法有(BDE )。 A UV法 B GC法 C NMR法 D GC – MS 法 E TLC法 简答题

462、挥发油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密闭、阴凉避光处,不稳定。

463、简述挥发油的通性。 多具有香气,可挥发,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及高浓度乙醇,几乎不溶于水,有较高折光度,有光学活性、性质不稳定。

464、简述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主要功能基。 组成:萜、脂肪族和芳香族。醇、酚、醛、酮、酯、醚、酸。 465简述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沸点的关系。 在单萜中,三烯大与二烯大与一烯;在含氧单萜中,随官能团极性增加而升高;分子量增大,沸点升高;含氧萜高于萜烃。

466、简述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压榨法、吸收法 467、简述挥发油的分离方法。 沸点、化学分离法、层析 五、提取分离工艺题

468、中药薄荷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薄荷醇、薄荷酮和醋酸薄荷酯,请设计提取分离三者的工艺流程。 水蒸汽蒸馏、硅胶柱色谱、

469、论述挥发油提取分离的常用方法。

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压榨法、吸收法;分离:沸点、化学分离法、层析 第九章 皂苷、及强心苷 一、 概念

470、三萜皂苷:为三萜类的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471、双皂苷:皂苷中具有二条糖链。

472、发泡性: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473、溶血指数: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

474、Liebermann – Burchard 反应:试剂为:浓硫酸 – 乙酸酐 475、甾体化合物:苯骈多氢菲的结构。 476、强心甾烯:甲型强心苷、五元内酯 477、海葱甾二烯:乙型强心苷、六元内酯

478、甾体皂苷:由螺旋甾烷类与糖结合的甾体苷类,具发泡性。 479、Kedde反应:3、5 – 二硝基苯甲酸反应甲型强心苷呈红色。 480、Baljet反应:碱性苦味酸反应。甲型强心苷呈橙色。

481、皂苷: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二、 填空

482、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 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法则可视为(6 )

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

483、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酸性)皂苷。

484、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 )

作用的缘故。

485、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可用(溶血指数)表示。

486、有些三萜皂苷在酸水解时,易引起皂苷发生脱水、环合、双键转位、取代基移位、构型转化等而生成人工产物,

得不到原始皂苷元,如欲获得真正皂苷元,则应采用(酶水解)、(氧化开裂法)、(两相酸水解)等方法。 487、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稳定性(弱于)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

488、(HPLL )色谱是近年来常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皂苷的精制和初步分离。 489、根据皂苷元的结构,人参皂苷可分为(人参二醇)、(人参三醇)、(齐墩果酸)三种类型。 490、甘草皂苷又称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

491、在皂苷的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它亲水性杂质分离是用(正丁醇)萃取方法。 492、酸性皂苷及其苷元可用(碱水)提取。

493、皂苷的分子量较(大),大多为无色或白色的(无定形)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又因皂苷(极性)较大,常具有

吸湿性。

494、甾体类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皂苷)和(强心苷)等。

495、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人的(心脏)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496、强心苷从结构上分析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而成。根据苷元上连接的(不饱合内酯环)的差异,将强

心苷分为( 甲型 )和(乙型)。

497、强心甾烯类属于(甲型)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五元内酯环 );蟾蜍甾二烯类属于(乙型)型强心苷元,C17

侧链是(六元内酯环),在自然界存在数量较少。

498、根据强心苷(苷元)和( 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499、根据强心苷(苷元 )和(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Ⅰ型可表示为(苷元和2、6 – 二去氧糖 ),其中Ⅱ型可表示为(苷元和6 – 去氧糖);其中Ⅲ型可表示为( 苷元和GLC糖;)。

500、甲型强心苷具有三类呈色反应。第一类为甾核呈色反应,如(L – B);第二类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呈色反应,

如( Kedde );第三类为 ɑ - 去氧糖呈色反应,如(K- K)。

501、强心苷一般可溶于(乙醇)、(水)、(丙酮)等极性溶剂中,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苯)、(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它们的溶解度随分子中所含(亲水性基团)的数目、种类及苷元上的(羟基糖)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异。 502、甲型强心苷在(碱)溶液中,双键由20(22)移位到(22(24))位生成活性亚甲基,与(多硝基酚类)等试

剂反应显色。

503、甾体皂苷元分子中常含(氧 ),且大多数在(环上)上,糖基多与苷元的(C3)成苷。 504、甾体皂苷元是由( 27)碳原子组成、基本碳架为( 6个环)的衍生物。 505、甾体皂苷分子结构中不含(羧基),呈( 中性 )性,故又称(中性)皂苷。

506、甾体皂苷的分子量(大),且含有较多的(环),不易(溶水),多为无色或白色(无定形)粉末,而皂苷元大多

有较好的(结晶)。

507、甾体皂苷和苷元均具有旋光性,且多为(左)。

508、可用于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显色反应是(L-B)和( Kedde)。 509、提取皂苷多利用皂苷的(极性),采用(正丁醇)法提取。 510、甾体皂苷元多数无(双键),因此在近紫外区无明显吸收峰。 三、选择题

511、分离三萜皂苷的优良溶剂为( E )。 A 热甲醇 B 热乙醇 C 丙酮 D乙醚 E 含水正丁醇 512、目前对皂苷的分离效能最高的色谱是( D )。

A 吸附色谱 B 分配色谱 C 大孔树脂色谱 D 高效液相色谱 E 凝胶色谱 513、用TLC分离某酸性皂苷时,为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展开时应使用(B )。

A 氯仿宋体- 甲醇 – 水(65:35:10,下层) B 乙酸乙酯 – 乙酸辣- 水(8:2:1) C 氯仿 – 丙酮(95:5) D 环己烷 – 乙酸乙酯(1:1) E 苯 – 丙酮(1:1)

514、根据苷元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属于C型的人参皂苷为( A )。 A 人参皂苷Ro B 人参皂苷Rf C 人参皂苷Rg1 D 人参皂苷Rh2 E 人参皂苷Rh1 515、属于四环三萜皂苷元类型的是( C )。

A α– 香树脂烷型 B β– 香树脂烷型 C 达玛烷型 D 羽扇豆烷型 E 齐墩果烷型 516、属于B型人参皂苷真正皂苷元的是(E )。

A 齐墩果酸 B 人参二醇 C 人参三醇 D 20(S)- 原人参二醇 E 20(S)- 原人参三醇 517、在苷的分类中,被分类为强心苷的根据是因其( D )。

A 苷元的结构 B 苷键的构型 C 苷原子的种类 D 分子结构与生理活性 E 含有α–去氧糖 518、不属甲型强心苷特征的是( B )。

A 具甾体母核 B C17连有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C C17连有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D C17上的侧链为β型 E C14 – OH为β型 519、属Ⅰ型强心苷的是(A)。

A 苷元 -(2,6 – 二去氧糖)X -(D – 葡萄糖)Y B 苷元 -(6 – 去氧糖)X -(D – 葡萄糖)Y C 苷元 -(D – 葡萄糖)x - (6 – 去氧糖)y D 苷元 - (D – 葡萄糖)x - (2,6 – 二去氧糖)Y E 苷元 - D – 葡萄糖

520、水解Ⅰ型强心苷多采用( B )。

A 强烈酸水解 B 缓和酸水解 C 酶水解 D 盐酸丙酮法 E 碱水解 521、缓和酸水解的条件为( C )。

A 1%HCl/Me2CO B 3%~5%HCl C ~LHCl D 5%NaOH E β- 葡萄糖苷酶 522、可用于区别甲型和乙型强心苷的反应是( A )。

A Kedde 反应 B 乙酐 – 浓硫酸反应 C 三氯化锑反应 D K – K 反应 E Salkowski 反应。 523、提取强心苷常用的溶剂为( C )。

A 水 B 乙醇 C 70%-80%乙醇 D 含水氯仿 E 含醇氯仿 524、含强心苷的植物多属于( D )。 A 豆科 B 唇形科 C 伞形科 D 玄参科 E 姜科 525、与强心苷共存的酶( B )。

A 只能使α–去氧糖之间苷键断裂 B 可使葡萄糖的苷键断裂 C 能使所有苷键断裂 D 可使苷元与α–去氧糖之间的苷键断裂 E不能使各种苷键断裂 526、下列苷最易水解的是( B )。

A 2 – 氨基糖苷 B 2 – 去氧糖苷 C 2 – 羟基糖苷 D 6 – 去氧糖苷 E 6 – 甲氧基糖苷 527、甾体皂苷元基本母核是( B )。

A 孕甾烷 B 螺甾烷 C 羊毛脂甾烷 Dα–香树脂醇 Eβ–香树脂醇 528、螺甾烷醇型皂苷元结构中含有( B )。

A 4个环 B 4个六元环T 2个五元环 C 5个环 D 6个六元环 E 5个六元环和1个五元环 529、合成甾体激素药物和避孕药的重要原料薯蓣皂苷元属于( B )。 A 螺甾烷醇型 B异螺甾烷醇型 C 呋甾烷醇型 D 变形螺甾烷醇型 E 齐墩果烷型 530、自药材水提取液中萃取甾体皂苷常用的溶剂是( C )。 A 乙醇 B 丙酮 C 正丁醇 D 乙酸乙酯 E 氯仿 五、多选题

531、人参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可得到(CDE )。

A 20(S)- 原人参二醇 B 20(S)- 原人参三醇C 人参三醇D 人参二醇E 齐墩果酸 532、属于五环三萜皂苷元的是(BDE)。

A 人参二醇B齐墩果酸 C 20(S)- 原人参二醇D 熊果酸 E 羽扇豆醇 533、皂苷的分离精制可采用(ABCD )。

A 胆甾醇沉淀法 B 乙酸铅沉淀法C 分段沉淀法D 高效液相色谱法 E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 534、中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皂苷(ABCDE )。

A 为三萜皂苷 B 有甜味 C 难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 D Molish 反应阳性 E 能以碱提取酸沉淀法提取 535、强心苷类化合物(ABE )

A 为甾体苷类 B 分子中有不饱和内酯环 C 易溶于氯仿中 D易溶于乙醚中E 可被碱催化水解 536、含有强心苷的中药有( ABDE )。 A 铃兰 B 黄花夹竹桃 C 麦冬 D 洋地黄 E 羊角拗 537、甾体皂苷元的结构特点是(ABCE )。

A 螺旋甾烷 B 具27个碳原子C C3位有羟基D 含有羧基 E 具6个环 538、从中药中提取总皂苷的方法有( BDE )。

A 水提取液经乙酸乙酯萃取 B 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正丁醇萃取 C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乙酸乙酯萃取 D 甲醇提取 – 丙酮沉淀 E乙醇提取 – 乙醚沉淀 六、简答题

539、人参总皂苷酸水解后,得到的A、B、C型苷元各是什么? 人参三醇、人参二醇、齐墩果烷

540、人参总皂苷经Smith降解后,所得的A、B、C型苷元各是什么? 原 - 人参三醇、原 - 人参二醇、齐墩果烷

541、强心苷的酸水解类型有几种?简述其特点及应用。 温和酸水解、强烈酸水解、盐酸丙酮法

542、与强心苷共存的水溶性杂质有哪些?提取强心苷时如何除去这些杂质? 糖类、甾体皂苷、水溶性色素、鞣质等;柱层析

543、如何检识中药中含有强心苷类成分? L – B反应

544、甾体皂苷与强心苷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一个含内酯环,一个含氧环 提取分离工艺题

545、设计从人参中提取分离纯化人参皂苷的工艺流程。 甲醇提取,加水乙醚脱脂,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 第十章生物碱 一、 概念

1.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2.两性生物碱:生物碱分子中如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称为两性生物碱

3.生物碱沉淀反应:大多数生物碱能和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络合物,称生物碱沉淀反应 4.生物碱显色反应:一些生物碱单体与某些试剂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颜色的产物,称生物碱显色反应 5 雷式铵盐:NH4[Cr((NH3)2 SCN)4]

6.诱导效应:如果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团能使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而使其碱性增强,称诱导效应 7.共轭效应:氮原子孤电子对处于P-共轭体系时,由于电子云密度平均化趋势可使其碱性减弱,这种现象称共轭效应

8.空间效应:生物碱中的氮原子质子化时,受到空间效应的影响,使其碱性增强或减弱。

9.霍夫曼降解:季铵碱在碱性溶液中加热而发生裂解,脱水形成烯键和叔胺,称。 10.水溶性生物碱:指季铵碱和氮氧化物生物碱。 二、填空

1.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亲( 脂 )性,一般能溶于( 有机溶剂 ),尤其易溶于( 亲脂性有机溶剂 )。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正常情况下,在(碱水溶液中 )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 )而溶于水中,继之加( 酸 )复又还原。

3.生物碱分子碱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即( sp )﹥(sp)﹥(sp)。 4.季铵碱的碱性强,是因为羟基以(负离子 )形式存在,类似(无机碱)。 5.一般来说双键和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小 )。

6.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氮杂缩醛)结构,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季胺型小檗碱)。

7.莨菪碱的碱性强于东莨菪碱主要是因为东莨菪碱(空间效应 )。

8.生物碱沉淀反应要在(酸水或酸性稀醇溶液 )中进行。水溶液中如有(多肽 )、(蛋白质 )、(鞣质 )亦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故应在被检液中除掉这些成分。

9.生物碱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以(酸水)进行(浸提 )或(渗漉 )。

10.将总生物碱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由高到低 )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由强到弱 )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此法称为(pH梯度萃取法 )。

11.用吸附柱色谱分离生物碱,常以(氧化铝 )或(硅胶 )为吸附剂,此时生物碱极性大的(后 )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 )流出色谱柱。

12.Hofmann降解反应的必要条件是(氮原子的β位应有氢 )。

13.延胡索中主要含(小檗碱 )型和(原小檗碱 )型异喹啉类生物碱。 14.小檗碱一般以(季胺型生物碱 )的状态存在。 15.阿托品为莨菪碱的(外消旋体 )。

16.莨菪烷类生物碱都是(氨基醇的酯 ),易水解,尤其在碱性水溶液中更易进行。 17.苦参总碱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是(氧化苦参碱 )。

18.汉防己的镇痛作用(汉防己甲素)作用最强,其化学结构属于(双苄基异喹啉 )型生物碱。

3

2

19.马钱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是(的士宁 )和( 马钱子 ),属于(吲哚类 )衍生物。 20.乌头碱水解后生成的单酯型生物碱叫(乌头次碱 )、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叫( 乌头原碱 )。 21.红豆杉中的主要生物碱为( 紫杉醇 ),其主要生物活性为( 抗肿瘤 )。 三、单项选择题 1.乌头碱的母核是(D)

A.双苄基异奎啉 B.有机胺 C.肽类 D.二萜类 2.小檗碱属于( B)

A.叔胺碱 B.季胺碱 C.酚性叔胺碱 D.酚性季胺碱

3.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条件是(B)

A.酸性有机溶剂 B.酸性水溶液 C.碱性水溶液 D.碱性有机溶液 4.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是(C) A.小檗碱B.轮环藤酚碱C.阿托品D.东莨菪碱 5.自CHCl3中分离酚性生物碱常用的碱液是(B)

6.多数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存在的形式是(D) A.无机酸盐B.游离状态C.络合物D.有机酸盐 7.生物碱的碱性表示方法多用( D ) A kb B pkb C ka D pka E PH 8.碱性最强的生物碱类型为( D )

A 酰胺生物碱 B叔胺生物碱 C仲胺生物碱 D 季铵生物碱 E两性胺生物碱 9.不含小檗碱的植物是( A )

A延胡索 B 三颗针 C 黄连 D 黄柏 E 唐松草 10.麻黄碱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D ) Asp3

B sp2

C sp D 不等性sp3

E不等性sp2

四、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均有两个以上答案) 1.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的有(ABCE ) A.蛋白质 B.多肽C.鞣质D.麻黄碱E.苦参碱 2.某生物碱碱性弱则它的( BD) 大小小小小

3.与去甲基麻黄碱呈阳性的反应是( AC )

A.茚三酮B.二硫化碳-碱性硫酸铜C.碱性硫酸铜D.碘化铋钾E.氯化汞 4.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生物碱时,湿润药材可用( BDE) (OH)2

5.属于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的是(CE )

A 汉防己甲素 B 乌头碱C 苦参碱 D汉防己乙素E氧化苦参碱 五、简述

1. 比较延胡索乙素与黄连碱碱性大小 2. 比较小檗碱与小檗胺碱性大小 3. 比较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碱性大小 4. 比较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碱性大小 答案

1.延胡索乙素小于黄连碱 2.小檗碱大于小檗胺 3.莨菪碱大于东.莨菪碱麻黄碱大于去甲麻黄碱 4

5.判断下列化合物的酸碱性大小(先说明判断是酸性或碱性),并说明原因。

1 胡椒碱与苦参碱; 碱性:胡椒碱〈苦参碱。胡椒碱含酰胺键。

6.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碱性大小(先说明判断是酸性或碱性),并说明原因。

(A) (B)

碱性:A>B。前者为季胺碱。

7.写出以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和交换生物碱的反应式

酸水提取:B+HX→BH+X 交换:HR+ BH→RBH+ H

氨水碱化:RBH+NH3H2O→RNH4+B+H2O

8.写出下列化合物结构式,所属生物碱类型及存在的中药或植物。 (1) 麻黄碱 (2)小檗碱

苯丙胺类生物碱、麻黄,异喹啉类生物碱、黄连 9.用物理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小檗碱和小檗胺 (2)东莨菪碱和莨菪碱

1)小檗碱黄色、小檗胺白色 2)东莨菪碱粘稠液体和莨菪碱针状结晶 10.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东莨菪碱和莨菪碱 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黄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为红色;东莨菪碱生成白色沉淀 六论述

1.雷氏盐沉淀法常用于何种类型生物碱的分离,写出生成沉淀及分解沉淀的反应式。 水溶性生物碱

B+NH4[Cr((NH3)2 SCN)4]→B[Cr((NH3)2 SCN)4]↓

2B[Cr((NH3)2 SCN)4]+Ag2SO4 →B2SO4 + Ag[Cr((NH3)2 SCN)4] ↓ B2SO4+BaCl2→BaSO4+ 2BCl 2.下列生物碱各属于哪种母核?

a 乌药碱:苄基异喹啉 b 吗啡碱: 吗啡烷型 c 小檗碱:原小檗碱型 d 胡椒碱:吡啶e东莨菪碱:莨菪烷类 3.生物碱的霍夫曼降解反应要求化合物分子必须具备何结构,不同状态的N原子其裂解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和三甲胺 β-H 氮原子在侧链生成─烯化合物,氮原子两价连在环上生成二烯,氮原子三价连在环上生成三烯。

4.试述从黄连中提取小檗碱的方法 黄连粗粉

乙醇温浸,浓缩

乙醇浓缩液 放置,滤过

滤液

-+

-+

+-+

-+

+

+-+

-

加浓盐酸,放置

黄色沉淀 酸性母液

水重结晶数次 NH4OH碱化,乙醚处理 盐酸小檗碱 碱水液 加硫酸滤过

滤液 黄色沉淀 冷乙醇捏溶

乙醇液 加少量硫酸

甲基黄连碱硫酸盐结晶

6.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碱性大小(先说明判断是酸性或碱性),并说明原因。

(A) (B) 碱性:A>B。前者为季胺碱。

7写出以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和交换生物碱的反应式

酸水提取:B+HX→BH+X 交换:HR+ BH→RBH+ H

氨水碱化:RBH+NH3H2O→RNH4+B+H2O 第十一章鞣质

一、名词解释 546、鞣质:多元酚类高分子化合物 二、填空

547、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鞣质分为(可水解鞣质 )、(缩合鞣质)和(复合鞣质 )。

548、缩合鞣质类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故又称为(鞣红鞣质)。 三、选择题

549、从化学结构角度分析,鞣质是天然界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B )。 A 糖苷类 B 多元酚类 C 黄烷醇类D 酯糖苷类 E 黄烷醇多聚物类

550、从植物材料中快速提取鞣质类成分,为避免成分破坏常采用的提取方法是(E)。 A 回流提取法B 煎煮法 C 渗漏法 D 浸渍法 E 组织破碎提取法 551、水解后主要产生没食子酸和葡萄糖(或多元醇)的鞣质为( A )。

A 没食子鞣质 B逆没食子鞣质C 咖啡鞣质 D 缩合鞣质 E 含有没食子酰基的缩合鞣质

-+

-+

+-+

-+

+

+-+

-

552、从植物药材中提取鞣质类成分最常用的溶剂是( C )。 A 乙醚 B 丙酮 C 含水丙酮 D 水E 甲醇 多选题

553、下列几种溶剂中能够溶解鞣质的有( ABCE )。 A 水B 甲醇 C 丙酮 D 氯仿 E 乙酸乙酯、丙酮的混合液 554、下列物质可以和鞣质反应生成沉淀的是( ABCE )。 A 明胶 B 蛋白质 C 生物碱 D 50%的乙醇 E 醋酸铅的碱溶液 简述题

555鞣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还原性、沉定反应、与三氯化铁反应、与蛋白质沉淀等 556、简述鞣质的分类。 三类:可水解、缩合、复合

557、如何区别可水解鞣质类和缩合鞣质类? 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产生现象不一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