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6期 (总第82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RIS CU唧RE NO.6,2008 (CumulativetyNO.82)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李迅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和西部大开发中 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的作用和地住日益凸显。它的范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确界定,但 工作。2007年6月19 El,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 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法律政策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地理区住基 础、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必然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资源基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6—0022—02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核心,以川 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 路、长江水运航线为纽带,形成的“工”字形沿线带状城市区;包 括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甘阿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 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 地区;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和重庆总面积56.74万平 方公里的40%左右;人口为9800多万,占四Jil和重庆总人口的 85%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8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为620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的93%左右,人均 GDP为6000多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42:39;区域内合计县 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6 个,小城市17个,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成渝经济区 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区域是成都(9城区)和重庆(9城 区);第二层次是沿成渝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第三层次是两地 下辖的县市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成渝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包括 了整个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工农业生 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圈在长江上游乃至我国西南 部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 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 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 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 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 海之后,我国的第四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 区的设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契机。继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圈两个区域规划基本编制完 一22一 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 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 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 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 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巴蜀文化 区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El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公元前 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 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直到 今天。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 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 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 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 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 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 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 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 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 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 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 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 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 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 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 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 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 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 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 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形成了庞大的熟 成渝问地缘关系随现代交通的发达愈来愈密切。建国后国家 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 先后在成渝沿线建成渝铁路、内宜铁路,扩建了成渝铁路,尤其是 练产业工人群体。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成渝间时空距离缩短为3小时左 右;加上峨自铁路,内宜铁路和内昆铁路、川云高速公路、隆黄铁 五、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产业基础 成渝经济区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成渝经济区有良 路的计划和修建,区域内部已构筑起了点对点的快速通道和立体 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 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区域内部的资源,流动顺畅,城市化 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 进程明显加快。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圈的重要条件。 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 四、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资源基础 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 成渝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全国 汽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 4O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 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 机床、仪器仪表、彩色电视和通讯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等产 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 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 地。2003年生产粮食4200万吨,人均400多公斤,饲养生猪约 8000多万头,销往全国和出口达50%以上。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 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 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 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蕴藏着巨 大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O3亿千瓦,占全国的27.3%,可建 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站34座,25万至100万千瓦大型电站52 座。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 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天然气 储量占全国的60%。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天然气发现、开发、利用 最早的地区,分布以重庆为主,遍及全境,已探明储量为7000多 亿立方米,2003年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一。钒 钛占世界90%,稀土居全国第二,铝土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 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1/3,磷矿储量占全国2/3,锰矿、铅锌 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且多种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 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 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成渝经济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仅重庆就有动植物 资源600多种。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 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 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 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每年仅在沿海打工的劳动者即达 1500万以上。近年来,以县为基础,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大大加 强,使他们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已形成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 劳务输出产业链。成渝经济区内现有高等学校67所,中等专业学 校200多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每万人有大学生63 名。有各类科研院所1766个,有两院院士5O名,科技人员达2O 多万人。重庆、成都、绵阳共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些在西部都居首位。 业具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成套机械装备制造 业,是成渝经济区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优势行业。成渝经济 区在机械、电子、航空、交通没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优 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如重庆的长安、嘉陵、建设、空压、望 江、江陵等军工企业,形成了长安汽车、嘉陵摩托车等民用汽车、 摩托车集团公司。全国两大重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德阳的第二重型 机械厂、全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的东方电机厂、东方汽 轮机厂、重庆的水轮机厂、自贡的东方锅炉厂、重庆铸锻厂、四联 集团等大型企业,形成了以重型装备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 制造业等等。成渝经济区崛起了一批现代工业城市。如成都是全 国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绵阳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科学城;德阳 是全国重型机械装备工业基地,自贡、泸州等地是全国重要的化 学、工程机械工业基地,宜宾是食品工业和能源工业基地。 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军工出身”是成渝 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成渝经济区的 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 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 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 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 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 要贡献。 【参考文献】 …张悦.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的综合研究Ⅱ】.重 庆大学学报(弄土科版),2001,(1). [2]李春艳.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Ⅱ].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3]罗志光,杨永建.加快成渝经济走廊内江役建设势在必 行Ⅱ].经济体制改革,1995,(4). [4]宋军,杨运哲.成渝经济区:竞争优势与发展障碍Ⅱ]'西 南金融,2006,(5). [5]付实.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第五极——成渝经济区优劣势 分析Ⅱ】'西部论丛,2006,(1). 一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