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课题 小学语文 班级 四(1)班 《王戎不取道旁李》 人数 课型 45人 执教者 时间 课时 1课时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戎、尝、诸、竞、唯”这五个生字。 2、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悟人物形象,从王戎身上学会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等品质。 4、能根据连环画背出原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感悟人物形象,从王戎身上学会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等品质。 二、制定依据(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第八单元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代的经典故事,而《王戎不取道旁李》则是较为特殊的一篇课文,因为它是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课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在故事中,王戎年仅七岁,就能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充分赞扬了他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学生分析:虽然我们的孩子在三年级开始时就接触了文言文,到目前为止已学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这三篇文言文,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断句无意识,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以外,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也是学生的一大难关,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理解词语,让孩子通过练说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感悟人物形象,得到启示。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司马光》、《守 学生活动 通过书写课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株待兔》、《精卫填海》, 这几篇课文都是文言文,它 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起来写写课题。 2、“戎”是生字,短横竖撇表示铠甲,戈指兵器,“戎”就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也指军队。这“戎”是“戎马一生”的“戎”,看来,王戎这名字还挺豪迈的,读一读。 3、继续写课题。谁来读读课题?一起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解释了“不取”就是不摘的意思,那“道旁”又是指哪儿?我们读懂了课题,那你有什么疑问吗?翻开语文书,让我们在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师:孩子们,看,课文中有五个生字,谁来带领着核 心 推 进 过 程 书写课题。 学习生字“戎”。 齐读名字。 理解课题意思。 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通过分开朗读,能更好理解课题。 理解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更有针对性。 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齐读,认读课文中的五通过领读,齐读等方式将字音读准确。 通过朗读文章,为接下去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朗读,读好句子的停顿。 大家读一读?小老师领读,个生字。 其他同学跟读一遍。 指名朗读课文。 二、初读,读2、生字大家都读准了,那通读顺 谁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3、同学们,读文言文既要读准字音,又要注意停顿,指名读、齐读。 也叫明句读。这里老师要教 大家一个小技巧,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在谁做什么或 通过提出疑问,便于自己读好停顿。 理解较难懂的词语,便于接下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通过刚刚学习的内容自者谁怎么样的谁后面停顿, 来看看这几句话,谁来读?我们一起来读读。 4、那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应该怎么停顿呢?看看哪句话你觉得有困难? 5、说说“看”什么?结合 提出质疑。 插图,你知道“多子折枝”结合图片,理解“多子是什么意思吗?你看,这句话前面讲的是道路边的李树,后面讲的是树上果实特别多,所以在这里很显然要做一个停顿,请你来读读看看。还有谁来读读?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6、这个长句子会读了,相折枝”的含义;读好停顿。 信这句话你也肯定会读了,读好停顿。指读、齐读。 行停顿,做到学以致用。 谁来试试?说说你这么读的理由。所以这两层意思就明明白白地出来了,再响亮地读一读。 7、还有没有哪句话也觉得比较难读? 8、这个“尝”在课文当中是什么意思?曾经干什么呀?读读这句话。 9、同学们,看来读文言文咱们得根据意思来判断词语间的停顿,这样通过停顿 理解“尝”,根据句意读好停顿。 把每句话中的多层意思给读清楚。现在请各位同学在座位上完整地练读整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声音响亮。谁来读?她能得几颗星? 10、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好了停顿、读顺了课文,那在一百多年前,文言文它是这样呈现的,谁来挑战? 同学们看,在古书中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有谁可以来挑战一下? 1、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个有趣的故事,要是我们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该多好,现在就请大家结 此时整篇课文的停顿清练读课文。生生评议。 晰,通过练读读出课文的 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通过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注释理解词语。 节奏。 通过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加深学生的印象,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合注释,弄清词句的意思, 然后再用自己的讲讲这个故事吧!同桌两人一起去读读吧! 解释课文中较难懂的词语。 三、思读,读2、有谁可以来说说课文中懂意思 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注释读得很认真,一下子就理解了它们的意思。 3、那“诸小儿”又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古代分封理解“诸小儿”的含义。 通过拓展理解“诸”的含 义,从而知道“诸小儿”就是很多小孩子的意思。 的君主咱们称它为“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术流 派的总称是“诸子百家”, 它们就是和“诸小儿”的“诸”是同个意思,解释为“许多”,那“诸小儿”意思就是? 4、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不理解? 5、这篇课文中“之”一共出现了几次?那它分别指什么呢? 6、同学们看,文言文就是 理解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 理解三个“之”的含义,更利于接下去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这样,能简则简。再来看看, 在“答曰”的前面和“取之”找出“答曰”、“取之,找出省略的主语,明白文的前面,省略了谁?孩子们看,我们的文言文就是这样,能省则省,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7、同学们,意思我们都弄明白了,接下来就要来讲故事了。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捋一捋故事的脉络。谁来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瞧,故事虽然短小,情节却一波三折,真是言简意丰呢!那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要求意思准确,尤其是这些红色的字词,还要做到内容清楚,过程完整。 信然”前面省略谁。 言文能省则省的特点。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找出起因、经过、结果,结果。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便于文章的梳理。 通过停顿、理解字词后,用自己的话来讲这个故事,;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同学们,课文读了,故事也讲了。当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王戎与诸儿的表现可是截然不同的,谁能快速地从文章当中找出来?多么鲜明的对比啊!看到一动不动的王戎,有人去问他,王戎回答? 2、老师就纳闷了,为什么王戎那么肯定李子就是苦的?用了一个假设就将王戎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了。 3、当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他就开始思考,如果这个李子是甜的,人们早四、悟读,读就,树上肯定;可是如今树出形象 上,这说明人们,由此断定这李子肯定是苦的。 4、同学们,有谁可以把王戎的思考过程说明白,可以用因为......所以......或者如果......那么......这些连接词把它说通顺了? 5、听了王戎这么一解释,诸小儿们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6、刚才同学们都说到了既要学习他的善于观察,也要学习他爱思考。 7、孩子们,我们来看看,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王戎、诸小儿面对多子折枝的李树的表现。 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说说王戎思考的全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快速浏览文章,找出他们的不同表现,从而思考原因,感悟人物形象。 猜测王戎此必苦李的原因,从而去了解王戎思考的全过程。 通过表达,明白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从而去感悟王荣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物特点。 诸儿竞走取之,只有王戎没有没有被影响,这说明王荣的思考和其他小朋友的思考有什么不一样? 8、大众的思考千篇一律,只有独立的思考那才是万里挑一的,那王戎的思考就是独立思考,老师将这个词以送给大家。王荣正是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又联系生活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9、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王戎的钦佩,再来读一读这一篇课文。 10、这个智慧的故事影响着中国的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老师就为这个智慧的故事带来了四幅插图,哪位同学可以根据这几幅插图将课文背出来? 1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文字一起看了王戎的故事,现在请各位同学将习字册拿出来,用笔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开 放 式 延 1、师总结:同学们,在生 了解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特点。 带着钦佩再读课文。 根据插图背诵课文。 练写生字。 带着情感再读课文,使情感得到升华。 能根据插图背诵课文,让学生在课堂有所收获。 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会书写生字。 五、总结,拓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甘李, 展学习 也会遇到很多苦李,我们要像王戎一样善于观察、独立 伸 思考,这样才能收获人生的甘李。 2、课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要讲生动。 2、这个故事就是选自《世说新语》,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 完成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竞走取之 板书设计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 独立思考 准确判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